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校長的地震應急「手冊」

1月10日,劉國章正在電腦上統計學校震後受損情況。(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西寧1月26日電(記者柳澤興、李琳海)寒假已至,劉國章依舊牽掛著學生。「門源是地震多發區,假期里,你們要給家長普及地震應急常識,你們安全了,老師才會心安。」這是劉國章給放假回家的學生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劉國章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第一寄宿制初級中學的校長。1月8日凌晨1時45分,門源縣發生6.9級地震,當時,腰椎嚴重受傷的劉國章剛入睡,便被地震搖醒。

顧不上傷痛,劉國章掙扎著坐起,披上衣服,抄起手機,開車至學校。

十幾分鐘,劉國章趕到學校。此時,操場已是燈火通明,宿管和先期抵達學校的老師正在緊急疏散學生,孩子們裹著被子聚集在操場,廣播聲、喇叭聲、呼喊聲交織在一起……

「大家不要慌,各班班主任在班級指定位置召集學生,清點人數,維持秩序。宿管再到宿舍樓清查,有沒有學生留在宿舍。」劉國章站在人群中,緊急安排現場工作,安撫學生情緒。

1月15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皇城蒙古族鄉東灘村,劉國章(右二)參與災後排查工作。(受訪者供圖)

在他和老師們的共同組織下,該校1870名學生分成三組,操場上的秩序逐漸恢復,儘管學校牆體出現了大裂縫,但無一名學生受傷。

地處高原,凌晨最低氣溫接近零下二十攝氏度,劉國章的雙手已凍得不能屈伸,在寒天中不斷哈氣、搓手取暖。「孩子們沒事,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他說。

門源縣第一寄宿制初級中學共有三個年級,該校近九成學生都是少數民族,很多孩子來自偏遠牧區。其中,來自該縣珠固鄉寺溝村的學生離校130多公里。

地震發生當夜,由政府安排車輛將學生們送回家中。當日7時30分,最後一輛滿載學生的公交車離開學校,此時天空已泛白,校園內靜謐安寧。

中國是地震多發的國家,門源位於青藏高原東北緣祁連山地震帶,這一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震級較高的地震。

「汶川地震後,我們將防震減災教育納入課堂,讓學生心中緊繃安全弦。」該校德育主任吳德忠說,考慮到該校都是住校生,24小時都要預防各類安全隱患,學校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應急疏散演練。

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成為一種無形「手冊」。每天的早操和課間操都可以成為一次小型應急疏散演練,每學期還有兩次大型應急疏散演練,分別在白天和夜晚進行。

劉國章說,平時學校對各班學生應急疏散路線、出入樓門、出入操場門、站隊位置都做了詳細規劃和安排。「一旦有突發事件,規定所有學生必須在2分40秒內從教室到達操場指定位置。」

宿舍緊急疏散也是重點。

「每學期,學校都會召開例會,給我們培訓應急疏散、食品安全等內容。地震等突發情況下的疏散流程,我們已經演練許多遍了。」學校宿管員李慧說。

經過日復一日的演練和培訓,「手冊」雖無形,但已深深刻進每一位師生的內心,隨身攜帶、時時「翻閱」。這本無形的「手冊」已經從學校走入了每一個孩子的家庭。

「我們探索『小手拉大手』模式,鼓勵學生將在學校學習到的應急疏散知識講給自己的家人,讓防震減災教育發揮更大作用。」 劉國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