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遇到地震、洪水、火災等災害如何正確躲避?意外發生後正確自救施救的「黃金法則」有哪些……關於防災減災,這些知識要知道! 圍繞「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由河南省科協主辦,大河網承辦的《科普中原百家談》陸續推出系列訪談,邀請消防、氣象、醫學、水利等領域的專家做客大河網直播間,為您講解防災減災、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實用知識。讓我們一起珍愛生命,防災減災。
大河網訊(記者 申華)面對自然災害、意外事故這些不幸的「突襲」,冷靜自救往往能化險為夷。如何正確實施心肺復甦術,幫生命跑贏「黃金4分鐘」?如何用海姆立克法實施「生命的擁抱」?……學會這些急救知識,關鍵時刻能救命!
5月19日,由河南省科協主辦,大河網承辦的第十六期《科普中原百家談》邀請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副主任李勝雲做客大河網直播間,為大家科普意外災害中的個人急救和處置。本期訪談是「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系列訪談的第三期。
「意外發生時,不論出現意外情況的人員是自己還是身邊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盡量控制情緒,不要驚慌失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副主任李勝雲介紹,對於意外情況救治有以下幾個原則:確保自身和傷員所處環境安全,快速檢出和排除致傷、致死風險因素,簡單處理減少傷員痛苦,快速聯繫醫務人員尋求更多幫助。
第十六期《科普中原百家談》
心臟驟停|掌握心肺復甦術 跑贏救援「黃金4分鐘」
各種類型的創傷、溺水、觸電、中毒以及自身急病等各種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心臟驟停。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人體各個器官都會缺氧,大腦一旦缺氧4~5分鐘,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傷,就算之後恢復心跳,也有可能變成植物人,因此心臟驟停的黃金救援時間被稱為「黃金4分鐘」,每拖延1分鐘,傷員的生存概率就降低10%。而針對這一緊迫情況開展有效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環的搶救方法,稱為心肺復甦術(CPR)。
「徒手心肺復甦術是一項容易掌握並可對傷員進行快速有效急救的操作,近年來國家也在積極推廣和普及,而且心肺復甦術也即將納入鄭州市的中招體育項目。」李勝雲介紹。
心肺復甦的整個流程包括:識別心臟驟停、啟動急救反應系統、儘早開始CPR、早期除顫。在確定周圍環境安全的基礎上,應判斷傷員是否有意識。如果傷員無意識,胸廓無起伏,動脈無搏動,就要立即進行CPR,同時還要指定人員撥打120,另一個人去取投放在周圍公共場所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①胸外按壓(Circulation),首先擺好自己的姿勢,一側膝蓋與肩平齊,兩乳頭連線位於我們的正中線。按壓位置就位於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要用手掌跟部進行按壓,雙手交叉翹起,前臂與上臂伸直不能彎曲,上肢與病人的身體垂直用力往下按,成人按壓深度5~6cm,每分鐘按壓100-120次,基本上是0.5秒完成1次按壓。
②開放氣道(Airway),通氣前要先清理傷員口鼻分泌物,一般採用仰頭抬頦法,對於可能存在頸椎損傷的傷員,採取托頜法。
③人工呼吸(Breathing)(可以不做),吹氣時要用手捏緊傷員鼻腔,施救者口對口向傷員均勻吹氣,每次吹氣量大概500ml,吹氣時注意不要深吸一口氣猛吹,而是平靜吸氣緩慢送氣(看到病人的胸部微微隆起),吹氣時間不小於1秒。
④早期除顫(AED),由於大部分心臟驟停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是心室纖顫(VF),終止VF最有效的方法是電除顫,它可以使心臟驟停者儘早恢復竇性心律,增加搶救成功率,減少死亡率,能最大限度恢復傷員的腦、心臟等重要臟器功能;AED有別於傳統除顫器,可以自動分析心率,確定發病者是否需要進行電除顫,如果需要,則自動進行電除顫。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副主任李勝雲
