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的背後,站著不敢消費的你

不敢消費、買房觀望、工資沒漲,你的生活感受也在經濟數據里。


文 / 巴九靈


昨天上午,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我國經濟的成績單。而在數據發布後的媒體記者提問環節,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的解答也非常詳盡,對幾乎每一位記者的提問,他都會講上好幾分鐘。

綜合來看這份成績單,最恰當的評價是一個字,穩——儘管去年遇到了很多困難,但總體上還是穩住了。

在幾項最重要的數據中,GDP同比增速8.1%,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糧食總產量達13657億斤,均達到預期或超過預期。不達預期的只有單位GDP能耗,初步核算,比上年下降了2.7%,但距離下降3%的目標也不遠。

此外,我們還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如經濟增長全球領先,人均GDP突破1.2萬美元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20多種主要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等。


大部分數據都很穩,可很多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卻與數據完全不同。工資沒怎麼漲,不敢亂花錢,對於投資買房更是慎之又慎,不少公司的經營狀況明顯也不能和前兩年相比……

其實,這些現象也都在數據中有所體現,官方對此也有所總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① 需求收縮——不敢花錢是麻煩

過去兩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為3.9%,而同期GDP的平均增速是5.1%。這一數據對比,無疑佐證了大家「不敢花錢」的內心想法,消費的疲軟、需求的收縮可見一斑。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消費、出口、投資都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如今消費這匹馬跑得慢了,當然會給另外兩匹馬帶來更多的壓力。


② 供給衝擊——生產總是被干擾

可以說最近兩年,供給衝擊的陰影就沒散去過,貿易保護、疫情、減碳行動、極端天氣等問題一波接一波,導致很多企業的生產受阻,缺芯、缺工、缺電、缺礦等情況幾無斷絕,好不容易生產出來了還要擔心缺船、缺集裝箱運出去。

現在,又有一項重要的供給衝擊越來越明顯:人口供給的衝擊。2021年,中國人口凈增長48萬,自然增長率0.34‰,刷新了上一年創下的歷史新低紀錄。短期內,應該還沒有太大影響,但長期來看,我們必須要對這道強力衝擊波有所準備。



③ 預期轉弱——信心動搖最可怕

2021年第四季度4.0%的增速,是自1993年有季度增速數據以來的第三低,而前兩名則是疫情剛暴發的2020年前兩個季度。再加上奧密克戎毒株肆虐,不免讓人產生聯想,對於經濟的信心便會降低。

除了疫情以外,行業環境的變化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預期,比如房地產行業,2021年全年,全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增速為-15.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也從年初的兩位數滑落到年底的4.8%。房企尚且如此憂心,普通人當然也不能例外。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些大頭的觀點,來說明一些與大家日常生活最有關係的幾組數據,看一看2022年我國的經濟和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走向何方。


01.2021年經濟後勁不足,好在快見底了


宏觀上看,2021年一、二、三、四季度GDP的同比增長分別為18.3%、7.9%、4.9%、4.0%。單看這組數據,會有後勁不足的感覺。可如果從疫情爆發的2020年開始計算,今年四個季度兩年平均分別增長4.9%、5.5%、4.9%、5.2%。

可見,經濟增速雖然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但已經呈現平穩之勢。

只是,2022年的經濟發展環境卻仍不平穩: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同時,我國還在發力反壟斷、碳中和,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2021年的成績單?又該如何展望2022年的前景?


從統計局公布的各項數據來看:1. 消費不振還在持續;2.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增長低於預期;3. 房地產由上半年的拉動因素變為下半年的拖累因素;4. 基建增速持續下滑;5. 製造業是投資活動中表現最好的領域。6. 外需保持較快增長。

總體看,2021年,除了外需,投資和消費面臨著壓力。

2022年,外需和投資這兩個領域的增長空間是可期的。首先,來自外貿領域的動能仍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下,中國產能優勢猶在,且產品競爭力和業務黏性增強。投資領域中的地產、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後續增長的空間將被打開。



儘管2021年四季度GDP增速繼續下滑至4%,但好消息是經濟見底的意味較為明顯。在穩增長政策環境下,信用寬鬆、財政資金投放以及前期政策糾偏,都將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在需求和供給兩端的多方面改善,見底回升在望。


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是「由高到低」的走勢:

從外部看,全球的「上游通脹」問題造成了中國經濟持續性的「下游通縮」難題。

從內部看,多個行業被深度調整。以及在「雙碳」目標下的能耗雙控、限電限產,使得大量中下游中小企業面臨上游成本衝擊的發展困境。

隨著2021年底,內部政策進行適度糾偏,推出保供穩價等舉措,以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超寬鬆貨幣政策加速縮減退出,中國經濟的「下游通縮」以及市場主體的預期轉弱將得到有效緩解。

在此基礎上,2022年的中國經濟,將實現「前低後高」的穩中求進之勢。預計中國經濟將於二季度前後走出此輪短周期中的衰退期,進入新的一輪復甦期。


02.被重創的房地產,2022年能回暖嗎?


