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病逝,享年96歲。與其說病逝,其實也可以說是老死了。96歲的高齡,放眼全世界,也沒有多少人。國不可一日無君,就在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他的長子查爾斯繼承了王位,成為英國新一代國王。
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一位君主,整整在位70年,見證了15位英國首相的執政。在位70年,對於英國的外交、英國人心的凝聚,她是成功的,甚至比歷屆君主做得都要好。下面我們就來細數她在位的戎馬一生,為英國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外交上她是英國史上出訪最多的君主,有325次,出訪超過100個國家。二戰結束後,她曾出訪德國,這意味著英國與德國這對仇敵的正式「和解」;她是英國首位跨過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陸地邊界訪問愛爾蘭的君主,融化了英國與愛爾蘭間的歷史堅冰。
1986年10月,伊麗莎白二世對中國進行了為期6天的訪問,也是英國第一位訪華的英國君主。她到訪了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廣州等城市;參觀了長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紫禁城等。是中英關係發展的親歷者和推動者。
對於英國皇室、英國人民來說,她是一位好君主,是英國人民心中的「明燈」、精神支柱,深受人們的尊重與愛戴。而她也是為英國的公眾服務、王室服務、人民服務終其一生。在位70年,她總是在國家艱難時刻挺身而出,引領著民眾重建英國。無論是在戰後,還是在疫情肆虐時期。
她在國內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是第一位公開繳稅的君主;開創性地將白金漢宮向公眾開放;摒棄了王室高傲的姿態,與平民親密互動。她的一系列舉措,獲得了國內超過90%的民眾支持。同時,也贏得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和尊重。
英國公眾,乃至英聯邦之所以一直維持著對君主制的支持,女王的個人聲望佔有很大的因素。在位期間她訪問了大量國家,努力保持著英聯邦影響力,截至目前英聯邦仍然有54個主權國家,有15個國家將伊麗莎白二世視為國家元首。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君主制的需求與崇敬也是越來越弱,廢除君主制的聲音也越來越強烈。英聯邦同樣面臨著解體、走向共和的可能。而伊麗莎白二世,則是維繫著君主制、維繫著英聯邦的最後人物。在她的帶領下,英國王室曾多次渡過輿論危機,她讓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君主制「暫時安全」。然而,隨著她的離開,君主制、英聯邦到底還能維持多久,這個仍不得而知。
可以說,伊麗莎白二世的戎馬一生,為英國、為世界都做出很大的貢獻。她為英國王室、為君主制、為英聯邦奉獻其一生。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隨著她的離世,終將日落。而她,也是留給英國王室最後的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