「對於呼吸和心臟驟停的傷員,要給予持續的按壓和吹氣,直到其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或者有專業醫務人員到場接手救治工作。」李勝雲介紹,心肺復甦術操作起來很消耗體力,所以在救治過程中醫務人員到達之前,一定要積極尋求周圍人員的協助和配合。
胸外按壓和吹氣要點:①操作時一定要記住「先動手、後動口」,也就是先完成30次按壓,再開放氣道,吹2口氣。單人施救的時候以30次按壓配合2次吹氣為一個循環,連續做5個循環,之後我們要換一個人來按壓,保證按壓的有效性。②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時,應注意兩臂伸直、肩肘腕關節同一直線、垂直下壓;按壓深度及頻率;③兩次按壓中斷時間<10s;每次按壓應充分回彈。「用力壓,快快壓,少中斷,要回彈,勤交換,免過度。」李勝雲這樣總結。
骨折|減少疼痛方便轉運 切忌盲目複位
對於在災害或意外中骨折的傷員,首先要做的是判斷並保證其生命安全,如傷員生命體征平穩,則要保護傷口減少出血、簡單固定減少痛苦;如傷員有骨折斷端外露或者出血情況,要儘快用消毒紗布或乾淨毛巾覆蓋傷口並壓迫止血,如出血嚴重可用止血帶、皮帶、布條等進行加壓包紮止血。之後,可就地取材用木板、樹枝、書本甚至卷得很結實的毛巾卷對骨折進行簡要固定,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進一步損傷、疼痛並方便轉運。
李勝雲提醒,操作過程中不必要求脫去衣服鞋襪,避免過多搬動傷員增加痛苦,同時切忌對骨折盲目複位。固定完畢後應記錄固定時間,並迅速安全進行轉運。
燙傷|「沖、脫、泡、蓋、送」五個步驟要牢記
兒童是燙傷的常見人群,如何處理熱油、熱水或高溫蒸汽導致的燙傷?李勝雲表示,燙傷緊急處置五個字要牢記:「沖、脫、泡、蓋、送」。
一衝:發現燙傷,應立即用冷水沖洗,直到疼痛消失為止。冷水沖洗可以帶走餘熱減輕疼痛,同時降低水腫和結痂的風險。出現燙傷後,降溫越及時,造成的損傷越小。
二脫:輕柔脫去或剪去衣物,避免拉扯傷口,不要弄破水泡,保護受損皮膚。
三泡:將燙傷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一般浸泡30分鐘以上。
四蓋:用清潔紗布覆蓋傷口,也可使用乾淨的保鮮膜或塑料袋輕輕蓋住傷口。
五送:如燙傷嚴重,完成上述步驟應儘快就醫。
呼吸道阻塞|用海姆立克法實施「生命的擁抱」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時候,傷員會感到憋氣、呼吸困難、嗆咳不止、反射性嘔吐、紫紺;當呼吸道完全阻塞的時候,傷員不能說話、不能咳嗽、不能呼吸、顏面青紫,肢體抽搐,昏迷倒地,繼之、呼吸心跳停止。異物吸入氣管造成梗阻的時候,傷員會感到極度不適,往往會不由自主將手呈「V」字狀緊貼於頸部,這個動作也是氣道堵塞的時候一個比較典型的動作。
如果發現身邊有急性的呼吸道異物堵塞傷員,身邊人應馬上使用海姆立克法進行施救,海姆立克法被大家稱為「生命的擁抱」,是一種快速有效解除呼吸道堵塞拯救生命的方法。對於成人,施救者應站在傷員背後,以前腳弓後腳登的姿勢站穩,用雙臂環繞傷員腰部。一手握拳,另一隻手掌壓在拳頭上。使拇指掌關節突出頂住傷員腹部正中線臍上部位。連續快速向內、向上反覆有節奏、有力地推壓衝擊,以形成氣流把異物衝出。
對於嬰兒,採用掌跟背部拍擊與雙指胸部衝擊相結合的方式。施救者先將嬰兒俯卧放置在前臂,虎口撐住嬰兒下頜,再將前臂放在大腿上,使嬰兒頭部稍向下前傾,在其背部兩肩胛骨間拍背5次。隨後翻轉嬰兒至仰卧位,用食指和中指並在一起,按壓其胸骨下半段5次。如此正反交替拍擊和按壓,直至異物吐出。
如自己發生呼吸道堵塞應如何自救?李勝雲介紹,可將一手握拳,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頭之上,雙手急速衝擊性地、向內上方壓迫自己的腹部,反覆有節奏、有力地進行。或稍稍彎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物體上(如桌邊、椅背、扶手欄杆等),以物體邊緣壓迫上腹部,快速向上衝擊,直至異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