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個有意思的話題,「竹聯幫」。其實這個幫派大家在網上也看到過不少消息,現如今彎彎省有些個娛樂圈裡混的,家裡就是「竹聯幫」的背景,你比如說:有個男星叫陳楚河,他爸是陳 啟 禮(後文會提到);五月天的阿信,2004年阿嬤過世,竹聯幫幫主親自參加告別式;魏如萱、魏如昀的父親是竹聯幫太極堂堂主;章家瑄的父親是竹聯幫創幫元老。
堃哥不得不說,彎彎省的娛樂明星是真的影響力大大減弱了,這幾個人里除了阿信,其他根本都不熟,所以也懶得找圖了。想了解的請自行搜索。
回到主題,今天主要聊「竹聯幫」的歷史,所以從最初的大背景開始。
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擠在碼頭等待登船
1949年,國民黨潰逃台灣。那個時候得有幾百萬人跟著國民黨一涌而入台灣,所以整個社會一下就處於一個相當混亂的狀態,而且延續了很長時間。這些來自大陸各地、操著不同方言、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外省人與本地居民擠在彈丸之地的島上,生存壓力可想而知。所以,就有大批青少年因為失業、失學或家長顧不上而流落街頭,聚眾鬥毆。尤其是那些剛十幾歲的外省籍孩子,剛剛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又突然處於完全陌生的環境,加上父母因生計而疏於照顧,因此常受到本省孩子以及及社會混混兒的毆打侮辱。這樣下去不行啊,所以他們也開始抱團成伙,根據不同的居住區、出身和就讀的學校而形成不同的派別,通過尋釁滋事、打架鬥毆來渲泄心頭的失落和苦悶,用拳頭和刀棒來維護自己人格的尊嚴,回敬仇敵的凌辱。
上世紀50年代彎彎市井
這就是後來彎彎省幫派林立的背景原因。在這些那時候看起來還很弱小,甚至可以說是幼稚的所謂幫派里,就有日後聲震江湖的「竹聯幫」。有部著名的電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說的就是上世紀60年代彎彎少年們的狀態,打架鬥毆只為宣洩。
竹聯幫最初並不叫竹聯幫。正式成立於1953年,當時叫中和幫,由一個叫孫德培的中學生創建,成員也大都是台北市永和鎮的中學生,是十幾個人的一支小隊伍。莫欺少年窮啊,誰能想到一幫中學生能幹出那麼多事情來?
孫德培是個小個子,經常會被人高馬大的同學欺侮。他們家還算是家境比較好的,於是他爸就請了龍虎武師教他武術,結果還真讓他練就了一身功夫。拳頭硬了的孫德培逐漸在不斷地鬥毆、混戰中崛起,拉幫結派再成為一幫之主,可以說是順理在章。他手下有所謂「五虎將」,與其他少年幫派爭奪地盤,很快就成了從螢橋到秀朗與永和交界的一條條街上的霸主。前面說到的陳楚河的父親陳 啟 禮(著名的「江南」案當事人。江南案很多人都說過,但與竹聯幫關係密切,所以後文會不斷出現。事件本身堃哥就不多說了,想了解的請搜索),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入中和幫的。
但這個孫德培可能是過於勇猛,一年之後,就在一場幫派火併中打死了一個叫周天送的少年,被送入監獄。一時間中和幫群龍無首,而孫德培原來信任的「五虎將」卻互不買帳而分崩離析,有的人甚至投敵,加入了敵對的四海幫和萬國幫。也有自立山頭的,五虎將之一的潘世明在1955年組成萬字幫,在水源地一帶打天下;另一位叫湛洲吾的,在1956年2月也拉出一個山頭,組成三環幫,在台大、師大、泰順街一帶混世界。剩下來的成員雖然還是身在中和幫,但常常內江,分屬強恕中學和勵行中學的兩幫學生經常打得鼻青臉腫。不過,福禍相依,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是日後「竹聯幫」興旺發達的契機。
「牯嶺街」電影劇照,那時候打架鬥毆是常事
1956年,有個叫做趙寧的幫中元老,算是幫派里少有的頭腦清醒之人,他深感中和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倡議召開所謂的「第三次代表大會」,克服分裂、重振聲威。這一倡議倒是得到不少人的響應,他們於6月的某日紛紛趕到永和鎮竹林路盡頭的一片竹林里,結成了「竹林聯盟」,這就是「竹聯幫」這個名字的由來。你別說,這幫少年的儀式感還是很重的,鄭重其事的舉行了歃血為盟的儀式,還編出了一套幫詞:「竹葉飄飄片片生,竹棍光光根連根;狂沙萬里皆竹聯,傲笑江湖唯竹尊。」聽起來雖然幼稚,但顯然是有野心的。
成立之初的竹聯幫,差不多有兩百人,基本上都是中學生,而且大都是眷村裡的孩子(眷村是什麼不用堃哥解釋吧?)。為表示對身在獄中的孫德培的尊敬,幫里不設幫主,但幫中設堂,各堂有「掌法」一名,主管堂中事務,幫中的大事由各堂掌法一起商量決定。當時設了獅、虎、豹、鳳、鴨五個堂口。說到這裡堃哥想吐下槽,前四堂還有模有樣,怎麼最後出來個「鴨」?當時這幫人是怎麼想的?
