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對於一個潮汕婦女來說意味著什麼?一首潮汕女子讚歌獻給她們

我們常常會歡欣於節日的到來,互道「某某節快樂!」可是在潮汕地區,節日的到來,對於一個家庭主婦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採辦應節食品、牲口、錢紙、香燭;祭拜門神、財神、天公,祭拜祖先。燜、炸、炒、煎、煮;茶杯、酒杯、碗、盤、筷。。。。。。

從年底二十五六開始便忙著準備各種材料,製作紅粿、鼠曲粿、落湯錢、麥粿、蘿蔔糕等等,迎接年關的大祭拜。香燭要上三落,此三落又要等待鄉里老大通知,何時可上都是要統一時間,聽候花炮通知的,所以要在家與神前間來來去去,不敢鬆懈。每月的初一十五有的人也把十五忽略掉,把初一早上的拜拜提前到前一晚上十一點前。必竟生計是第一位的,如此繁複的拜拜工程,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啊。冬至過後得翻查日曆,找一個與全體家人相合的好日子,取下乘竹枝葉,將其綁在長長的竹竿末端,將家裡的屋頂及各個角落一一清掃,再將家裡的眠床、被褥、衣物等等一一拆洗,翻曬燜、炸、炒、煎、煮;茶杯、酒杯、碗、盤、筷。。。。。。中元節正是盛夏酷暑,天氣炎熱難耐之時,而拜拜又是在露天中舉行,頂多也是搭個竹棚,頂上披上塑料布,主婦們在這一天要流多少汗水,可想而知了。客人酒足飯飽後,女主人這邊廂忙著收拾殘渣,那邊廂神前禮花聲聲,鑼鼓急急,催促著各家提出燈籠參加營燈活動。於是忙將碗筷擱於一邊,取出香燭、燈籠,呼兒吆女前往神前,點亮燈籠。中秋節早上,當然是例定的拜門神、灶神、財神等諸位神明,但是拜的同時又要忙著煮甜湯、煎魚、擺桌椅等等,今天是也要拜祖的。拜祖也是有講究的,喜節正常不用拜米飯,如果是是銀紙節,便要拜米飯。

一一準備妥當後,虔誠叩拜,家人安康。對於一家的女主人來講,家人身體健康,出門平平安安,便是頭等大事,是她們年年月月跪倒塵埃地時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為此,她們的大半生甚至一輩子都在香燭錢紙間忙忙碌碌。

前幾天鄰居阿姨跟我講,五月初二是她家公的祭日,且那一天又是她孩子參加升中考試的第一天,所以她在那一天肯定會忙得喘不過氣來。我聽了不由抽出一口寒氣。初一十五每家每戶拜灶神公、天公、地主爺,這是雷打不動的習俗。五月初五又是端午節,當天除了要祭拜諸位神明外,還要祭祀自家祖先。祭祖比之祭拜眾神,又要更加的隆重。擺了方正的大桌子,有條件的家庭更是要擺上八仙床。恭恭敬敬的請上祖宗鄉爐,擺上祭祀用洋油燈,一層層擺齊筷子、茶杯、酒杯,上茶、上酒。甜碗、齋碗是必有的,以及各式海鮮疏果,都需要在臨祭拜前採購並進行烹調。所以阿姨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這五天過得不容易啊,五天之中便有三天有得他忙碌,又恰逢孩子中考,更是忙碌異常啊!

我常常會想,潮汕女人真的不容易啊。一年之中除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之外,還有那麼多的節日需要她們辛勤操持,年又一年,多少女人在大金、小金、銀錠、青紅之中,容顏漸老。


正月

正月初一祭拜祖先,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天,萬象更新之際怎可忘了與祖先一同分享喜悅啊。這個傳統大概上全國各地皆有,像《紅樓夢》裡面就講到了賈家一大家族祭祀先靈的隆重場面。可是潮汕人的祭祖儀式更加繁複,除夕下午的祭祀儀式僅僅是拉開了序幕,此後正月初一、初二,一直持續到年初三,拜祖儀式才結束。在這場一年中最為隆重持久的祭祖儀式中,女人們僅僅充當著打雜角色,卻是上不了檯面的。男丁們上至垂垂老朽,下至乳臭未乾者,一一出場,按輩序長幼一一恭敬站立,拈香、上燭、叩拜,至誠至敬。

