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狀已經改變,台島東部列入未來開戰區,投資風險驟然大增

佩洛西竄台事件發生之後,解放軍正式開始了圍台軍事演習,甚至一度出現了大陸方面發射導彈直接穿越台島上空的情況。

然而,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在軍演開啟當天,台灣股市一開盤就急跌200多點。

可僅僅兩天後,台股居然又大漲333點,其中台積電漲幅達3.2%,聯電漲幅逾5%,重返到15000點大關。

這件事非常蹊蹺,因為在1996年台海危機發生的時候,大陸同樣也發射了導彈進行警告,但差別在於沒有導彈穿台。

而且當年的演習陣勢遠沒有今天這麼大,但是台灣島內卻呈現一片恐慌,不僅股市當天應聲大跌300多點,後續還發生了取錢潮、移民潮和避風潮。多家國家評估機構給台灣的投資環境打上了「較高風險」的標籤。

那為什麼同樣的情況,對台灣股市和台灣投資環境造成的影響卻不一樣呢?這個問題得從台灣現狀的微妙變化開始分析。

台灣現狀到底變成了什麼樣?

從宏觀角度來看,圍台軍演實打實地改變了台灣地緣現狀。

有句話說得沒錯,只有大炮才能丈量國土。解放軍全面控制台海,台灣的地緣戰略將不再由自身決定。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都依靠自身地緣位置向美日澳等國提供不少便利。

特別是日本,從這裡受利最多。在解放軍圍台之後,蔡英文連夜用日文發推,呼籲日本政府來「踐行諾言」。

可大陸都把導彈打到了台灣以東海域所謂的「日本專屬海上經濟區」了,日本哪裡還敢張牙舞爪呢?

作為巴士海峽要道的重要樞紐,台灣徹底失去這種地緣主動,同時又得不到美西方的切實幫助,就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從微觀角度來說,以台積電和富士康為主的實體代工企業,最害怕的就是台灣遭到各種封鎖,導致工期被無限延誤。

另外,原料晚幾天運進去,產品晚幾天賣出來,產生的損失這可不是簡單的1+1=2。

這不僅影響自己的周轉狀況,還會影響到國際期貨市場的穩定,導致相關機構對台灣市場評估風險的快速上調。

而長期處於這種外部環境,會導致國際合作鏈體系的進一步崩盤。比如蘋果公司,已經開始要求台灣供應商將生產地標明為「中國台灣」。

隨時中美博弈的白熱化,蘋果公司可能在下一輪的訂單競標中做出不利於台灣方面的選擇,這都是可以預見的。

佩洛西竄台後所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中,台灣島已經失去了實際投資意義。台灣不是高風險高回報,而是純粹的「高風險」,這就是台灣現狀。

台灣股市的短期回漲多為內生因素

一部分人認為,在大陸找到長期震懾美台的方法後,其對台優惠政策可能會調整,但大體方向不會改變。

雖然大陸還有制裁和禁運等一系列「窮台,困台」的選項,但考慮到走和統路線所涉及的統派勢力投資,這個「窮台,困台」手段,到時候可以實際落地的大概就只有「困台」這一條。

但是,和大陸做生意的人是統派還是獨派,這對台灣內部經濟環境並沒有什麼特殊影響。

至於方向性這個問題,大陸能夠憑藉自身體量做好及時調控,這一點無需擔心。

我們本質上是要把台灣和美國做一個橫向切割,讓台灣短期內感受到痛,從國際市場逐漸變回大陸的對外貿易窗口。

當然,民進黨的做法也蒙蔽了部分島內投資者。在解放軍發射導彈穿台的時候,民進黨故意不拉警報,還假裝看不到,儘力避免引起社會恐慌。

在輿情應對措施上,民進黨指使島上媒體和學者渲染大陸不會動手,強調台灣能夠自保,美軍並沒有離開的輿論氛圍。

此外。台灣當局還早早準備好了「政府基金」, 有了1996年的經驗,民進黨在台灣股市開始下跌的時候就立即護盤,所以台灣股市的下跌勢頭被及時止住了。

但是,這只是台灣投資者所理解的那部分內容。

但外資和內資不同,台灣內部的樂觀不等於外界投資者的樂觀他們各自權重的客觀因素是完全相反的。尤其是在相當一部分外界投資機構,都帶有或多或少不純目的的情況下。

台島東部被列入未來開戰區,外界投資風險劇增

從西方資本的風控角度來著重分析,台島東部海域是太平洋,那麼這裡被列入未來開戰區意味著兩件事:

一,大陸點明了要開始拒止美國勢力介入,但這種封鎖是具有雙向意義的,所以台灣變成了一座「圍城」。

此時西方資本進入台灣市場,想揩完油再找機會跑,恐怕沒那麼簡單。而美國拼了命想轉移台積電的做法,到時如何收場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大陸選擇隔離美台,是想讓台灣感受到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和唯一性。

