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觀點和思考
和往年相比,今年對於節後行情,不少投資者(小)的態度是偏平淡的,目前主流態度依然是觀望。其中空倉,輕倉投資者依然選擇繼續觀望,但重倉(套牢),相對樂觀。
「觀望」主要原因,還是目前「複雜的內外環境」依然看不到拐點,再有就是重磅政策還沒有落地,還沒有看到高層的態度(政策)。
此外,對於即將披露的3季報,不少投資者表示,也不是很樂觀。
但也都表示,節前A股不管是股指還是成交量都是持續萎靡,創新低的狀態。這表明對美國非農,俄烏衝突等潛在風險事件,已經有所預期和反應。疊加重磅會議的背景下,短期內持續大幅下挫,也不現實。
- A股的外部矛盾
1、美聯儲加息
目前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都非常關注,有投資者表示,沒有想到美國通脹「粘性」這麼強。這次「輕視了美聯儲加息,吃了不少虧,事後回味,10年前美債確實是全球資產定價的錨」。
這代表了相當多投資者的看法。
因此,目前有觀點認為,什麼時候美聯儲加息邊際趨緩,A股就可能迎來反彈。美聯儲何時不加息,A股可能迎來反轉。
1)美聯儲加息對A股的影響?
東方證券認為,美聯儲加息,美債利率攀升,將導致人民幣匯率承壓。
節前人民幣快速走弱其貶值壓力主要來源於美元指數持續走強。
而目前中美十年期國債利差-100個基點左右,隨著美聯儲未來進一步加息,利差大概率會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貶值壓力猶在,這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限制了國內無風險利率下行的空間,另一個預期轉弱導致風險偏好降低、風險溢價率提高;
同時疊加海外經濟衰退風險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在海外衰退風險被充分定價之前,預計A股市場未來一段時間依然是一個偏弱的格局。
中信表示,美債利率攀升將導致貨幣政策空間受限,需要依靠財政和寬信用政策發力推動經濟基本面預期修復以支撐匯率。
而中美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導致中美利差倒掛加劇,對於國內債市利率下行構成一定的抑制,未來國內債市或將震蕩偏弱運行。
回溯歷史,美聯儲緊縮推動美債利率上升對於成長股估值存在一定負面影響,預計今年四季度國內成長股或仍將承壓。
2)何時邊際趨緩?
中信表示,美聯儲年內緊縮節奏有所放緩需至少等待至11月中期選舉後。
市場預計時間,11月1—2日聯儲議息會議加息75BP,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中期選舉過後,選票不是主要矛盾,加息趨緩。
3)何時停止加息?
國盛表示,目前市場預期11月加75bp的概率接近100%,12月大概率加50bp,明年2月再加25bp後停止加息,最快將在明年底開始降息。
中信表示,由於預計美國通脹年內較難出現合意的回落速度,美聯儲年內加息125bps概率偏高(11月75BP+12月50BP),美聯儲於明年一季度停止加息概率較高,考慮到泰勒規則以及實際利率水平,加息終點或為5%左右。
4)總結
市場有觀點,此前市場中總有觀點認為A股有自己的獨立走勢,因此都不是很重視美聯儲加息。
但目前大家都意識到了美聯儲加息產生的影響。
因此,現在A股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打的很滿,儘管中期有影響,但投資者心中目前已經都打好了「提前量」。
東北證券付鵬觀點:美聯儲是一個交易員,更多的是在交易和管理市場的預期,當被低估的時候,會把你的預期拽回來,但有一種做法是身體的動作要小於市場的預期動作。
最後,大家發現其實也不需要去預估5%甚至更高的利率水平,最終大家的預估水平也就是比如說4.25%這樣的水平。
但是美聯儲希望你們接受的是4.25%以上,給予你一個極高的預期,把預期拉滿後,自然就會產生衰退的預期,使得總需求曲線放緩的速度更快。
一旦總需求曲線放緩的速度更快,美聯儲目的既然達成了,將來實際上就不需要用那麼高的利率水平了,這就是標準的預期管理的循環。所以這一輪判斷是這兩個月會保持著預期打得非常滿,而我們真正關注的重心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在這麼滿的高溫預期下誰會衰退,如果這裡的主流經濟體中有1~2個產生衰退,那麼對於美國來說,既可以保持著淺衰退的風險,又能使全球總需求曲線放緩的足夠快,同時自己的利率水平又不至於加的那麼高。
- 俄烏衝突加劇
目前俄烏衝突,愈演愈烈。節前北溪管道被炸,節後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目前究竟打的如何,目前都是自媒體消息,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但看B站博主,回顧了俄羅斯此前的戰爭表現。