大宗祠有集體祭祖的習俗,統一祭祖時間,各家輪流值日,當值者要負責祖廳的衛生打掃,預備酒水、米飯。這樣做有弊有利,不當值時固然輕鬆,但是大家住處都離宗祠甚遠,準備供品時動作又有快有慢,主婦們為了趕時間,壓力也更大了。她們不得不從年底二十五六開始便忙著準備各種材料,製作紅粿、鼠曲粿、落湯錢、麥粿、蘿蔔糕等等,迎接年關的大祭拜。現在有的人家把祖宗香爐請到家中坐位,各各供奉,如此主婦們省去了許多麻煩,祭拜時間可以適當調節,大多數人也把長達四天的儀式簡化成只在除夕午後拜祭。

民俗農曆十二月廿四諸神上天,在天庭歡度佳節,並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年來人間的善惡悲喜,領取未來一年各家各戶的財氣及健康簽司,於正月初四返回人間。每家每戶在這一天早上燃香接上神明歸位。接神是有講究的,既不能過早,神明還未趕到,也不能太晚,讓神明久等了,畢竟一年的運程都要在這一天領取,主婦們又怎敢怠慢了呢?

正月初九求平安,主婦們要在此前便到她們心水處的「同姬(即被神明託附上身,傳達神佛旨意的類似神棍或巫婆的人)」處,報上家人的生肖,求得家人這一年的平安符及各人在這一年中各月份需要什麼樣的錢財消災補替。然後在正月初九這一天,禱告神明,為家人許願,求得一年平安,來年年底進行答謝。

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年中的第一個喜節,拜神拜祖都是必須的。除此之外,元宵節也是燈節,潮音中「燈」與「丁」音同,凡是在當年有娶親的或添得男丁的人家,都會歡歡喜喜的到宗祠吊上標著姓氏的燈籠,這燈,寄託著一戶戶人家對添燈的喜悅與期盼。「大叢竹」的人家(即家中男丁多),家族開枝散葉越多,在鄉人間名望越好。

幾乎每個村每個姓氏都有約定俗成或者每年求籤得來的一個「鬧熱」(即游神賽會)的日子,大多定在正二月間。這一天或者兩天的勞熱,更是一年中節日熱鬧之最,提前一兩天,各家各戶殺雞宰鵝,製作紅粿發粿甜粿及各式時鮮水果,各式錢紙、花籃。大戶人家更賽起了全豬全羊、糖獅、大花籃、大花炮。。。。。。總之各盡所能的向親友及同宗展示自家實力。

鬧熱當天一大早,一切準備妥當,門樓上一對大燈籠、廚房上灶神爺的神燈都燃得通紅髮亮。只等花炮三響,家家戶戶將貢品挑至神前,擺上八仙桌。此時神前鑼鼓鞭炮喧天,一棚「紙影」、一棚「人戲」,演的是呂茂正回窯。鄉民們各各燒香跪拜,祈求一年好運。至午時,各家中也早已高朋滿座。在這一天里男主人一般會放下手頭工作,忙著招呼人客,準備各式菜肴,但是對於女主人來講,仍不輕鬆。香燭要上三落,此三落又要等待鄉里老大通知,何時可上都是要統一時間,聽候花炮通知的,所以她們要在家與神前間來來去去,不敢鬆懈。

鬧熱要持續到當晚,客人酒足飯飽後,女主人這邊廂忙著收拾殘渣,那邊廂神前禮花聲聲,鑼鼓急急,催促著各家提出燈籠參加營燈活動。於是忙將碗筷擱於一邊,取出香燭、燈籠,呼兒吆女前往神前,點亮燈籠。鑼鼓隊、標隊、老爺隊、燈籠隊,浩浩蕩蕩的營燈隊伍走遍了每一條庵路。

二月

二月初一拜平安。家裡的每位成員,屬什麼生肖、當年當月有什麼避忌,需要什麼要的錢財補替,都會被事先寫在一張紅紙條上,主婦們按指示一一進行。二月份一般是沒什麼特別的節日,除了幾乎每個月都會月的諸如佛誕、老爺生之類的日子,現在有的主婦因為參加工作,也沒太多的精力做得太多,故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老爺生便忽略掉了。每月的初一十五有的人也把十五忽略掉,把初一早上的拜拜提前到前一晚上十一點前。必竟生計是第一位的,如此繁複的拜拜工程,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啊。


