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位大人物,在紫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

紫砂發展史上,有四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分別是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供春開制壺之端,大彬改制壺之法,鳴遠乃花器宗師,曼生賦紫砂以氣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四位大人物!



01.開山鼻祖供春


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宜興一名門望族吳氏家中,出了一位紫砂壺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供春。


相傳供春年少時,曾隨主人吳仕(號頤山,後中進士,官至山西、福建等省提學副使,即省教育廳副廳長)到宜興西南十餘里的金沙古寺讀書備考。古寺中有一老僧念經打坐之餘,還有一手制壺絕技,做出的茶壺色澤柔和如栗,壺壁薄而細膩。


沈建宏 供春套組


供春聰明伶俐,時時暗中偷師,過了若干時日,盡得真傳,某天自行試製一把,技法造型,居然有青出於藍之勢。


供春偷師學藝所制之壺,為吳仕發現,他甚覺驚奇,不以為忤,反而讓供春依樣再做,並請來名家鑒賞。幾年下來,「供春壺」名聲大噪,各地藏家競相購買。從此,供春專心制壺,將宜興紫砂壺從一般粗糙的日常茶具,提升至兼具實用與工藝美術價值的創作品。


明末清初的知名文人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記述了供春學藝的故事,並感嘆道:「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許雙軍 供春


後人根據史料考證曾提出疑問,說吳仕在金沙古寺讀書時間甚短,書童供春僅僅靠偷看幾天老和尚制壺,就能達到後來藝術上的化境,似乎不太可能。


考證者進一步分析,吳仕之父吳綸文化素養很高,終日寄情山水,尤好品茶,對茶具應當深有研究,供春很可能是在老人家常年指導下,加上自己悟性高,才在紫砂壺創作藝術上出類拔萃。因明朝實行匠戶世襲制度,手工藝人低人一等,像吳氏這樣名重一時的官宦世家,多半不願承認自己家裡培養出一個手藝人,於是編出供春私自向老僧學藝的故事。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眾口相傳,信以為真了。


無論如何,供春雖為吳家的一名書童,但《宜興縣誌》都要為其記上一筆,坊間的筆記野史,更是口碑相傳,公認為宜興紫砂壺早期最負盛名的一位大師。


閔璐 靈芝供春



02.千載一時時大彬


作為紫砂界的「一哥」,時大彬在紫砂發展史上貢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400年間最負盛名的紫砂藝人,非時大彬莫屬!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寫道:「明代良陶讓一時」,所謂「一時」,就是指時大彬。


時大彬畫像


時大彬的主要貢獻有以下三個:


①手工技法鼻祖


時大彬初期制壺用木模成型,直到中晚期,領悟了供春做壺的成型法則後,開始完全用手工製作成型。


這種手工製作即打身筒法與鑲身筒法,以泥片成型法製成身筒,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藝與技術。


大彬的這一創舉,使紫砂技藝能夠在眾多技藝中獨樹一幟,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也是時大彬對紫砂壺藝的最大貢獻。這種技法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沿用至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制壺


②器型由大至小


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後時期。


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


紫砂壺器型從大到小的變化,對於紫砂壺歷史來說也是一次重要變革。


盧寧剛 大彬如意


③首創調砂工藝


大彬將制瓷工藝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製作中,首創調砂法。


大彬常在紫砂泥料中雜以砂土,使砂壺閃現出淺色的細小顆粒,產生「砂粗、質古、肌理勻」的奇妙效果。


這種調砂工藝是時壺及其時代的一大特點,也是一種自然天成的裝飾,一方面改變泥坯在乾燥和燒成過程中的物理性質,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時大彬,可謂紫砂茗壺發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03.花器宗師陳鳴遠


陳鳴遠,作為清初的紫砂大家,是繼時大彬之後的又一大紫砂宗師。他的作品極具文化性與藝術性,視之經典,影響深遠。


▲陳鳴遠造像


陳鳴遠,號鶴峰、鶴村,一號石霞山人,又號壺隱,清康熙年間傑出的紫砂藝人。他上承明代精粹,下開清代格局,在工藝、造型、銘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達到新的高度,是繼時大彬後中國紫砂史上最傑出的藝人。


·部分陳鳴遠紫砂壺拍賣·


▲陳鳴遠 傳香壺

保利華誼(上海)首屆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 3450萬


▲清康熙 陳鳴遠制南瓜壺

中國嘉德2016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3220萬


▲陳鳴遠 素帶壺

成交價:RMB 3162萬元


▲紫泥松鼠柿子壺 陳鳴遠制 清初

西泠印社2019年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22,800,000



04.文人壺開創者陳曼生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慶年間。為「西泠八家」之一。


陳曼生擅長古文辭,精於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其文學、書畫、篆刻樣樣精通,才氣過人。



陳曼生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創作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開創了文學書畫篆刻與壺藝完美結合的先河,也因此在壺史上留下「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經典名言。


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


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清嘉道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逸閑款紫泥天雞壺


陳曼生自己不光設計、監製了許多傳世的紫砂壺樣,創立「曼生十八式」,他還親自製作、篆刻了一些精彩的壺藝絕品。不僅讓操練了一生的金石書法大放異彩,也圓了親做文人紫砂壺之夢。


在短短的幾年裡,他寫下大量的壺銘,不僅文切意遠、簡約生動,還具有切茶、切水、切壺等特點。曼生於阿曼陀室居中書一大副對聯「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來描繪他品茶之心曠神怡。


再比如曼生石瓢的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一語雙關,既說明飲茶對人的好處,喝茶養生使人身體硬朗、健康長壽。又描述了石瓢的特點,器型收斂,質地堅硬,歷經數百年始終如一。


劉晶瑩 曼生子冶石瓢


論官銜,陳曼生只做到了七品縣令;論制壺,他也不會。但他一身才華,開創了紫砂文人壺的新風潮,成為紫砂界的不朽傳奇。


紫砂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其實,除了紫砂發展史上這四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還有很多為紫砂文化發展做出貢獻的人物,你們還想了解誰呢?歡迎留言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