俄羅斯雖然叫戰鬥民族,但俄羅斯人不像德國人那樣會打仗,俄羅斯打仗鮮有戰術性勝利,但俄羅斯的戰鬥體現在民族韌性上。
例如從拿破崙到德國納粹,最後都是俄羅斯靠民族韌性拖垮了敵人。
再有就是,俄羅斯人打仗一般分為3段,以1939年到1940的蘇芬戰爭為例。
第一段輕敵冒進,第二段受挫嚴重。第三段,調整重新部署。
芬蘭開始用2、3萬人的部隊,吃掉蘇聯20多萬人,但最後芬蘭還是不支,最後被割讓10分之1的領土。
對應到A股
目前大家比較擔心的是,隨著,冬天的臨近,俄羅斯重新調整部署之後,戰爭烈度,會不會提高,會不會動用戰術核武器,這種不確定性還是非常大的。而市場最擔心的就是不確定。
此外,俄烏衝突,對歐洲影響比較大,如果歐洲衰退加劇,對國內的出口,短期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對歐洲的影響
目前普遍人都認為,俄烏衝突,歐盟(德國)買單。
隨著北溪被炸,德國徹底失去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德國(歐洲)工業勢必受損。
光大對歐洲天然氣價格趨勢展望中表示,如果歐洲自己能夠執行15%的一個縮減目標的前提之下,今年冬天歐洲大概率不會出現缺氣情況。
但沒有了俄羅斯的天然氣,尋找其它氣源還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歐洲的LNG投資也需要一個過程。
因此,預計歐洲氣價未來1年都可能維持在高位,同時預計歐洲氣價3-5年內會回歸到去年以前的水平。
長城證券認為,如果能源危機和通脹高企持續更長時間,歐洲工業企業減產甚至停產可能從臨時性調整逐漸演變成結構性損傷,造成不可逆的「去工業化」風險,歐洲製造業回落可能是長期趨勢。
歐洲製造業企業或正在將業務向外轉移,除了美國之外,中國也是主要目的地之一。
因為,中國具備三大優勢解決目前歐洲企業面臨的困境。
第一,中國工業電價在全球範圍內都比較低。第二,中國製造業產業門類齊全,供應鏈相對穩固,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強。第三,中國是全球最二大消費市場,增長空間廣袤。
- A股的內部矛盾
大多認為,地產和防控,是A股目前主要面臨的內在問題。
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房地產是現在中國經濟的「陣眼」。
因為,穩住房地產不僅能穩住經濟(至少不再拖累經濟),同時房地產也能讓信用傳導下去,緩解目前流動性淤積的現象。
對於匯率方面,人民幣貶值短期更多是因為強勢美元,中美貨幣政策不同步。但從中長期原因來看,關鍵還是要看中國經濟本身的基本面預期,背後也是防疫與地產。
國海證券也表示,四季度中,在基建增速已維持高位的狀態下,出口鏈和地產鏈是經濟指標中的關鍵變數。
其中,出口下行的速度決定了我們對消費和地產修復幅度的期望空間;而在政策再度加碼下,地產表現決定了我們對經濟整體企穩的預期。
1)而目前出口已經出現「拐點」
8月出口金額增速由前期15%以上的水平快速回落至7.1%,9月份,中金預計出口同比+4.6%、進口同比+2.2%(8月為0.3%)。
而近期公布的9月新出口訂單PMI為47%,前值48.1%。出口走弱被不斷驗證。
展望四季度,在美聯儲激進式加息對消費及投資形成抑制、歐洲能源危機衝擊加速經濟衰退下,外需回落趨勢確認。
也就是說,在基建維持高位狀態、出口下行、消費偏弱的背景下,目前有觀點認為,地產未來將逐步「挑大樑」。
2)對地產的分歧
但對地產的分歧也很多,市場有觀點,認為9月29—30日的「地產組合拳」,僅靠利率下行、退稅的效果有限。
有觀點認為,此前幾輪房地產周期中的政策措施有較大的想像空間,會讓市場產生買房能獲得大幅增值的預期,所以會引發買房熱潮;
但今年以來的政策目標主要是穩定市場、保交樓,並沒有能夠形成顯著的資產增值預期,這也導致房地產銷售很難明顯改善,社融增速與人民幣貸款增速也呈現上行乏力的狀態。
樂觀者認為「樓市」組合拳打開了預期
在9月24日,銀保監會表示,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已得到實質性扭轉,過去五年內處置不良資產額已超過之前12年處置額總和。
銀保監會對房地產的重新定調已經表明,後續大概率會有政策。
如果,9月29—30日「地產組合拳」的效果有限,接下來,可能還有利好房地產的政策出台。
個人認為,短期內還是不能低估政策,例如之前煤炭價格上漲,發改委開了多次會後,儘管後面又漲了一段時間,但後來看價格確實壓了下來。
如果未來,需要地產托經濟,相信政策還會有很多辦法。
- 總結
目前券商的主流觀點,以國盛為例。
往後看,穩增長離不開房地產,四季度地產進一步放鬆可期,但大概率仍是弱修復。
展望四季度和明年,預計經濟下行壓力仍會較大,穩增長離不開房地產,地產修復更多實質性政策支持:如需求端,降低首付比、調整認房認貸標準、適度放鬆核心一二線限購限售等;供給端,放鬆房企股權融資、調整預售金管理和三條紅線等。
