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孫媳婦,也是中國的核彈女王,卻被諾獎虧待一生

80年前,一個有著濃郁民國范兒的23歲才女,踏進了美國伯克利大學的校門,從此開啟了一段非凡的人生之旅。她就是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的物理學家吳健雄

雖然位列民國十大才女榜,還嫁給了袁世凱之孫,但相比張愛玲、林徽因陸小曼等人,吳健雄卻「低調」得多,因為她從事的是在女人眼裡枯燥無味的物理實驗。

2月13日,思憶著未盡的年味,我這個「民國粉」慕名來到吳健雄的故里江蘇太倉。她雖去世整整20年,走在瀏河古鎮上,仍能隨時看到她留在這裡的痕迹:吳健雄故居、吳健雄科技樓、吳健雄塑像、吳健雄墓園……

吳健雄出身在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吳仲裔是位有遠見卓識的開明士紳。吳健雄「健」字輩,排行第二,父親以「英雄豪傑」依次命名,故得名健雄。雖為女兒身,父親希望她不讓鬚眉,胸懷男兒志,積健為雄。因為父親喜歡紫薇樹,還給她起了個小名「薇薇」。如今,一株吳仲裔當年栽的紫薇樹,也成了人們追憶父女二人的一道風景。吳仲裔一向重視教育,自然不會錯過孩子的啟蒙教育。吳健雄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算術的理解力則更強。但在吳仲裔看來,中國之所以落後,受洋人欺侮,主要原因是科學不發達,因此他時常跑到上海的書店,為孩子們購買一些有關科學知識的圖書及報紙雜誌。上海《申報》上登載的科學趣聞,就很符合吳健雄的口味。當別的女孩還在為不用裹小腳而慶幸的時候,小健雄已經知道了大氣的壓力、水的浮力,以及打雷和閃電是怎麼回事等自然科學知識,並按照書里看到的、收音機里聽到的,開始跟哥哥一起做一些簡單有趣的科學實驗了。

等到了上學年紀,在父親創辦的明德女子學校里,十來歲的吳健雄知道了「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大胸懷,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才是最好的學習態度。

受父親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吳健雄後來考上了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其間,她多次到東吳大學胡適演講,常使少年吳健雄「思緒潮湃,激動不已」。吳健雄曾說,在一生中影響她最大的兩個人,一個是她父親,另一個則是胡適先生。

1929年吳健雄被保送進入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入學第一年,她竟跑到胡適任校長的上海中國公學讀書。那時胡適並不認識她,後來一次歷史考試中,身為監考老師的胡適發現坐在前排的小女生,兩個小時就把三個小時題量的卷子做好了。他瀏覽了一遍答卷,興奮地說:「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學生對滿清300年的思想史理解得那麼透徹。」從此,胡適便時不時地對吳健雄加以鼓勵。吳健雄常說她的研究成果「不過是根據胡先生平日提倡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科學方法」;而胡適也曾在公開場合說,與吳健雄有一段師生緣分是他平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

後來,吳健雄從中央大學數學系轉到物理系。老師同學大為不解,都認為她在數學領域肯定能有所建樹,卻不知她對物理學早已「情有獨鍾」。

吳健雄知道,全球物理研究的頂尖機構在美國,她決定赴美深造。1936年,吳健雄來到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求學。然而想進伯克利物理系並不容易,吳健雄需要接受物理系主任柏基的測試。柏基的能力與貢獻雖被人稱道,但他對外域人和女性存有偏見,吳健雄兩者均占。面試時吳健雄一臉的坦然,身著旗袍,舉止端莊,有條不紊地介紹了自己在國內的學習和研究情況。柏基破例接受了吳健雄的入學申請。

雖然當時西方科學界始終充斥著「物理科學實驗是男性領域」的性別偏見,但這種偏見在吳健雄嚴謹的實驗精神和無差錯的實驗結果面前,一次次被打破。健雄的博士論文導師——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倫斯,得知吳健雄畢業後苦於美國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拒絕女性作物理教師之時,毫不猶豫地作了她的推薦人,普林斯頓大學破天荒地接納了第一位物理女教師。

吳健雄的另一位導師——1959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塞格瑞對她更是關照有加。正是塞格瑞引導吳健雄發現了對鈾原子核分裂連鎖反應有關鍵影響的惰性氣體「氙」,奠定了她在物理界的地位。他評論吳健雄:「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入,使人聯想到居里夫人,但她更加入世、優雅和智慧。」

1956年,楊振寧李政道合作研究,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理論。理論一提出,便在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震動,很多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沒有必要花時間驗證。而吳健雄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認識到此項實驗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同年,她便用無懈可擊的實驗證實了該理論的正確性。這一實驗結果,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也把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推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領獎台上唯獨缺了這位女物理學家的身影。

由於性別偏見而與諾獎失之交臂的吳健雄,並沒有停下做研究的腳步,她依然穿著自己裁剪的旗袍,在實驗室埋頭做實驗,在她眼裡「名利可以無視,實驗卻不可以停止」。此後,吳健雄先後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以及在β衰變研究的其他貢獻,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方面的實驗等重要成果。

因卓著的科學成就,各種榮譽接踵而來。1975年,吳健雄當選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國家科學勳章,這是美國最高科學榮譽。1976年,以色列設立了沃爾芙獎,專為那些應得而未得到諾貝爾獎者而設立,吳健雄是該獎第一位得主。

對名利,吳健雄看得很淡,她總認為自己是個平凡的中國女性。她鍾愛旗袍,每逢出席各種重要場合,她總是為自己準備得體的旗袍,表示對祖國的尊重;她家的客廳里,懸掛著中國字畫,書架上收藏著許多中國古書及一些瓷器;演講中,她都會忍不住提到祖國……

離家37年後,吳健雄終於在1973年踏上了回國之路,彼時雙親都已不在。1984年,吳健雄參加母校明德樓落成典禮,獨資捐建了明德學校紫薇樓。4年後,又捐出百萬美元巨款設立「吳仲裔獎學金」表達自己的寸草之心。1992年,四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在台北發起成立「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要給八十華誕的吳健雄一個驚喜。她一再婉拒,竟躲了起來。吳健雄說:「我不喜歡出風頭,做研究是我的本分,我只是運氣好,成果還不錯而已,不要以我的名字成立基金會。」

1997年,吳健雄去世,享年85歲。除了魂歸故里,她僅有的遺願就是向母校捐款200多萬元建一座科技大樓。

作者: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