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美?
漢有趙飛燕纖纖身姿,唐有楊玉環珠圓玉潤,瘦和胖平分秋色。
但今天的審美越來越極端,美變成了一種可量化、可量產的單位。
這其中,胖成了原罪。
好在,這部新片,拔開當下刻板的認知與印象,為我們,發出了不同聲音。
《大餓》
導演:謝沛如
主演:蔡嘉茵 / 賴琳恩 / 謝祖武 / 張耀仁
豆瓣 :6.9 | IMDb :6.3
210斤的阿娟在被母親逼著去減肥班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具體體重,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胖點不也很可愛嗎」?
但她周圍的人似乎沒有她對自己那樣寬容。
因為胖,阿娟變成了一個被調侃、被針對的對象,肥胖誘發的羞辱,正一點點侵蝕她的生活。
30歲的她熱愛烹飪,夢想成為高檔餐廳的廚師,卻因為身材不斷被拒,只能在母親的幼兒園裡做煮飯阿姨。
幼兒園小朋友們雖然喜歡她,卻也把她叫做「大恐龍老師」。
明明只是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吃東西,卻也能聽到打籃球的男孩子們隨口蹦出的刺耳嘲諷。
「她喜歡你啦,你進了和她告白」「野豬騎士」…
更可怕的是來自成人的惡意。
看上去和藹可親的鄰居大伯,卻趁著妻子外出騷擾阿娟,阿娟反抗過程中不慎將其推倒。
大伯妻子得知後開始不依不饒,在大街上指著阿娟的鼻子罵。
「他眼睛又不是瞎了,怎麼會去摸你?」
「你們看看多噁心啊,我老公怎麼會看上這種死胖子!」
如果外界的羞辱對阿娟來說是重擊,那麼家人的傷害就是致命的。
阿娟媽媽是個身材苗條、保養很好的女人,對待孩子非常溫柔的她,每次看到女兒卻格外嫌棄。
她不僅時常叫阿娟少吃點,連生日禮物送的都是減肥課。
明明知道阿娟對於製作菜單的事情有多看重,卻連張阿娟的照片都不願意放上去。
「你把自己吃成這個樣子,請問哪個家長敢把菜單交給你。」
更可笑的是,她甚至把阿娟減肥效果的不明顯和不努力等價對換。
就像電影中兩個瘦女孩看著阿娟發出的評價一樣:「減肥不就靠節食跟運動而已嗎?自己做不到還要怪別人。」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像《瘦身男女》中劉德華和鄭秀文一樣,努力就能減肥成功。
或許是天生的基因問題,或許是藥物治療中過度攝入激素等各種各樣的原因陷入肥胖,單純的體能訓練和節食並不能幫助他們減輕體重。
所以在電影里,導演並沒有給我們呈現阿娟瘦身成功的美夢,而是把殘忍的現實放到我們面前。
阿娟因為減肥,每天只能喝苦瓜汁吃減肥餐,就算這樣還要因為看電影時喝的一杯無糖可樂被教練批評。
用教練的話來說,不管你瘦了多少斤,只要體型沒發生質變,大家看到的還是一個胖子。
節食讓阿娟營養不良、脾氣暴躁,但減肥效果並不明顯。
在減肥班客服的建議下,阿娟選擇了做胃繞道手術去減少食量,但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味覺。
對於一個有著廚師夢的阿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電影中多次出現減肥廣告語「讓我們一起朝向更美好的自己」,減肥真的讓我們變得更完美了嗎?
隨著人們對「胖」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對「瘦」越來越推崇,即便是正常體型的人也開始了身材焦慮。
有多少人像阿娟一樣沒有減重成功而不斷嘗試傷害自己身體的事物,又有多少人雖然減重成功卻依然沒有改變自己自卑的內心?
電影中阿娟還和一個快遞員吳浩仁成為了好朋友,他的陽光樂觀給了阿娟不少鼓勵。
吳浩仁之所以能這麼鼓勵阿娟,是因為他也曾經是個肥胖的人,但他瘦身成功了。
瘦下來是個難關,而保持體型又是個難關。
易胖體質的他為了能夠正常應對交際聚餐,只能在每次吃完飯後去廁所催吐。
吳浩仁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改變世界真的太難了,不如改變自己來的快一點」
真的是這樣嗎?
瘦下來的他其實並沒有改變多少,內心還是原來那個自卑的人。
並不是說瘦身這件事有什麼不對,而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為什麼要瘦身,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的身體。
是為了保持身體的良好狀態,還是為了他人的評價、迎合社會設定的標準?
比起改變自己去適應他人的審美,我相信學會悅納和愛護自己的身體才更重要。
《大餓》這部電影的野心不僅在於表現在單一審美下人們心態的極端化,更在於展現一種包容性的意識。
具體表現在電影被刪減的10分鐘里,這是關於幼兒園模範生小宇的故事。
儘管被刪減,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撕裂的情節中探尋大概的脈絡。
小宇是個男孩,卻喜歡穿女裝。
具體關於小宇到底是異裝癖還是跨性別者,我們無法從被刪減的電影中得知。
他在一次廁所換女裝的時候被阿娟發現,之後,兩人逐漸敞開心扉,成為了忘年交。
我們無意鼓吹支持各式各樣的癖好,但當一種癖好沒有危害社會和他人生活時,我們反對無理由的歧視。
作為一部立意是反歧視、包容少數群體的電影,為了過審這條支線的刪減顯得非常諷刺。
小宇、阿娟、吳浩仁都是生活中被排擠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習慣戴上有色眼鏡去給他們貼標籤,甚至於對他們進行有意或者無意的羞辱。
大家似乎缺少了一種包容,這也是電影所呼籲的東西。
學會去包容各種各樣的美,瘦是美的、胖也是美的;白是美的、黑也是美的;喜歡異性是美的、喜歡同性也是美的…
美是多樣,不是唯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