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之子許光追悼會:布置簡陋,生前將20萬元積蓄捐給新縣

人的一生可以是平凡的,但一定要有意義。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可以是為了國家。中國能夠有今天的一番天地,離不開萬千的英雄們的付出和犧牲,而他們不僅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國家,還教育自己的子女為國家的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中國最艱難的階段,流血流汗的英雄們為了國家和民族捨棄了自己的小家。許光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許光不負父親所望,雖然沒有父親的豐功偉績,但他直到彌留之際,依舊心繫祖國,堅持不給黨添麻煩,將全部積蓄捐給了自己的家鄉。

未等兒子降生,父親已從軍

世友一生育有三個孩子,許光是小兒子,可惜之前的兩個孩子先後夭折,而他未等許光降生便參加了紅軍。1932年,許世友便隨紅軍離開了家長,最長有3年多未曾回家,在紅軍大轉移之後便沒了音訊。許世友的母親心疼兒媳便做主為其另尋良緣,獨自承擔起了照顧許光的重任。

許光年少時沒有名字,只有小名「黑伢」。在特殊的時代,年紀不大的他經歷了不少的艱險,家鄉被攻陷後他跟隨奶奶和姑姑為了生存不得已四處躲避,這樣的生活他過了十幾年。也正是這些經歷,讓他自小心智成熟,報名參加了兒童團。父親雖從未參與他的成長,他卻為有一個參軍打仗的父親感到驕傲。

與父親重逢,終於有了名字

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其中擔任司令員的便是許世友的老領導王樹聲。許光的奶奶和姑姑費盡周折終於與其取得了聯繫,得知他的父親還活著。雖然不能及時團聚,但心裡有了安慰和希望。在王樹聲的挽留和安排下,他們在其家中住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才被安排一家人團圓。

許光在父親為他取得的兩個名字中選了自己心怡的,不過此時的他雖然已經20多歲,但從未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在父親的安排下他去到了軍區的文化速成中學學習,認識了與他同歲的李心田教員,兩個人成為了朋友。李心田還把許光的真實成長曆程寫成了小說,後來又被改編成了電影。

許光為了奶奶自願回到家長

許光從小就有很深的思想覺悟,從速成中學畢業後又去到了第五行孔兵學校進修,後來又去到了大連海軍艦艇學院。不到10年的時間,他就拿到了本科學歷,後來成為了北海艦隊首批艦艇長。

沒有依靠父親,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海軍軍官。1965年,許世友因重任在身不能在老母親身前盡孝,他希望兒子代替自己便與許光交談,許光便替父親,也為自己擔負起了這個責任,辦理了專業手續,轉到了家鄉的武裝部工作。

許光一直照顧奶奶直到老人家去世,組織曾主動提出將他調回部隊,但他表示願意留在家鄉,為家鄉人民服務。

70年代初,他完成了一百多座微波站建設的重任;後來在山上他帶領民兵們為縣裡家家戶戶通了電;用自己的工資資助困難的紅軍後代等等,他用行動實踐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身患疾病堅持不給黨添麻煩,卻將自己的積蓄全部捐出

2012年,83歲的許光的身體出現了問題,肺部有了印象,組織馬上安排省里大醫院專家為其診治,可被許光拒絕了。在子女的勸說下去到了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治療,可是他不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他還拒絕使用高價葯、進口葯,堅持住在普通病房,於次年因病去世。

許老教育子女不許搞特殊化,而是他自己以身作則。去世前,許老提出將自己的積蓄20多萬元捐出,後事從簡!

1949年至今,中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靠的就是一代代英雄們不計名利一心奉獻的精神。如果沒有他們哪來我們今天的好生活。作為新時代出生的年輕人們,可能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艱辛,但是必須要了解中國強大過程的不易,要懂得珍惜。

中國如今強大到不是隨便一個國家都可以隨便欺負的,作為中國的子女,我們仍要發奮圖強,做到不斷進步,與時俱進,讓中國可以更美好,要對得起祖輩們用血汗打拚來的好生活!

中國每個時代都需要像許光父子這樣的洶湧,感謝他們為了民族放棄一切,而他們的一生的光輝偉大的,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