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武裝力量半個月來在赫爾松和哈爾科夫戰線發動攻勢,並導致俄軍的大潰敗,引發了外界高度關注。這場大反攻是半年來俄烏戰場發生變化最為迅捷和劇烈的戰役。烏克蘭和西方媒體高調宣傳,烏武裝部隊已經控制了東部和南部6000平方公里土地。
據環球網報道,針對美國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烏克蘭反攻計劃的問題,五角大樓一名官員在日前承認,美方向烏克蘭提供了關鍵情報信息,美方與烏克蘭方面保持著日常溝通和信息共享,保持著密切聯繫和對話。不過美軍說直至提供信息和情報,而由烏克蘭軍隊和領導層自己決定如何進行反攻行動。
美軍透露向烏克蘭提供了「時間敏感情報」。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透露,美國向烏克蘭分享的軍事情報幾乎達到了「實時」的地步。美軍能在一小時內,將判讀完畢的有效情報分發至烏克蘭部隊手中。
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馬克·華納也承認,此次烏克蘭軍隊發起反攻並取得重大戰果,得到了美國情報部門的緊密協助。
美國通過龐大的情報偵察體系,會將俄軍機動指揮部位置,作戰部隊的行進路線,後勤彈藥補給的地點「實時」透露給烏方。烏軍可根據這類詳細情報,結合人力偵察等輔助,發動精確炮擊及其他打擊。
美國說的這個「時間敏感情報」,是美國在近些年戰爭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新概念,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情報的偵察、攝取、判讀、傳輸,決策,分發、再次印證的情報作戰全過程。通俗地說就是情報的「刷新率」。
北約擁有強大的聯合廣域偵察能力,可以實時掌握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俄軍動態。這些廣域偵察能力是通過一個大系統實現的,包括偵察衛星,無人機,電子偵察機,無線電監測系統等等。
一個高效的偵察體系大系統能夠彌補單一偵察手段的缺陷,包括光學和雷達的偵察衛星信息滯後的缺點,電子偵察衛星的被動的易受騙的缺點。例如美軍的某些偵察衛星受到重訪時間限制,至少2~3天。那麼就要使用星座和光學/SAR聯合偵察,可以把情報刷新率縮短到幾小時或十幾小時,從而掌控整個戰區的動向。針對光學和雷達的偵察衛星信息存在滯後的缺點。電子偵察衛星的被動的,容易被俄軍騙過。
俄烏戰爭爆發後,不僅僅是美國軍用衛星偵察烏克蘭戰場,美歐還調動了大量的商業衛星進行對地拍攝,然後提供給烏克蘭軍隊。例如WorldView-3衛星,這是第四代商用的高清晰度光學遙感衛星,可拍攝全色解析度0.31米的地面圖像,是全球第一顆0.3米級解析度的商業衛星。其圖像解析度已經超過了俄羅斯最好的大型軍用光學成像偵察衛星是「角色」-3(Persona)衛星的解析度。
此外,美軍可以監聽到來自俄軍裝甲指揮車的無線電通信,但無線電監聽不能夠精確定位,只能概略定位。因此美軍還通過「徘徊者」同步軌道電子偵察衛星進行無線電定位,能通過到時差測向法進行目標定位。美軍還在波蘭-烏克蘭邊境以及黑海空域部署了RC-135戰略偵察機,能夠進行廣泛頻段無線電信號的識別和監聽,探測半徑有800公里,能夠將整個烏克蘭納入監聽範圍。
加上北約的各種雷達和電子偵察衛星,以及各種預警偵察機的情報支援。可以確定地說,烏克蘭軍隊擁有比俄軍強大得多的太空和空中偵察能力。在偵察和戰場態勢領域,俄軍是不佔優勢的。
要想進行實時的網路作戰,還需要依靠E-8「聯合星」,EC-135戰略偵察機和U-2/P-8等偵察機攜帶的合成孔徑雷達。但側掃雷達的作用距離大約不超過250公里,因此還是沒法對烏克蘭東部戰爭進行掃描。
在戰場上,「時間敏感情報」更多的是為了打擊「時間敏感目標」(TCT),就是在有限時間窗口內,實施發現、定位、識別、瞄準和攻擊的全過程。這些目標由於具有高價值、而且隨時會轉移逃脫打擊,因此需要有一個閉環的大情報體系來支持打擊「時間敏感目標」。
舉例來說,使用迅速的自動化的衛星和航空偵察信息的情報判讀,電子情報大數據處理,合成孔徑雷達和毫米波雷達掃描戰場,敏捷型精確打擊武器,才能夠完成打擊「時間敏感目標」的任務。
在這個領域,俄羅斯軍隊幾乎是個嬰兒。因此,大鵝敗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