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機器人已戰勝美國,能否幫它們重振經濟,中國會遭受鉗制嗎?

「機器人可以幫助重振日本經濟和競爭力!」

日本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在2021年說出的一番話,讓不少世人開始關注起了機器人行業。

在孫正義看來,機器人能夠將人們從枯燥的生活中解救出來,讓日本人專註於上層科技的研究工作,進而也就提升整個日本的科技水平。

那他的這番理論真的合理嗎,中國又能否效仿一二?且讓我們從世界機器人的發展說起。

機器人源於美國,盛於德日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是由美國人恩格爾·伯格和德沃爾聯手製造的。

而且,此二人的相遇也是極為有意思的,當時,恩格爾伯格在讀過小說《我,機器人》後,對機器人十分感興趣。

之後,他在一場酒會上,與同為發明家的德沃爾偶遇,二人經過一番商談,在機器人前景的認知上,可謂是一拍即合,隨後便一同踏上了機器人的研發之路。

歷經三年努力,於1959年時,他們創造了人類史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unimate(尤尼梅特)。

不過,尤尼梅特雖然號稱是機器人,但實際只是一台機械臂而已,若再補充一些,那就是一台編入了代碼的機械臂。

世人在面對這個怪異的機械時,都抱有一種懷疑態度,這讓unimate在剛出現的前兩年時間,陷入了無用武之地的尷尬中。

可就在大家都認為二人努力付諸東流時,美國通用公司卻突然宣布引進unimate機器人,以用於旗下汽車的生產組裝。

當然,這並不代表通用公司看好機器人發展,他們之所以引進unimate,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汽車的熱壓鑄件是有毒的,工人們在流水線上長時間觸摸,肢體出現了各種中毒現象,嚴重者甚至只能截肢保命。

而當時美國的工人保護法是較為健全的,工人和工會的起訴,讓通用公司極為頭疼。

因此,通用公司就想到了用機械臂代替人工臂,這雖然會增加生產成本,但也好過每年高額的訴訟費和賠償費。

可通用公司自己都沒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給予了機器人發展的契機。

不少人在看到通用公司引進機器人後,認為這是一場新時代生產力的變革,便紛紛加入支持機器人發展的隊列。

由此,機器人在美國成功站穩了腳跟,並逐步走入了汽車生產中。不過,美國本身的國情,其實並不適應機器人的發展。

首先,美國雖然擁有著強大的工業集群,但本身的勞動力供應也是十分充足的,這使得機器人很難大規模進入工廠生產線。

畢竟,早期機器人的成本極高,且質量還相當不穩定,維護費用極為高昂,還不如直接聘請工人生產實惠。

另外,美國在全球化潮流下,還逐漸把工廠向著海外轉移,尤其是轉到人工費用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這使得機器人在美國本土,就更加沒有市場了。

盛於德日

不過,美國機器人產業做不大,並代表其他國家也不行。對於部分國家而言,機器人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就比如德國和日本。

這主要是因為,德國和日本都是快速崛起的工業型國家,可他們本土卻又沒有充足的勞動力來進行支撐。這意味著,他們兩個國家,並沒有與工業發展相匹配的勞動力。

所以,機器人對於這兩個國家而言,就是最好的「救贖」,正如孫正義所說:

「機器人可以幫助重振日本經濟和競爭力!」

在這樣的認知下,日本和德國,分別於1974年和1973年推出了首款機器人,這在世界上是相當領先的存在。

但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日本還是德國,他們機器人的技術,其實都是來源於美國。再準確地說,就是來源於unimate機器人的母公司-------unimation公司。

比如日本的川崎重工集團,就是通過引進unimation公司的技術和人才,來開闢屬於日本的機器人領域。

又如德國庫卡集團,他們也是通過引入unimation的技術,來開啟機器人的發展,讓德國進入了機器人時代。

同時,為了能夠讓機器人行業得到大發展,德日兩國還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如日本就專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行業協會---------JIRA。

在行業協會的引領下,日本一眾機器人企業擁有了專屬的政策支持,以及資金援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而且,德日兩國在開啟了機器人發展後,還正好遇上了汽車發展的大時代,無數興起的汽車生產,讓機器人的運用變得極為廣泛。

日本,甚至藉此一躍成為了世界頭號機器人大國,要知道,當今時代的五大機器人巨頭,其中有三家就來自日本,分別是排名第一、第二、第四的發那科、愛普生、安川機電。

那與日本隔海相望的我國,在機器人行業的發展上,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中國機器人:受制於德日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國雖然在工業的基礎上比不了這些國家,但在機器人這樣的高精尖行業上,其起步時間並不算晚。

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我國對機器人的研究,起源於1972年,在經過8年努力後,瀋陽自動化所就於1980年,推出了屬於中國的首台工業機器人。

而到了1985年時,上海交通大學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了6自由度關節機器人,這在當時世界上,都是屬於領先水平的。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國機器人行業卻沒有一如從前的輝煌,不僅機器人保有量不及德日,甚至連技術和零件也被德日鉗制住了。

其中,尤其以零件的控制最具代表性,須知機器人的製造和汽車製造相似,也是擁有「三大件」之說的。

不同的是,汽車的三大件是指發動機、底盤、變速箱,而機器人的三大件,則是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

據高工機器人網的資料顯示,機器人的三大件,已佔據了全部生產成本的70%,這意味著,唯有能夠獨立製造三大件,才能稱得上「自產機器人」的名號。

然而,機器人的三大件,早已被一眾日本企業所掌控,中國如果想要自產機器人,就必須從海外,尤其是德日兩國進口核心零件,即德日掌控了中國機器人70%的生產條件。

而且,除去這三大件外,剩下30%的生產條件,代指的僅有機械本體和外設而已,可這兩項大多都是以組裝為主,科技含量相對較低。

如此困境,讓中國機器人行業,彷彿被人扼住喉嚨一般,實在難以得到寬鬆的發展環境。

不過,有一點必須要強調,那就是中國機器人行業的落後,並不怪罪於我國機器人企業,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機器人行業的落後,其實是有意為之的,這是什麼意思呢?

正如前文所言,我國的機器人巔峰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在這同時期中,我國還發生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改革開放」。

在改革開放政策下,我國的工業既迎來了革新,也遭受到了來自外企的衝擊,不少落後的工廠,在衝擊中走向倒閉,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下崗工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還一味發展機器人,並將其直接運用於各大工廠生產中,那隻會擴大下崗群體,把自己的勞動力優勢變成劣勢。因此,中國只能「憋屈」地暫停了機器人發展,這才造就了今日的落後。

但隨著我國工業體系的現代化,以及人口紅利的式微,「機器人進廠」的時機已然成熟,國家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機器人發展政策。

相信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機器人行業,必然能夠再回巔峰,並創造新一輪的輝煌,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

《70%靠進口,中國工業機器人該如何避免晶元式悲劇?》--------引領外匯網

《70%依賴進口,被日本企業圍堵,中國工業機器人會被卡脖子嗎?》-------硬核熊貓說(公眾號)

《國產機器人用到的這項技術依然被日本「卡脖子」!》---------機器人產學研聯盟

《機器人發展歷史》---------百度文庫

《機器人已經「總動員」 未來如何高質量發展》--------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