但這鴨堂還真爭氣。怎麼說呢?鴨堂的掌法叫周榕,他手下有個綽號叫「早鴨子」的,便是大名鼎鼎、叱吒風雲的陳 啟 禮。這一時期,竹聯幫主要在冰果店一帶活動,以打群架、收保護費為主要活動內容。鬥毆時的武器也就是鋼絲鞭、飛輪之類的「冷兵器」,偶爾有人搞到一把武士刀,那就是相當「現代化」的東西了。
到了上世紀60年代,竹聯幫開始崛起,前面說到的「旱鴨子」陳 啟 禮也趁勢脫穎而出,坐上竹聯幫的頭幾把交椅。說起陳啟禮的火箭式飛升,就不得不說說另一個後來彎彎省的大幫派,和竹聯幫有世仇的四海幫。
牯嶺街電影劇照,看看那時候少年的眼神
四海幫成立於1955年5月,由兩個大學生(分別姓馮和王,其他信息不詳)在台大校園內召集了44名一二年級的學生,以本校四海藍球隊的「四海」為名,組成四海幫。當時的四海幫比竹聯幫要高級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四海的團隊成員基本上都是台大的學生!而且,四海幫的成員多為富家子弟,有些還是國民黨高官之後,所以幫會的財政基礎好,幫眾的文化素質也高。
不過雖然文化素質高,但他們的口號還是「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打平台北」的老一套,而且他們還有所謂幫規「一條心,二不白(不白吃、不白嫖),三結義,四海為家」。四海以某些幫眾家的公館為據點,在西門、台大、北商一帶活動,專門找「凱子」打架鬥毆,那時的凱子就是他們看中的有錢又好欺負的富家子弟。「江南案」的兩名首犯,竹聯幫的陳 啟 禮、董桂森,在讀中學時就當過他們的凱子。所以說,這倆人與四海幫的仇恨,在他們還沒成為竹聯幫成員之前就開始了。1959年9月,竹聯幫開始制定「幫規」的時候,第一條就是「專門對付四海」。看到沒,打擊四海幫是竹聯幫的使命,是幫派文化的一部分。
其實四海也拿竹聯為第一對手。1959年,四海聯合文山、三環等幾個小幫派,大舉圍剿竹聯,迫使竹聯退避三舍,韜光養晦,幫派活動不得不轉入地下,不敢明目張胆了。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竹聯恢復活力,在1960年的春節綁架了四海一個頭目,帶到中和郊野剃了他全身毛髮(可能還有其他酷刑吧,光這麼玩兒有點兒戲了)。之後,竹聯乘勝追擊,逐漸收復失地1962年3月6日,四海幫因犯了大案而被迫宣布「解散」,竹聯幫乘虛而入,直搗四海老巢,使其一蹶不振,沉寂多年。這一系列戰役的頭號功臣,就是陳 啟 禮。他在竹聯的地位扶搖直上,也就順理成章了。
老年 陳 啟 禮
這之後,一批新鮮血液加盟竹聯。1964年,張安樂投身竹聯,成為竹聯的軍師,在「江南案」中雖不是直接當事人,但彎彎安全部門策劃刺殺江南的錄音帶,就是陳 啟 禮交給張安樂,並由他公之於眾的;而刺殺江南過程中射出致命一彈的吳敦,也是在1965年加入竹聯;還有綽號「楊站長」的楊劍平,貢獻頗大,率領竹聯幫眾四面出擊,橫掃台北各大幫派,尤其是打下了四海的「黃金寶地」西門町。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之後,竹聯的發展便比較順利了。到1966年,竹聯有幫眾上千,在接掌了台北幫派的龍頭地位之後,還南下台中、桃園、嘉義、台南、高雄、彰化,大有一統江湖之勢,被當時的黑道稱為「天下第一幫」。不過,這個「天下」也只是彎彎那一小片天而已。
今天的話題就到這兒了,如果朋友們有興趣,請評論、分享、收藏、關注,堃哥會再說說相關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