- A股何時迎來拐點
目前看券商觀點,普遍認為4季度是拐點,稍微具體時間節點,認為11月左右。
光大認為,4季度迎來拐點
為市場有望在第四季度看到拐點,疫情逐步平息之後的消費(光大認為盛會之後,防控邊際好轉)、能源壓力之下的出口(光大認為,如果歐洲能源價格持續在高位,則國內出口還有望保持韌性)與逐步回暖的房地產可能會帶來經濟基本面的加速回暖,而海外的風險因素或許也將逐步平息(美國中期選舉和11月加息,都將在11月上旬結束)共同促進市場上行。
西部證券認為,宏觀層面11月有望見到全球流動性拐點。
11月歐洲進入全面供暖季,能源危機終局臨近,市場預期11月1-2日聯儲議息會議加息75bp,隨後加息節奏有望趨緩,全球流動性有望迎來拐點;10月下旬國內重要會議召開,11月8日美國中期選舉落地,11月15-16日G20峰會召開,全球環境有望走向相對確定。
東吳證券認為11月—12月是時間窗口期
12月第一周政治局會議、第三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若相關會議明確釋放穩增長政策發力信號,經濟復甦預期可能驅動市場反彈,類似今年4月底。大盤價值板塊同時具備順周期屬性和估值彈性,有望迎來估值強勁修復。
- 方向,還是滬深300
近期,券商看好價值板塊的明顯增多,草根層面,也有觀點認為,接下來滬深300為代表的價值風格可能佔優一段時間,而中證1000和賽道股可能需要休息一段時間。
因為滬深300業績主要和國內需求有關。而中證1000為代表的賽道股,業績主要和出口有關。
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如地產)效果逐步顯現,滬深300將逐步迎來機會,同時滬深300從21年2月份開始調整,位置較低。
而隨著出口走弱,外需佔比較高的中小盤個股的業績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再有就是中證1000,位置偏高,在滬深300和上證50調整的時候,中證1000一直走獨立行情。
從市場當前估值水平和隱含風險溢價來看。
萬得全A市盈率TTM僅為16.59,處於近3年來7.15%的位置。極低的估值是未來市場回升的重要基礎。
從隱含風險溢價來看,目前萬得全A和滬深300均超過近8年來90%分位的水平,且明顯超過今年4月底,處於近年來極高的位置,對於中長期資金來說,這是極好的布局機會。
東吳證券觀點:
從主要寬基指數估值來看,代表大盤價值的上證50目前PE(TTM,
2022/9/30,下同)9.4倍(近5年歷史分位11%,下同),滬深30011.2倍(9%),明顯低於代表中小成長的創業板指44倍(25%)、中證100027倍(14%)。
大盤價值的極低估值,隱含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
信心修復則有待政策落地,具體時間窗口主要集中在11-12月,包括12月第一周政治局會議、第三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若相關會議明確釋放穩增長政策發力信號,經濟復甦預期可能驅動市場反彈,類似今年4月底。
大盤價值板塊同時具備順周期屬性和估值彈性,有望迎來估值強勁修復。
國盛觀點:
從8月中旬國慶節前,30個交易日內大盤價值與小盤成長出現劇烈的風格收斂,主要源於幾個預期差:狹義貨幣最寬鬆的時候已經過去、外需回落的速度確實比想像中快、內需政策定力被底線思維取代。
而站在當前時點向後展望,市場風格轉向切換(Q4)的概率仍在逐漸提升:
- 狹義貨幣最寬鬆的階段已經過去(MLF降價但縮量、信貸融資恢復、匯率貶值壓力);
- 外需回落的速度確實比想像中快:繼5-7月延續高增後,8月出口增速出現了明顯回落;
- 內需方面,前期拖累因素正逐步消除:在擺脫高溫天氣、限產限電影響後,再疊加國務院督導行動的落實,基建實物量有望在下一階段加速落地,可關注後續「金九銀十」旺季成色。
站在當前時點向後展望,幾個中期變數需要重視:
- Jackson Hole講話著重強調了「歷史教訓」的吸取和「通脹預期」的管理,聯儲孤注一擲抗通脹背景下,美國實際利率上行趨勢確立,且很難在短期內逆轉;
- 中美利差再度拉大,以及美元流動性緊縮所塑造的強美元,導致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抬升,尤其是在出口增速回落時更為明顯;
第三,拋開外部環境,國內基本面處於主動去庫周期(PPI、庫存同步下行),盈利壓力較大,穩增長和政策執行加強的必要性顯著增加。總的來說,幾個中期的內外部變數:國內經濟進入主動去庫、美國實際利率上行、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劇,都指向低位價值是市場的最小阻力方向,四季度風格切換的概率仍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