三月

三月份是清明節,清明節除了需要在家拜祖外,還要上山掃墓。帶上貢品、香燭錢紙,鐮刀,油、毛筆,一邊拜祭,一邊鋤除墳頭上的雜草,為墓碑上的刻字塗上油彩,寄託對先輩的緬懷之意。

清明之後,家庭主婦便可稍微喘上一口氣了。大的節日要到一兩個月的端午節了。

四月

四月份算是比較清閑的,除了初一十五算得上名目的就是初八的釋迦摩尼佛誕辰,簡稱「佛誕生」。四月是小滿時節,農事繁忙,春稻初結穗,田間管理工作到位了才會有好收成,中稻也即將要準備播種了,但凡勞力斗集中到地里上頭,是否因為這樣且將拜神之事緩一緩了呢? 佛誕日在佛教中是一個重大的日子,對於信奉「老爺」的潮汕人家卻就是一個普通的老爺生,備上素麵一斤,豬肉、雞蛋、魚小三牲簡單叩拜。

五月

端午節源於屈原,但是孝道的潮汕人在這一天,也把對屈子的敬意寄託到了緬懷先祖中了。因此在這一天的祭祖拜拜,也是一年中幾個較大的節日之一了。這個節侯水果品種較多,貢品中除了棕球,水果也佔了較大比例。這個時候雨水也較多,人們把這雨水稱為龍湫水,這水飲用了,能夠去除疳積,因此好多人選擇在這一天為小孩葯疳積,驅除體內寄生蟲。


六月

農曆六月初六的前幾天,集市上多了賣桃枝柳枝的小販。六月初六是潮汕民俗中「鬼擔西瓜」的日子。初五晚各家各戶都要在門上、窗上插上桃枝、柳枝,早早的關閉門窗,到處一片恐怖氣氛。當晚鬼魂出來遊盪,見到有插桃柳的人家,便不敢進入。而當年有新喪的人家是插不得的,他們要在這個晚上為新喪的家人擔上西瓜到鄉里大路口路祭,一邊走還要一邊呼喊新鬼在生名字。傳說鬼魂經此一祭後,靈魂方徐徐奔向奈何橋,超生而去。

七月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這一天緬懷早已仙去的先祖,也是再確當不過了。清茶薄酒,繚繞香煙中,先人故事盡現腦海。此一日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拜拜要令主婦們忙得喘不上氣的,便是「拜孤爺」,「孤爺」在這裡意為孤魂野鬼,它們孤苦伶仃,亡靈沒有享受到在生親人的供養。在路口搭上竹棚,主婦們將供品擺上,將香插在路旁地上。供品中有兩樣是必備的,就是一大碗米飯,上面蓋兩個蘿蔔乾;另一樣是水煮空心菜。為什麼非要煮這二道菜式,好像誰都說不清楚。

鬼節 中元節

七月十五最重要的錢紙是「孤衣」。靈魂們得到「孤衣」,自此有吃有穿,安樂而去,不要來禍害人家。由於拜的是孤魂野鬼,主婦們基本上不讓孩子們出來幫忙。此時正是盛夏酷暑,天氣炎熱難耐,而拜拜又是在露天中舉行,頂多也是搭個竹棚,頂上披上塑料布,主婦們在這一天要流多少汗水,可想而知了。

七月份對我家來說是比較多事的。除了初一、十五的拜拜、家裡兩成員過生日外,還有個祖公忌日,這一天也是要置辦一席進行祭祀的。

八月

過了月便是八月了,八月中秋一年一度的團圓喜節。中華民族以孝為先,對長輩的探望、送禮,在其它節日里還可以忽略,只有中秋節和春節是不能不行的。因此民眾的這一集體送禮行為,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各大商家可是卯足了勁,做足了氣氛鋪墊,使得節日的氣氛更為濃烈。

家庭主婦在節前十來天便開始忙碌起來,籌備送長輩禮品及拜神、拜祖供品。送長輩的煙、茶、酒、糕點、補料等等,要根據不同長輩的身份、愛好等等精挑細選。中秋節拜月娘時還要獻上花籃以及各式錢財,這些能先準備的還是先備好了再說。到節前的一天,水果、肉、魚、菜以及製作甜湯的白果、芋頭之類再一一採購齊全。中秋節是柚子初熟季節,幾乎每家都會買上一個金黃肥大的柚子,拜月時在柚子上貼上大紅喜字,喜氣洋洋啊。這一天媽媽們會為孩子買些鉛筆及筆記本之類,拜月娘時放在桌子上,祈求阿娘保佑孩子讀書上進。

