哈爾濱地震觀測中心台建成|可迅速監測到周邊50公里範圍內2.0級及以上地震波

由市發改委立項的市重點工程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近日建成,待人員配齊後即將投入使用。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對轄區及周邊50公里範圍發生的地震初定位時間不超過5分鐘,是哈市市區內首個有人值守的綜合性地震觀測台站。項目總投資1062萬元,總建築面積1627.79㎡。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內部功能完善後,還將成為哈市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

1地震觀測中心台配有神秘「探井」

哈爾濱地震觀測中心台位於香坊區馬家溝三合屯段,觀測手段涵蓋測震、強震、水位、水溫、體應變、豎直擺傾斜等十餘個測項。

這個「高大上」的地震觀測中心台如何觀測地震?簡單來說主要分「兩步走」:

1第一步,哈爾濱地震觀測中心台院內有4眼監測探井,每眼井裡都放置了國家招標採購的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地震監測儀。監測儀感測器的探頭設置在井下而沒有放在地震觀測中心台室內,主要是防止外部干擾。因為哈市市區及周邊存在電磁干擾、交通震動干擾等,放置到室內地面上干擾太大,影響觀測效果;

2第二步,通過聯網,感測器探頭傳輸的地震波變化情況,將傳輸至放置在中心台內部的分析設備、數采儀器上,可以隨時進行震動波的分析處理。

由於中心台位於馬家溝邊,按哈市建築特色統一規劃,中心台設計為歐式風格,樓頂有漂亮的穹頂,穹頂材質為玻璃纖維增強塑料(GFRP),表面噴塗藍黑色真石漆。

2哈市目前地震監測網點密度不夠

哈市是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建設前,哈市所有監測台項的數量僅是國家重點監視防禦區「每萬平方公里4-5個地震觀測台站」基本要求的1/3。地震監測網點密度不夠,測震前兆信息量少,給應急處置、地震預報造成困難。特別是對於人口稠密的市區來說,哈市目前尚沒有前兆觀測手段。

哈市地震監測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

哈爾濱市區和周邊地區目前只有5個有人值守地震觀測站、3個無人值守遙測地震台、5個地震前兆監測點,只能監測地震活動,沒有相應的分析預報能力和地震預警能力。

「從哈市地震監測的整體考慮,市政府科學規劃合理建設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這個中心台能進一步增強哈市地震監測監控的能力,讓我們的城市提前做到防災減災」,市發改委、市地震辦工作人員說。

3能監控到2.0級及以上地震波

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投入使用後,可使哈市地震監測台網實際監控能力達到M≥2.0級(註:能監控到2.0級及以上地震波),局部地區達到M≥1.0級。對轄區及周邊50公里範圍發生的地震初定位時間不超過5分鐘,精確定位時間不超過10分鐘。而此前,我市實際的地震監控能力僅達到2.5級及以上、局部地區為1.5級及以上。新建成的哈爾濱市地震觀測中心台使哈市地震監測台網實際監控能力進一步提升。

提起地震不必過多擔心,哈市是我國少震弱震地區。

市地震辦提供的數據顯示:

哈市轄區每年大於1.0級的小震平均10次,近年來最大震級為3.0級。去年最大地震震級2.2級,發生在通河。歷史上哈市最大一次地震發生在1700多年前,震級為7.5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