那麼,把戰線主動前推就成了一種很不錯的選擇,接下來我們可以順水推舟的去辦成一些事。

有一個細節是這樣的,早年間的台灣問題白皮書曾經承諾:「如果願意主動回歸,北京可以不往台灣地區派遣駐軍。」

而在最新的台灣問題白皮書中,這個說法已經消失了。

所以,我們上面說得的外界對台投資風險劇增,特指西方資本的投資風險劇增,以及西方勢力的投入回報率驟減。

大陸既然圍了台灣,就會開始摸索「窮獨富統」的具體執行辦法,解放軍的常態化戰備警巡不會騙人,多數外部投資者是看得懂信號的。

還有一種風險,來自於中美博弈造成的規則改變。現在美國拼了命想要「逆全球化」,大陸這邊也把十段線給台灣畫上了。

雖然中國是站在自身立場被迫進行還擊,但台灣經濟形勢的短期走向的確朝著不好的方向開始邁步。

西方資本無法在中美開始進行產業切割的時候,單獨跳到另一邊去選擇台灣,這種行為和49年加入國軍沒什麼兩樣。

雖然從香港施行一國兩制的經驗來看,香港會間接變成西方資本連接大陸的窗口,享受到了特殊照顧的紅利。

但台灣不一樣,台灣回歸的時代背景是寫在中美對抗里的。中國不會讓台灣變成中美博弈的第一線,但美國想把台灣變成這樣。台灣是吃不到兩頭好的,那些長期跟在美國背後的投資者不可能選擇台灣。

台積電的走向,可能導致台灣投資風險二度加碼

這一次佩洛西竄訪台灣做了一件很有目的性的事,那就是專程訪問了台積電。

理由很簡單,要求台積電配合美國的《晶元法案》,共同封鎖大陸晶元產業的發展。同時,美國還要求台積電將產業逐步轉移至美國本土。

不久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不許大陸對台採取軍事行動,否則台積電對大陸的晶元供應將徹底中斷」。

看得出來,台積電決定和美國站到一條船上。

那這裡面的說道可就多了,台積電如果搬去美國,它還算台灣企業嗎?它的核心技術還能保住嗎?其它國家的投資者還能獲得預期收益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到時候美國必定翻臉不認人,聯合多家美國半導體企業將台積電這個龐然大物分食殆盡。

用腦子想想就知道,台積電作為一個舶來客,哪裡斗得過美國的地頭蛇?

當年美日開戰的時候,不管在美的那些日本人有多麼忠誠,或者在美國投資了多少代,一律沒收財產,被抓進集中營。

還有俄烏戰爭發生後,美西方國家對俄裔投資人幹得噁心事兒還少么?

如果台積電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主動切斷和大陸的貿易,要麼被美國巧取豪奪,要麼行業地位一落千丈,沒有第三種可能。

台積電的選擇,是美西方資本集體背刺台灣經濟的行為。如果台灣以一省之力培養的巨頭企業就這麼轉手送出去了,今後誰還敢來投資台灣當地企業?

相比之下,旁邊的三星半導體就充分意識到美國的陽謀,包括尹錫悅在內的政府人員正在努力向中國示好,希望打造一個穩固的「中韓半導體聯盟」。

三星的背後是韓國的未來,三星的處境和台積電非常相似,又或者台灣省的處境和韓國非常相似。

兩者一旦失去大陸市場,台灣和韓國就沒有大聲說話的底氣了,就得被美國繼續揪著走。

因此,韓國總統尹錫悅拒絕接見佩洛西,而三星半導體也對美國的晶元政策表達了明確拒絕和強烈反對。

所以,台積電敢公然做出這種選邊站隊,出賣兩岸共同利益的舉動,我們肯定不會無動於衷。

這一次解放軍把戰場規划到台海以東地區就是一種潛在警告。一旦台灣被美國塑造成了第一島鏈的博弈主場,大陸會將島上的投資環境整肅一遍。

台灣投資環境的向好,必須建立在依靠大陸的基礎上

在最新的台灣問題白皮書中,中國暢想了統一之後的台灣地區,解釋其對世界經濟發展而言有著怎樣的積極推動意義。

這些暢想是有理有據的,是大陸方面有信心做到的,也是美台方面所無法阻擋的。共同利益是不會騙人的,正因如此,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明確表示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台灣必須堅信一件事,只有變成大陸的另一個外資湧入窗口,兩岸才能建設一致向好的國際投資環境只要堅持走一個中國路線,台灣也可以變成類似香港那樣國際資本投資中心。

當全球經濟處於衰退的大浪潮之下,外界資本也在發愁該去到哪裡投資的時候。如果台灣肯抓住這個機會,背靠大陸市場這顆大樹,何愁不比今天過得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