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兩個外賣保溫箱被送到了曲阜市石門山鎮西焦溝村村委會。「村裡有4位失能老人,他們不能到食堂打飯,我們打算把一日三餐給送到家裡去。」村黨支部書記張樹亮說。
西焦溝村不大,有306戶,千把口人。這些年,這個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一家剩下一兩個老人。「人少了不想做飯,能糊弄就糊弄」。為了讓老人們吃上頓熱乎飯,2018年7月,村裡辦起了「幸福食堂」。每天5元錢,管3頓飯。
4月13日,村裡的志願者到孤寡老人家中打掃衛生。
受疫情影響,食堂關閉了一段時間,4月8日重新開放。食堂開門以後,村民們也恢復了送東西到食堂的習慣。僅4月13日,就有4位村民給食堂送去了米面油菜,甚至還有一位村民送去了幾套八九成新的外套。「說是家裡孩子不穿了,送給需要的老人擋擋寒。」張樹亮說,村民送來的米面油,食堂能吃很長一陣子。
志願者給「幸福食堂」捐贈的米面糧油。
小朋友和家人一起給「幸福食堂」送東西。
這樣的事在西焦溝村村民眼中再平常不過。
今年大年初一,村民顏景波急得火上房,他兩個月的兒子的奶粉吃完了,餓得嗷嗷哭。當時村民不能外出,鎮上的店鋪也已經全部關門。於是,西焦溝村上演全村總動員,許多熱心村民打電話聯繫相熟的人找奶粉。最後,終於找到一家願意開門的老闆,村會計高國慶立刻騎上電動車,來回奔波近20里地拿到了奶粉,回村時已是夜裡10點多。
「疫情期間,我們村防疫全部由14名志願者承擔,完全義務,一分錢報酬都沒有。就是這樣,大家還搶破頭。」說起這些,張樹亮倍感自豪。
元宵節時,村幹部給老人送去免費無霄。
今年疫情,西焦溝村村民自發捐款4.4萬元,在四里八鄉也是數得著的。「我們村可是2017年才脫貧的省定貧困村。」張樹亮說,就連住進ICU的孔慶濤家都捐了款。年前,孔慶濤已經在醫院住了3個多月,為籌集住院費,他家幾乎借遍了全村,還在網上發起了眾籌,但他媳婦還是捐了200元。「當時不想要她的,她死活不肯,說大家都幫她家,這是一點心意。」張樹亮說。原來眾籌時,許多村民捐了款。
以心換心的舉動點燃了村民心中的善良與感動。就像孔祥翠,家庭並不富裕,前幾年兒子去世,家裡只有老兩口和一個孫子。4月14日,60歲的她從自家地里拔了些蘿蔔送到了食堂,「熬著吃、包包子都行,老人咬得動。」前一天,她剛剛給食堂送了兩袋麵粉。
她的回報緣起於兩件事。2017年,為了送孔祥翠11歲的孫子上學,村幹部先是開車80多里到了曲阜當地的一家學校,事情沒辦成,村幹部掉頭就去了德州,單程500多里地,回到家時已是凌晨兩點多。村裡辦食堂時,又安排她到食堂做飯,一月工資800元,這讓孔祥翠非常感動。
村民在村委會裡免費理髮。
如今,在西焦溝村,互幫互助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每月25日,是村裡的理髮日。「村裡沒有理髮館,理髮要去8里外的鎮上,年輕的還行,像我這樣的老頭子可去不了。」70歲的曹樹成說。去年3月,為了方便老年人理髮,村裡購買了理髮用具。「人人都是理髮師,你給我理,我給你理,只要不嫌丑就行。」張樹亮說,上次理髮日他就給六七個老人理了發。
走進西焦溝村,看得見的是整潔的環境,看不見卻又感受得到的是暖如春的融融關愛。
農村大眾報記者 郭傑 通訊員 劉新紅 董傳青 孟令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