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基輔,贏在戰場上的,卻輸在了戰略上!歷史漩渦中的基輔之戰

「我一出手,世界將為之屏息!」

這句二戰時期的名話,幾乎成了「俄羅斯大帝」普京的寫照。

時下,大帝揮鞭,烏拉震天,俄烏之間掀起的這場戰爭,掀起了又一輪地緣風暴。

而處於風暴中心的基輔,明裡炮火紛飛,暗裡大國博弈。

基輔,牽動著全球的目光,人們都在暗暗揣測,決戰基輔,到底誰會贏?俄羅斯,還是烏克蘭?

筆者有個一家之言:不論戰果為誰摘得,但從戰略上來說,俄羅斯要贏,贏在戰場,烏克蘭要贏,則贏在時間。

如果我們把目光,由當下,溯及歷史,會在二戰的風雲中,找到另一場「決戰基輔」,而那一場的戰局,或也可為我們撥開如今的地緣迷霧,提供啟示。

那一場戰爭,便是發生在1941年蘇德戰場上的基輔會戰!

第一、歷史漩渦中的基輔之戰

鉤沉歷史,以史為鑒。

在1941年的這場基輔之戰,發生在蘇聯與德國之間,但和我們預想的不同,這一次的戰局,並非是蘇聯慘勝德國,相反,而是德國大勝蘇聯。

一場戰爭下來,蘇軍被俘虜66萬,可以說是德國在整個二戰過程中,最大的局部勝利。

但慘敗的蘇聯,卻因這一次的失敗,在另一個戰場上贏了——這個戰場是無形的,它是時間的戰場。

戰爭的戰場上輸了,時間的戰場上卻贏了,是不是聽著有點雲山霧繞?且聽我慢慢道來。

早在基輔之戰爆發之前,希特勒與他的指揮官們,便釐定了進攻順序——先是烏克蘭,再是列寧格勒,也就是今天的聖彼得堡,最後打到莫斯科。

烏克蘭這個地兒,真是好啊!

烏克蘭黑土地上的穀倉、頓涅茨的煤炭和鐵礦、外高加索巴庫地區的油田……納粹德國龐大的戰爭機器,缺的就是糧食和資源,打烏克蘭,也是勢在必行。

然而,希特勒不會想到,事情,就怪在他對烏克蘭的垂涎上!

第二、戰場搏殺的基輔之戰

斯大林對基輔之戰下的命令很簡單:死守,死守!

這個「死守」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死守,而是現實戰爭中的死守——蘇聯西南方面軍,不許後撤一步,與基輔共存亡!

讀史,要歷史唯物主義地看,放在當時的現實處境中,蘇聯可能打贏基輔之戰嗎?

倉促應戰,後勤尚且都跟不上,怎麼能打得贏武裝到牙齒的德國鐵軍?

這等於是讓蘇聯西南部隊,從衛國戰爭中,直接消失!


而在另一方,炮塔上塗有很大「G」字標記的P-Ⅲ型坦克,與炮塔上塗有「K」字標記的指揮坦克——古德里安與克萊斯特,這兩位裝甲之魔,在基輔以東150英里的洛赫維察會師。

哪怕在人類戰爭史上,克萊斯特與古德里安,也是讓人恐懼的戰爭殺神,而這兩把裝甲鐵鉗,是死死鉗住了基輔的心臟。

之後的戰事,沒有任何意外,德軍摧枯拉朽,由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帶領的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被掐住咽喉——

烏克蘭平原、第聶伯河河灣,成了蘇聯西南方面軍的毀滅之地。可德軍的失敗,就在歡慶基輔之戰勝利時,悄然寫下伏筆。


第三、時間戰場上的基輔之戰

基輔之戰,蘇聯註定失敗,這一點,斯大林並非不知道。

為何不保留有生力量,而讓戰士不惜代價,以卵擊石、抵擋德軍呢?

答案只有一個:時間,戰略緩衝的時間!

70萬蘇聯紅軍,並非不堪一擊,在強大的精神旗幟下,他們以血肉之軀,頑強阻撓了德軍戰爭機器的推進。

雖然戰爭註定是敗局,但是失敗,也拖住了德軍的腳步。就這麼一拖,就把德國進軍莫斯科的時間,拖入了冬天。

而之後的歷史,揭示了天象對人事的嘲諷——比鐵血的德國戰車更為恐怖的,是莫斯科凜冽的寒冬。

這場寒冬,終結了德國的戰場優勢,也終結了德軍這一戰爭機器。

基輔,說到底,可以是歷史漩渦的中心,但不會成為地緣博弈的核心。烏克蘭,是一枚關鍵的棋子,但卻不是下棋的佼佼者,這是歷史給出的提示。

至今,仍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