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汽車,為何被稱為是最具有中華年味的品牌?

每一座城市,每一個人,對於年的都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或是於闊別久日之後的再度重逢;亦或是於漂泊一年後回到自己的心之所盼。

人們常說:懷揣著理想獨自在外闖蕩,嘗盡無數酸甜苦辣卻不願對人講,都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精彩中亦存有多少難以訴說的無奈。

轉眼間,一年又一載,正好似翻越一山又一峰,無論成功與否,無論有錢還是沒錢,回家過年,即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過年的人潮湧動,又宛如往年般人山人海,細細揣摩,好似一杯能囊括萬物的美酒,唯有品過這杯酒的人,方可自醉。

而對於「年」字的理解,一千個人總會存有一千種獨到理解,古人視年為「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後的辭舊迎新;現代人視年為闔家歡樂間的團圓與喜悅。

國外雖沒有春節一說,但每每來到年底,總少不了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習俗。例如在西方人十分重視的聖誕節,許多家庭進入到12月份便會忙於節前籌備和大量採購,且在平安夜當晚全家人團聚並共進晚餐

無論是聚會聊天亦或是暢享美食,一家人團聚都是最重要的。

誠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乃至不同民族對於「年」都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現代西方文化的大規模侵襲,也使國內年輕一代人對於外國文化充滿著更多的新奇與崇拜。

但即便如此,中華年卻並未因越發頻繁的異域文化碰撞而遭受到淡化,反而在不斷演繹下變得更具有年味

中華文化的傳播少不了品牌的精準介入,事實上汽車產業亦能實現很好的表達。

而現在的問題是,假如非要做出選擇,那麼對於國人來講,什麼樣的品牌,又或是什麼樣的車方才能詮釋出中華年的深層含義?若要問好車君,那麼答案一定會是中華汽車

或許會有人說,選擇國產品牌很好理解,但都是國產車,為何卻偏偏是中華?其實這並不難解釋。如果換作其它的汽車品牌來表達中華年是否可行?

介於此,咱們不妨一同來分析看看。

首先來講,合資品牌汽車缺乏中華文化底蘊,在氣場上肯定不搭調,很難詮釋出華夏文化的精氣神;那如果是帝豪傳祺、名爵行嗎?顯然,也不是最適合。

歸根結底,還在於其文化氣息不一,調性不同,審美和價值取向也不盡一致。且用一句俗話說,找不到在一個頻道上的感覺和共鳴。

這就引人思考,同樣是汽車自主品牌為何在精神層面和文化訴求上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事實上,國人對於親情的詮釋,皆可集中在一台中華車上。中華不光是一個民族品牌,更是文化延續和對華夏精神的代入。

此外,從中華汽車歷經千錘百鍊的設計細節來講亦可初見端倪。

一方面,中華汽車普遍採用精緻且大氣的前臉設計,典雅卻不浮誇,暗含中國人對於親情和孝道的理解。

另一方面,中華汽車在內飾上大多採用了更為柔軟的質地以及更加趨膚的觸感體驗,可謂是含蓄中又讓人回味悠長,一次體驗即永遠難忘。

再者,正如前文所述,中國形象傳播歷來少不了品牌的介入,尤其是汽車產業。

因此,欲使品牌成為一國的文化大使,顯然要有本土文化的支撐,它與現代化和國際化並不相悖和衝突,反而相互助益,更顯張力。

久而久之,當外國人提到中國,便可首先想到中華汽車,正如說到過年,就一定會聯繫到中華汽車一個道理。

不可否認,中華,中華車,即是對中華情乃至中華年的最好展現形式,甚至可以毫不掩飾地說,除了中華,其它任何一個品牌或是一款車都很難彰顯出對於中國年的情感共鳴。

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何中華汽車能夠將中國年味詮釋的如此根深蒂固。華晨中華選擇這樣做,也定將把品牌形象深入到無數中國家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