中秋節早上,當然是例定的拜門神、灶神、財神等諸位神明,但是拜的同時又要忙著煮甜湯、煎魚、擺桌椅等等,今天是也要拜祖的。拜祖也是有講究的,喜節正常不用拜米飯,如果是是銀紙節,便要拜米飯。我家裡每次拜祖時都會點上一根煙,插在香骨上,因為老嬤在世時是抽煙的。老嬤當年獨自拉扯著兒女們成人,操了一輩子的心,所以敬上一支煙,表達一家人對她深深的懷念。

中秋節

中秋節最有特色的拜拜當然是拜月娘了。晚上七八點時候,天上月娘徐徐升起,地上人家朝月娘所在方向擺上果品,上香叩拜。家家門前香煙裊裊,「十五的月亮」的樂曲聲到處飄揚。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拜月娘時,小孩子們便在旁邊砌一個小小的磚窯,添些柴火,看著燃燒的火焰取樂。到了晚上十一時左右,一陣涼風吹來,不由打了個寒噤。雖已到中秋,但炎炎的太陽絲毫不比夏天遜色,眾人身上穿著的,依然是短袖子。直至中秋夜的這一陣涼風,南國的秋真正的來了。

九月

對於每位祖先的忌辰都有祭拜的人家,重陽節這一天是什麼都不用做的。但是如果由於家貧負擔不起,或者怕麻煩,平時諸位祖先的忌辰都沒有拜的,那麼在這一天就要請來所有先靈,好好的祭拜了。我母家村裡九月十三這天是太子爺生,也是個極隆重的節目,也是要做上三天三夜大戲(人戲,演出的都是潮汕傳統潮劇劇目),也是要預備三牲五果集體拜拜的。

重陽節

重陽節時已是深秋時分了,但是潮汕地區的秋天一點都不蕭殺,秋高氣爽,氣候宜人,這個時候旅遊、放風箏都是極好的時機。秋天也是成熟的季節,沉甸甸的麥穗在風中起舞,昭示著豐收的喜悅,十月冬在望了。

十月

十月冬造,颱風較少,雨水也少,不似六月冬時老天的不給力,所以主婦們在豐收過後,不忘懷著感恩之心,精心製作「五穀母粿」,在十月十五這天來到田頭拜謝五穀母神的屁佑恩德。現在市區及市郊地帶基本沒有農田可種作,但是像我婆婆之類的虔誠信者,依舊會於每年的這一天在家裡上香拜五角母神,拜祭完畢,將一盤沙田桔及香爐放於米缸內,到當天晚上方才收出來。拜五穀母神的供品倘被小孩吃了,那麼這個小孩會「迷皮」,即不聰明,學習東西不上進。這是婆婆講的,老一輩世代流傳下來的規矩。我猜想是不是怕孩子太勤於農事,不以學業為重呢?


十一月

較長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冬至即將來臨了,冬至小過年啊,主婦們在感嘆一年又過去的同時,忙碌的準備起了大掃除。這是一個「關睦」(即儀式),必須在冬至之前完成才能進行「送神」的拜祀。翻查日曆,找一個與全體家人相合的好日子,取下乘竹枝葉,將其綁在長長的竹竿末端,將家裡的屋頂及各個角落一一清掃,再將家裡的眠床、被褥、衣物等等一一拆洗,翻曬。一翻忙碌之後,家裡煥然一新。

食湯圓

「送神」不同於十二月廿四神上天的送別,這「送」在這裡是答謝神明一年來的眷顧,大概有送禮的意思吧。「送神」必須在冬至之前進行,挑定良辰吉日,備了豬頭五牲及各式供品,祭拜灶神爺,焚化上年求來的「平安符」。也有的人家把送神這一天定在冬至日,這樣冬至這一天主婦們又要送神、拜祖,更是忙得團團奔轉了。為此,她們一早便準備好了糯米粉等粉料,在前一晚組織全家老少「梭湯圓」、「落湯錢」。圓滾滾的湯圓一出爐,團團圓圓的年味也濃了。吃了湯圓,大家每人都添上一歲了。

冬至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插上一段乘樹(榕樹)及竹葉,拜灶神爺時也要在香爐上插上乘竹。潮州話中榕音為乘(成),此一習俗大概寓意為「成竹在胸」吧。在未來一年裡凡事胸有成竹,心想事成,很實在的期盼。

