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萬億進賬!富士康背靠蘋果發財,郭台銘卻打起「新算盤」

文/BU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元代工廠的富士康,在2021年里交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績單。

1.37萬億入賬

據鴻海集團1月5日公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該年公司實現營收5.94萬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37萬億元),刷新了新的歷史最好成績。

鴻海這一好成績的取得,自然離不開公司第一大客戶——蘋果在背後的支持。可以說,若是沒有蘋果也就不會有如今賺得盆滿缽滿的鴻海。

而為了留住這一大客戶,鴻海可謂是對蘋果「言聽計從」,蘋果想將產能轉移到印度,富士康便在印度建廠,想轉移到越南,蘋果便在越南建廠。

近來,富士康為了滿足蘋果iPhone 13旺盛的需求量,更是不惜開出高薪招工。

由此不難看出,富士康與蘋果的緊密聯繫。但是,鴻海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郭台銘的「新算盤」

對蘋果的高度依賴、代工業務份額下滑等問題,都讓富士康對於鴻海的未來發展感到擔憂。

面對種種挑戰,富士康正在開始轉型,開始尋求多元化發展的方向。為此,富士康已經在電動汽車、工業機器人、數字醫療等諸多領域砸下重金。

其中,富士康對於電子汽車業務格外重視,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電子汽車賽道耕耘數年之後,富士康在2021年10月公布了自己的成果——三款電動汽車Model C、Model E以及Model T,三款車型的定位不同。

根據富士康預計,今年公司將首次取得超100億新台幣的電動汽車相關業務營收。不過,富士康自然不滿足於此,其還有著更大的野心。

在未來5年里,富士康希望公司電動車相關業務營收能夠增長至350億美元,並搶下10%的電動汽車市場。屆時,電動汽車業務將成為富士康新的業績增長點。

富士康野心勃勃

汽車供應鏈配套複雜,而且富士康在這一領域終究是經驗不足。因此為了造車,富士康費了不少的心思,採取了廣泛投資、併購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等等一系列措施。

如今的富士康已經形成了電動車全產業鏈,不僅能造整車,還將電動汽車的關鍵零部件技術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更重要的是,富士康這一次不願只做代工,而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而富士康之所以對造車如此上心,自然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夠大、未來潛力夠誘人。而且,電動汽車的附加值夠高,利潤足夠大。

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賽道,與上一個十年初的智能手機市場十分相似。在這一片廣闊的市場中,富士康有望實現不菲的收入。

而且,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對於製造業來說,無疑將帶來一場洗牌的機會。若是富士康能夠抓住這次機會,公司的技術實力將迎來一次全面的提升,進一步實現轉型升級。

並且,如今蘋果也有做汽車業務的意向。富士康在打造自己汽車品牌的同時,還有望在汽車領域延續與蘋果的合作。如此一來,富士康不僅又能大賺一筆,還能合作中實現技術水平的提升。

由此來看,新能源汽車業務對於富士康來說有著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寫在最後

如今鴻海集團的業績雖然亮眼,但是其發展中的隱患也不小。

為此,鴻海集團已經開始了積極轉型,在半導體元器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諸多高技術含量領域不斷加大投入。

在這場轉型之中,鴻海集團在接下來還將會取得怎樣的成績,就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