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減少326億塊晶元進口:台積電張忠謀5年被趕超的預言正在實現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作為現代科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核心產品,晶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卻不是我們攻關研發的核心。一方面的原因是除了晶元領域之外,我們在其他科技領域同樣處於短板狀態,因此優先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更為直接改善大眾生活水平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則是在製造、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之下,晶元作為科技產品的一種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從費用上來說也比自主研發要低廉不少。因此也導致在晶元領域長期存在「造不如買」的觀念。

晶元

但是隨著摩擦的加劇,以晶元為代表的科技產品也成為了一種武器,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優秀企業也因為晶元斷供而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不但營收出現了下滑,同時以往快速發展的勢頭也被打斷和遏制。

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從短期來看華為營收從8913億下滑到6368億,同比減少28%,但從長期來看華為的遭遇也引起了國內眾多廠商的警覺,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國企業身上,否則一旦遇到晶元斷供,華為今日的危機也將在任何一家企業身上上演。

國產晶元

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向國產晶元廠商,這種選擇也間接促成了國產晶元領域的崛起。提起晶元,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許是中央處理器,顯卡晶元等高端產品,但實際上的晶元卻包含從幾毛的MCU控制晶元到上百萬的專用核心晶元。對於晶元產業來說以往存在著兩個難題,一個是技術領域,一個是市場領域。

技術領域自然是晶元設計、晶元設計、晶元封裝等晶元技術方面;但是相比技術方面,市場方面的因素其實影響更大。相比手機、電腦等新進位程晶元,實際上包括物聯網、工業、汽車等領域才是真正的晶元需求大戶,定價幾毛到幾十的IGBT驅動晶元、MCU控制晶元、DSP晶元等56nm及以上成熟製程的晶元需求每年都高達幾千億片。

晶元製造

這些晶元的競爭已經不是技術層面上的競爭,更多是成本控制上的競爭。包括德州儀器博通意法半導體等企業憑藉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以及成本控制,使得自己的晶元產品性價比很高;相反國產晶元廠商雖然在技術上同樣能夠實現相同的功能,但是在成本控制上卻難以超越這些經營了上百年的西方科技企業,最終導致國內晶元產業遲遲無法得到突破和發展。相反國外晶元則從國內市場掠取了大量的利潤,2021年晶元進口額再創新高達到了4400億美元,摺合2.97萬億人民幣,也已經達到了石油進口額的兩倍。

晶元製造

發展晶元產業已經刻不容緩,但是卻一直缺少一個能夠打開市場的契機,直到「斷供」的發生。越來越多的企業由於擔心斷供的影響,因此開始採用國產晶元來替代外國晶元。雖然國產晶元在技術和價格上面不佔優勢,但是其安全的特性卻更受青睞,「斷供」可以說為國產晶元產業打開了市場。

打開市場的同時也讓國產晶元能夠加速發展和擴張,通過產能的提升和迭代最終優化技術並降低成本,這也讓很多國內晶元廠商不但完成了對外國企業的追趕,也開始在全球領域蠶食其市場份額。根據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1至6月晶元進口數量為2797億片,相比2021年1至6月的3123億片同比下降了326億片;在進口晶元減少的同時,國產晶元產量也開始了提升,2021年全年晶元產量達到了3594.3億片,同比增加33.3%。

無論是進口晶元減少326億塊還是國產晶元產量同比增長33.3%都說明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國產晶元產業正在快速崛起。晶元產業的崛起不僅僅能夠保證國家安全、航空航天、智慧城市等相關領域的持續發展,同時也能夠帶來大量的高薪崗位,間接推動產業升級的實現。

張忠謀在2021大師智庫論壇發表演講

在2021大師智庫論壇的演講上,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公開表示大陸半導體產業落後台積電5年時間,這一方面表達了台積電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也承認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潛力。當然雖然落後台積電5年時間,但是台積電也不會停止自己繼續進步的腳步,這5年的差距也很難在5年之內就趕上。

但是國產半導體業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前景,再加上背靠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大量的半導體專業人才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國內半導體行業趕超這5年的技術差距並非不可實現。

大家看好國產晶元產業的發展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