十二月

農曆十二月廿四神上天,上面已有述及,補充一點,這一天拜化的錢紙中,有一樣一年中只有這一天用到,就是「紙馬紙鶴」,一種米白色、上面畫有紙馬紙鶴的錢紙,拿在手上,點燃了,在半空中作拋物線投擲,待紙馬燒得差不多了,鬆手,讓它徐徐落到地上,剩下一小堆灰燼。這紙馬紙鶴,是送神明上天庭的坐騎,同時還要準備馬頭繩、馬水、馬料、馬草。神明這次上天下地之行,關山疊疊,雲深霧重,要把坐騎喂得膘肥體壯,方能一路順風順水,按時歸來。

年味越來越濃了,各類服裝店、鞋店早在農曆十二月初,便生意大旺,至年底時,大多都已停止進貨,開始清倉拋售了。大街小巷,賣春聯的、糖果、補料、滷水肉、水果。。。。。各商戶均門庭若市,又是一個絕好商機。主婦們月初忙著為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們「臘(即挑選)」衣服、鞋襪,若親戚或朋友家有小孩,衣服也是送他們的最佳禮物。至十二月半後,她們把心思更多的放在採購應節物品及饋贈長輩禮品上。十二月廿四後,各式「人情」均已送出,家中成員讀書的、上班的逐一放年假,主婦們及家人忙著洗刷門窗戶落及拜拜需用到的碗盤碟筷。有些家中男丁較勤快的人家,還會把門、窗及窗蓬油刷一新。以前年關時,老父和哥哥油刷門窗,我和媽收洗各式雜物。一家人忙忙碌碌,心中感覺無限溫馨。

除夕下午、初一早上拜祖,與老祖一同分享年味。除夕晚上要早早吃完飯,來年財氣才多。除夕夜團圓桌的飯菜上,要有一道「芹菜蒜」,潮汕民彥「芹菜蒜,食了有錢啃」,芹同「勤」,「蒜」即算。精打細算,勤儉節約,潮汕人的治家之道。另一道是「蛤」,蛤在春節時正當時,肉飽血多,入口十分鮮甜。最重要的是這蛤殼,可是錢財喲,「蛤殼錢」嘛。團圓桌結束後,主婦們小心的將蛤殼放在在門後面,需等初一過後才收掉。


又是正月

正月初一早早的拜祖。為祖宗在天之靈斟上三杯喜酒、三杯甜茶,共駕新春佳節。正月初一早上是較少人會出門拜年的。拜完初一的祖後,主婦們的工作終於稍告一段落了,家中收拾停當,開始拜年行程。 正月初二是「仔婿日」,舊時女人出嫁之後,一年之間很難有回娘的機會,只有正月初二這一天,攜夫婿、兒女,高高興興的回娘家拜年,與父母兄弟團聚、與閨中姐妹廝見,故這一天也是「走仔(女兒)會」。現在這個習俗依舊保留了下來,女兒女婿都會選擇這一天回娘家拜年,食「仔婿桌」。

一年中的習俗七七八八的都已贅述完畢。如此繁瑣的祭祀活動,會不會令人驚嘆呢?

做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潮州女子,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出嫁這麼多年來,我常以「半家庭主婦」自稱。家中的拜祭大事及日常生活中買菜、做飯諸事,均由婆婆包辦,我只負責自己小夫妻及小孩的家務勞動,尚且時常覺得勞累,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可是難保某一天,一大家子的重擔都落到了我身上,我成了「全家庭主婦」。我深深的懼怕這一天的到來,婆婆現在做著的這些事情,我能做得了嗎?我的精力、財力都足夠應付得了嗎?

附:潮汕民謠《十二月歌》又名《正月正

正月正,新仔婿,上客廳。

二月二,老媽仔,入庵寺。

三月三,桃仔李仔夠你擔。

四月四,桃仔李仔耐你背。

五月五,龍船仔,滿溪櫓。

六月六,新米飯,脹到目。

七月七,多年烏,龍眼。

(big字可能無法顯示,見下圖)

八月八,雲片糕,生哩截。

十月十,尖擔仔,四處插。

十一月十一,家家戶戶買紙筆。

十二月十二,收番批,預過年。

來源:咸古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南澳百事通團隊,致力於傳播潮汕文化,宣揚潮人精神,也不遺餘力的提供汕頭南澳島的住宿、餐飲、遊玩等服務。來南澳島不知道怎麼玩,可諮詢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