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丨言及明代戲曲,傳奇的輝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雜劇的光彩

《明代雜劇全編》(全28冊)

程華平 主編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編者按:明雜劇是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歷代文人及統治者的輕視和禁毀,其中大量的戲曲劇本已散佚失傳。為保存這一珍貴的戲曲文獻,服務當今學術研究的需要,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程華平、譚帆、吳平等教授主編,組織有關戲曲專家,將國內外現存的明代雜劇文獻進行搜集、整理、甄別,選擇學術性、資料性強、版本價值高的劇本共340餘種,編集為《明代雜劇全編》影印出版,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古代戲曲研究提供便利一套珍貴的文獻史料。為方便讀者閱讀、利用,本書現為每種雜劇都撰寫提要,將作者生平、劇本內容、文獻價值、版本流變情況都予以介紹,附於每種雜劇正文前。

01

明崇禎二年(1629),張元徵在給《盛明雜劇》作序時,就對世人「漢文、唐詩、宋詞、元曲,各絕一時,後有作者,難乎其繼」之說大不以為然。他反駁道:「我明風氣弘開,何所不有?詩文若李、王崛起,已不媿西京、大曆,而詞曲名家,何遽遜美酸齋、東籬、漢卿、仁甫?」話雖說得氣壯,但時至今日明代雜劇在古代戲曲史中的定位一直比較尷尬,卻也是事實:言及雜劇文體,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代表著古代戲曲第一座高峰的元代雜劇;言及明代戲曲,傳奇的輝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雜劇的光彩。之所以如此,自然與人們長期以來對明雜劇缺乏應有的關注與公正的評價有關。事實上,隨著元代以降數百年的發展,明代雜劇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擇其大端者如下:

《盛明雜劇》

首先,明雜劇作品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元代,顯示出雜劇在新時代的繁榮。戲曲史家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在綜合日人八木澤元《明代劇作家研究》和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兩家目錄的基礎上,所得作家125人,作品413種,加上闕名134種,共得547種。實際上,明代雜劇的數量遠不止於此。這充分說明了明代雜劇創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其次,雜劇體制發生了諸多變化。除了仍有部分戲曲家堅守元人家法創作北曲雜劇外,明代還出現了南雜劇、單折或多折短劇、短劇連綴等文體樣式以及靈活的角色唱曲方式。這些雜劇體制的變化,正如曾永義在《明雜劇概論》中所總結的那樣:「明代的雜劇,它一方面繼承元人的衣缽,一方面又逐漸從興盛中的南戲傳奇汲取滋養,從而融合南北曲長處,產生更精緻、更合理的新劇種。……雜劇在明代並非衰亡,而是另有發展,另有革新。」

可以說,明雜劇為適應時代審美的發展變化,也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它在不斷吸收南戲、傳奇長處的同時,對自身的體制、內容進行了諸多變革,並最終取得了再一次的繁榮。在這裡,我們可以簡略地梳理一下它的發展歷程,這將有助於我們對明代雜劇每個不同階段特徵及其成因的認識。

明朝開國伊始,羅貫中、王子一、劉東生、穀子敬、楊文奎、李唐賓、楊訥、賈仲明等「國朝一十六人」及藩王朱權、朱有燉等,是為雜劇第一階段的代表性作家。這些作家主要生活在明初至朱有燉去世的正統年間(1436—1449),其中不少人乃為由元入明者。這一時期的雜劇創作基本上遵循元人的文本體制,主要屬於北曲雜劇範疇。不過,在南曲戲文的影響下,雜劇體制也開始發生變化。朱有燉在雜劇體制上多有創新,如用旦末全本,一本有五折,用復唱、合唱、輪唱等,在北曲雜劇中加進南曲戲文的因素,為其後的劇作家提供了「效仿」的範例,也為南雜劇的萌生以啟示。

羅貫中《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一直到弘治、正德、嘉靖年間,隨著陳鐸、王九思、康海、楊慎、徐渭、汪道昆等人登上曲壇,明初雜劇創作的疲弱狀態才有所改善,並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北曲雜劇在日臻興盛的傳奇體制的衝擊下日漸衰落,南曲雜劇卻迎來了發展的契機。雜劇對傳奇體制因素的吸納與效仿已成為普遍現象,其自身的文體特徵日益模糊不清。這一時期雖有梁辰魚、凌濛初等幾位曲家仍遵依元人之家法,但已屬鳳毛麟角。

據明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和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等記載,到了嘉靖、隆慶之後,北曲雜劇已少有人唱。南曲的盛行,特別是崑山腔的風行一時,給北曲雜劇帶來的衝擊遠甚於此前。但應該指出的是,近代以來的不少戲曲史家認為本期雜劇創作「式微」、「衰落」云云,主要指的是北曲雜劇,而南曲雜劇在嘉靖以後始趨蓬勃,由是雜劇一體,乃隨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02