房地產是2021年受重創的行業之一,這種寒冷直接體現在了數據上。

房地產開發投資斷崖式墜落,全年投資增速僅4.4%,而年初的1—2月增速高達38.3%。



土地市場蕭條,2021年,全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增速為-15.5%。

也有正增長的數據,2021年的銷售面積、銷售金額是正增長。但完全沒法跟過去的年份相比,過去二十年,除了2008年和2014年是負增長,2021年的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是所有年份中增速最低的。

那麼,2021年房地產市場為何如此寒冷,2022年能回暖嗎?


本輪樓市可以說是多年來市場全面速動最明顯的一次,有多方面的原因:

1. 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地產信貸收緊。

一季度信貸相對寬裕,2—3季度開始全國性出現了放款難,部分房貸全面收緊,放款普遍都在4個月以上,一些城市甚至需要6個月以上,導致全國樓市二手房交易接近停滯。

2. 新開工等數據也全面下調,背後核心原因是「三條紅線」等政策嚴重抑制了房企融資,特別是私企開發商基本全面暫停。

3. 政策起到降溫作用。2020年,累計調控政策達489次,2021年則增長33%,達到651次,刷新歷史紀錄,單月平均調控次數高達54次。

預計2022年房地產市場有逐步企穩跡象。

2021年11月—12月以來,房地產政策整體出現轉向,央行及地方維持房地產穩定政策不斷出現,限制市場非理性下調的政策也持續出台。特別是12月,各地房地產政策寬鬆明顯。超過25個城市發布了不同力度的補貼購房政策,其中主要集中在人才補貼、新城市居民落戶購房補貼等方面。

從影響市場最大的信貸收緊看,不論是按揭貸款還是企業融資,最近都有寬鬆政策出現,市場有望平穩發展。其中,率先回暖企穩的主要是一二線城市。


從2021年的房地產數據來看:

1. 房價總體上處於平穩態勢。2021年,全國商品房均價為10139元/平方米,漲幅為2.8%,位於0%—5%的區間,預計2022年也會繼續保持在0%—5%的區間。但需要注意的是,近期要防範政策放鬆的大背景下出現各類炒作房價的新動向。

2. 房屋銷售很難輕易下跌。2021年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為1.9%。數據說明中國房地產市場具有較強韌性。原因在於,新型城鎮化的大邏輯不變,依然可以促使房屋交易市場保持正增長態勢。這種態勢在2022年將保持,尤其是在激活住房消費的大框架下。



3. 房地產開發投資數據略低迷,以及土地市場較為蕭條。據此可以認為,2022年激活開發投資熱情、鼓勵企業投資拿地等會成為主流政策。

此外,從昨日公布的「降息」消息可以看出,2022年繼續強調保持銀行或金融系統流動性充裕,對房地產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據此可以推測,2022年一季度銀行信貸的額度將進一步放鬆,客觀上也將促進銀行放貸規模的加大和節奏的加快。另外很關鍵的一點是,房貸利率也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對於購房者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03.疫情拖累消費,誰來拯救2022年的消費


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4%,遠高於貨物和服務出口的20.9%,以及資本形成總額的13.7%,足見「三駕馬車」中消費的地位。但從過去兩年的消費增速來看,消費的增長卻是落後於經濟增速的。



這是一個需要逆轉的趨勢。

因為疫情,經濟受衝擊,導致就業萎縮、收入減少,使得大家不敢花錢、不捨得花錢。可如果大家一直不花錢,就會導致需求難以恢復,進而反過來導致產業蕭條、就業進一步萎縮、收入進一步減少,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提振消費,如何讓廣大人民群眾有錢花、敢花錢,是2022年經濟工作的難點與重點。


相比於投資和出口,消費本身的運行機制更為錯綜複雜,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收入水平、市場預期、消費意願、物價水平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形勢等。

202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多地疫情散發,對消費市場屢次造成短期衝擊,疊加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相對較大,使得很多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的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受到影響,消費信心和預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修復,儲蓄傾向與避險心理得到強化,並對消費持謹慎態度,這導致整個消費端復甦進程相對較慢。

關於提振消費,短期內可以通過發放消費券、給予補貼等方式來提振消費市場;長遠看,需加快破除抑制消費的一系列障礙,讓居民消費潛力得到釋放,繼續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妥善處理居民的養老、醫療問題,以此來解決民眾消費的後顧之憂。此外,還要改善偏遠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激發國人的消費潛力。


2022年如何提振消費?首先,通過供給結構改革,推動消費升級,進而推動消費市場的繁榮。比如家電下鄉、新能源汽車下鄉,比如充電樁等新基建,比如政策支持新型消費品企業等。

其次,處理好疫情。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之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恢復增長只是個時間問題。因此,控制好疫情,迅速推進線下消費,是最佳解決方式。

最後,2022年要處理好疫情和消費的關係,避免通過過度寬鬆來刺激消費。可以適當地採用財政政策工具,引導消費升級。


作者 | 李夢清 | 林克 |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