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美聯儲3月加息似乎已板上釘釘,那麼此次加息跟以往有什麼不同呢?又有哪些投資機會?詳情>>
作者:Fyuan
當地時間3月2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參加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時表示,雖然認為烏克蘭局勢對美國經濟影響高度不確定,但支持在3月的議息會議上加息25個基點。此外,鮑威爾仍相信年內通脹降溫,若通脹保持火熱,不排除某次或多次會議加息50個基點。鮑威爾發言打消市場激進加息的猜測,讓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三大股指也隨之上揚。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一、美聯儲加息的歷史回顧
過去四十年,美聯儲共有6次加息周期,平均加息幅度為281,平均持續時間22個月。這些加息周期的類型豐富,既有供給端壓力導致的高通脹,地產、股票帶來的泡沫壓力,也有非常規政策實施後的正常化過程。
資料來源:Wind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不是簡單的重複。那個此次加息又有哪些不同呢?
- 疫情因素是當下宏觀環境特有的背景,由此導致的供給、需求約束,與近50年來其他危機、衰退階段存在本質區別,特別是當前通脹創下近40年新高,其成因與疫情影響密切相關;
- 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不斷趨於完善成熟,尤其是在貨幣政策操作連續性和預期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與1970、1980年代美聯儲頻繁、反覆加息/降息的階段大不相同;
-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俄烏衝突不斷升級,戰爭陰影下美聯儲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不過中信建投表示,供給衝擊、物價飆升、需求過熱、政策正常化等特徵似乎都在本輪加息周期中呈現,初期可能最像2004年,短期加息速度不會慢,但下半年節奏仍有不確定性。
二、美聯儲加息對美股影響幾何?
以史為鑒,加息落地往往會引起美股較為明顯的調整,但從整個加息周期來看,主要指數均以收漲結束加息周期。國元證券近日發布的報告闡明了最近四次加息的3個主要特點:
1、 加息落地往往會引起美股較為明顯的調整,近兩次尤為明顯。整個下調過程大概持續一個月左右,此後便開始逐漸修復,整體呈現「調整-修復」的態勢,最近兩次的第一輪「回調-修復」周期約為6個月;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2、需要注意的是,加息後的調整未必是一步到位的,多個周期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二次下探,但幅度不同,可能是在流動性收緊過程中市場風險偏好逐漸走弱,伴隨一些其他事件性的影響,引發權益市場的再次下跌;
3、從整個加息周期來看,最近四次美股主要指數均以收漲結束加息周期,周期開啟後大概率開始調整,隨後逐漸修復恢復上漲,於周期尾部出現回落;
此外,加息周期「快」與「慢」的背後可能也存在著大不同。Ned Davis Research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歷史上,在「慢」加息周期開始後的一年裡,標普500指數平均能上漲10.5%,而在「快」周期中則平均下跌2.7%。
圖片來源:網路
在「慢」周期的第一年美股收益中值為13.4%,而「快」周期中則僅有2.4%。「慢」周期中市場最大跌幅的中位數為11%,而在「快」周期中則為12.1%。
Ned Davis Research預計,美聯儲在2022年美聯儲剩下的7次議息會議上,有望加息4次或更多,同時開始縮減其資產負債表規模——這種速度足以把本輪加息周期歸入為「快」周期類別。
三、美聯儲加息背景下,哪些板塊蘊藏機會?
1. 銀行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指出:加息對仰賴經濟增長的股票構成威脅,但對銀行來說卻是利好,因為長期利率上升使銀行能夠通過低成本借貸和高利率放貸來提高利潤。
相關投資標的有:美國銀行、摩根大通、高盛、花旗、富國銀行等
2、黃金
東吳證券表示,黃金在加息周期中表現堅挺,其價格走勢與美債實際到期收益率有明顯反向變動關係,但在政策變革導致基本供需發生變化時,金價與美聯儲加息的相關性將大大降低。另外,黃金能很好地抵禦高通脹風險,而通脹與加息周期存在同期性,這也是黃金在加息周期中表現優異的原因之一。
相關投資標的:巴里克黃金、紐蒙特礦業、Goldcorp、伊格爾礦業等
3、保險
美聯儲加息之所以會利好保險行業,主要是因為保險80%配置資金都是在固定收益類資產上,所以當美聯儲加息上調利率之後,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投資回報率也會隨之提升,從而增加了保險公司價值。
Piper Sandler分析師John Barnidge表示,對保險公司來說,利率上調的可能性是個好消息,尤其是壽險公司。他指出,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以及疫情前景改善,都是有利於保險公司的因素。
相關投資標的:好事達保險、美國前進保險、美國國際、大都會人壽等
4、 工業
高盛認為,在首次加息後,美股中的工業類股票平均表現優於其他行業。
相關投資標的:波音、通用電氣、卡特彼勒和聯合太平洋等
5、非必需消費品
隨著就業率的增加和工資的上漲,消費者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於購買那些被視為「必需品」或日常消費品的商品。
相關投資標的有:耐克、萬豪國際、福特、家得寶、麥當勞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本文來源於新浪集團旗下港美股服務平台華盛通APP資訊專欄,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