戲曲史家盧前《明清戲曲史》曾對劇作家之「時地」進行過統計,發現明雜劇作家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等省,「若論籍貫,以吳人為多,浙人次之」,「實以江南為盛」。這些生活在南戲、傳奇發祥地東南地區的戲曲家,深受南戲與傳奇的熏陶、影響自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明代劇作家兼作傳奇與雜劇者比比皆是,如沈采、梁辰魚、林章、梅鼎祚、胡文煥、沈璟、顧大典、王驥德、陳與郊、汪廷訥、葉憲祖、陳汝元、徐復祚、孟稱舜、袁於令等,莫不如此。戲曲家們兼作傳奇和雜劇,使得二者的文體界限逐漸模糊,最終導致了雜劇的傳奇化與雜劇文體的消解。

元代的雜劇主要是用來愉悅市井大眾的,「雜劇本勾欄之戲」,帶有濃郁的民間文藝的娛樂色彩,因而受到了普遍歡迎。這些雜劇的創作者大部分也是不得志的下層官吏、失意落魄的文人以及郎中、商賈、卜筮者等平民百姓,還有倡優藝人等。隨著戲曲的不斷發展,到了明初,雜劇則進入到了上流社會的館閣廳堂,走進藩王府邸。此時,藩王朱權明確地將雜劇演員分為「良家子弟」與「娼優家」兩種,加以區隔。巨大的身份地位的差距,造成了文人與伶人分屬高低貴賤不同的兩個社會階層,很難再次形成象元代那樣文人和伶人的融洽相處、戲曲創作與演出相互促進的局面。

因而,從弘治、正德年間開始,隨著王九思、康海及其後楊慎、李開先等人染指戲曲,雜劇創作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文人的審美趣味。文人首先關注的是情性的抒發,在意的是闡揚志趣,摹擬神情。他們更在乎這些劇作能否在精鍊的結構之中,體現自己鮮明的創作意圖與濃厚的情感表達,能否在氣味相投的文人圈子中引起共鳴與激蕩。其結果便是雜劇與民眾隔離日遠,成了文人學士自吟自詠的案頭之戲。

當然,這些主要是根據明雜劇的總體情況而言的。實際上,無論是北曲雜劇還是南曲雜劇,在明代依然還在演唱。明萬曆以後,隨著秦淮馬湘蘭、傅靈修等善唱北曲者的離去,北曲雜劇的演唱就成了「廣陵散」了,取而代之的多是南曲雜劇。嘉靖以後,更因為崑腔風靡一時,傳奇日盛,於是伶工歌女,專習南曲,以投時好。隨著南曲逐漸佔據曲壇,北曲也被不斷地邊緣化了,失去了市場與觀眾,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衰敗下去了。

馬湘蘭小像

03

明雜劇問世六七百年以來,收錄明雜劇的戲曲選集也不在少數,如陳與郊編選《古名家雜劇》、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沈泰編《盛明雜劇》、鄒式金《雜劇新編》、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等,都收集、出版了部分明代的雜劇作品,使得一些明雜劇得以流傳下來。當然,也有一部分雜劇作家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流傳到了後世。

但由於種種原因,明代的雜劇始終沒有結成總集,這自然不利於一代文獻的保存和流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鄭振鐸、吳小如等學者致力於明雜劇的收集與結集出版工作,《古本戲曲叢刊》收集了大量過去難得一見的明代雜劇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學者陳萬鼐主編《全明雜劇》出版,收錄了168種明代雜劇作品。但限於當時的條件,無論是《古本戲曲叢刊》,還是《全明雜劇》,都存有不少的缺憾,眾多的明雜劇作品還未被發現,未被收錄。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的增加和戲曲文獻的不斷被發掘出來,包括明雜劇在內的古典戲曲的出版也迎來了黃金時期,如金沛霖主編《明清鈔本孤本戲曲叢刊》、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藏鈔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輯《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姜亞沙等主編《中國古代雜劇文獻輯錄》、殷夢霞選編《鄭振鐸藏古吳蓮勺廬鈔本戲曲百種》、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黃仕忠編《明清孤本稀見戲曲彙刊》、黃仕忠等編《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等,都收錄了不少珍貴的明雜劇文本。

《古本戲曲叢刊》

正是在前人與時賢不斷搜羅、發掘的基礎上,我們編輯出版了《明代雜劇全編》,力求做到以下兩點:

一,劇本收集力求詳盡。《明代雜劇全編》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廣泛查尋、搜集,共收錄明代雜劇三百四十多種,將今天能夠發現的明雜劇刻本、鈔本及殘本盡量包羅進去。

二,劇本選用力求精當。編輯者事先做了大量細緻的版本甄別工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我們期待這部全編的出版,能夠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發揮作用,也期待能夠為古代戲曲的閱讀和研究提供方便。但是,由於明代雜劇數量龐大,劇本形態多樣,收藏地分散,收藏情形也比較複雜,因此,將所有存世的明代雜劇全部收羅完畢,確乎不易。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戲曲研究的不斷深入,將來定會有更多的明代雜劇被發掘出來。

(本文為《明代雜劇全編》前言,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