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之宛城人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

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閑。

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

誰識卧龍客,長吟愁鬢斑。

——唐·李白《南都行》

(一)

「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之一。

《說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從宀、夗聲。其義:「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陽西、北、東三面環山,當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徵;「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蔥綠。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先後向北吞併了漢水流域諸國,呂、申兩國也被楚文王所滅。楚國佔據這片沃野美壤、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後,便在這裡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自此而始。

其後,宛由地域名,演變成為「宛城」、「宛縣」、「宛州」、「上宛縣」等,時至今天,「南陽市」和「宛城區」均以「宛」為其約定俗成的簡稱。

周宣王時,為申伯封地,稱申伯國。

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始稱宛,戰國屬韓。

周報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始置宛縣,為南陽郡治所。

西漢因秦舊制,新莽改南陽郡為「前隊」(隊音逆),改宛縣為南陽縣。

東漢復西漢舊制。稱宛縣,仍為南陽郡治所,北周並宛縣於亡陌,稱上宛。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上宛為南陽縣。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宛州,領有南陽縣,武德八年(625年)宛州廢。

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置申州,南陽為治所。

元,升申州為南陽府。

明、清,仍設府,南陽縣為府治。

民國3年(1914年)廢南陽府,改屬南汝道。後道廢屬省。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至1948年11月南陽縣解放。

1949年3月,成立南陽縣人民政府,屬河南省南陽地區專區轄。同年11月22日縣、市分設,建立南陽市。

1960年6月16日,南陽縣併入市。

1961年7月26日縣、市重新分設。

1994年,南陽市新設宛城區和卧龍區。

目前,宛城區轄4個街道、3個鎮、5個鄉:東關街道、新華街道、漢冶街道、仲景街道、瓦店鎮、紅泥灣鎮、黃台崗鎮、溧河鄉、漢冢鄉、金華鄉、茶庵鄉、高廟鄉。

(二)

朱佑(約公元前10年-48年),字仲先,南陽郡宛縣(今宛城區)人。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八。

少年喪父,朱佑隨母親回到清河郡復陽縣(今河北省故城縣)外祖父劉氏家中居住,經常往來於舂陵之間,與劉演、劉秀兄弟自小便相識,在長安與劉秀一起求學。

新莽末年,劉演被更始帝劉玄任命為大司徒,劉演任命朱佑為他的護軍。劉演被劉玄殺害之後,朱佑隻身一個人跑去找劉秀報信。此後,便一直留在劉秀身邊。

平定河北之後,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即皇帝位,拜朱佑為建義大將軍。

定都洛陽之後,公元26年(建武二年)春,劉秀第二次大封功臣,更封朱佑為堵陽侯。

董欣、鄧奉叛亂,公元26年(建武二年)十一月中旬,劉秀任命廷尉岑彭為征南大將軍、南征大軍主將,又令建義大將軍朱佑、執金吾賈復、建威大將軍耿弇、武威將軍郭守、越騎將軍劉宏、偏將軍劉嘉、耿植等人為副將,率領漢軍數萬,南下討伐鄧、董。這一次,朱佑遭遇了自己軍事生涯的滑鐵盧,他率部在淯陽(今新野縣東北)與鄧奉交戰時,兵敗被俘。朱佑和鄧奉及他的叔叔鄧晨(劉秀的姐夫)早年相識,又一同隨劉氏兄弟起兵,因此鄧奉沒殺朱佑。

公元27年(建武三年)夏天,劉秀御駕親征去增援前期南下的漢軍,鄧奉見漢軍勢力大,決定投降,於是他就請朱佑請出來,由朱佑押著他一起來到劉秀大營中請罪。

劉秀赦免了朱佑被俘之罪,並且以勸降鄧奉有功為由,恢復了朱佑所有的官職、爵位。並繼續派他領兵作戰,朱佑先後帶兵攻佔了新野、隨縣。

為消滅割據荊襄一帶楚黎王秦豐,公元27年(建武三年),劉秀派遣岑彭、傅俊、臧宮、劉宏率軍南征。

劉秀派御史中丞李由為使者持璽書招降秦豐,秦不降,且口出惡言,劉秀大怒,回京之前告訴朱佑,一旦拿下黎丘,立即誅殺秦豐及其三族,無需押解回洛陽治罪!

公元29年(建武五年)六月,秦豐撐不住,只好領母親妻子九人出城投降。朱佑於心不忍,只是將秦豐及家屬收監,然後用檻車送往洛陽報捷。

吳漢上奏劉秀,彈劾朱佑廢詔接受投降。但劉秀只是下令將秦豐處斬,並沒有怪罪朱佑。

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朱佑主動上交大將軍印綬,並留在京師。

辭官之後,劉秀顧念舊情,多次賞賜朱佑。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閑居十年的朱佑在家中去世。

《後漢書》:「佑為人質直,尚儒學。將兵率眾,多受降,以克定城邑為本,不存首級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虜掠百姓,軍人樂放縱,多以此怨之。」

(三)

任光(?-29年),字伯卿,宛城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年少的時候,任光就為人忠厚,受到鄉鄰喜愛。

公元23年(更始元年)劉演率部攻宛城,守將岑彭獻城投降。漢軍入城,一名士兵見任光冠服鮮明,逼迫任光把衣服脫下,再殺掉他。此時,劉演的部下、光祿勛劉賜看任光有長者之風,就把他救了。

任光率領同伴跟從劉賜,並隨劉秀參加了擊破王尋、王邑的昆陽大戰。

更始帝劉玄到了洛陽之後,任命任光為信都郡太守。

公元24年(更始二年)春,劉秀一行人自薊回來,狼狽不堪,一時間都不知往何處去。

在下博城西面的三岔路口,一白衣老人飄然而至,在路邊指路:「諸位,信都郡依舊忠於大漢,太守任光等人依然在為長安朝廷守城,你們由此向南走八十里路,即可到達信都!」

任光聽說劉秀到了,馬上打開城門,率領官屬歡迎晉謁,並高呼萬歲。

任光對劉秀說:「我們先發一個檄文,告訴各地,要是有敢於不開門投降的,一旦城破,允許士兵任意搶劫錢財。許多人貪圖財物,招募士兵就容易多了!」

部署停當,任光立即向外界廣發檄文。文中說:「大司馬劉公親率城頭子路、力子都所部百萬大軍從東方而來,專門討伐各路反賊!」任光在情急之下,雖不敢讓劉秀進入虎穴冒險,卻也借用了城頭子路、力子都等令人毛髮倒豎的強盜的名號,用以震懾四方。

一天晚上,劉秀、任光率軍進入堂陽縣境內,命士兵焚燒高大的樹木,頓時濃煙翻滾,火光衝天,猶如一枝枝巨蠟映紅天地。城內外流言四起:「這肯定是城頭子路、力子都的軍隊到了,趕快開城投降啊!」守城的官吏軍民嚇得魂不附體,擔心城破之後玉石俱焚,紛紛逃出城外,主動向劉秀投降。

隨後,劉秀、任光等人繼續北上,傳檄周邊各郡縣,繼續招募士兵,號召各地投軍討伐王郎,又派諸軍四處攻城,聲威大震。

誰知,王郎另派將領率軍進攻信都,抄了漢軍的後路。

劉秀派任光率兵回救信都,可士兵在路上或逃散或投降王郎,任光隻身逃回漢軍大營。

漢軍攻破邯鄲之後,劉秀派任光回到信都郡,仍任太守。

公元26年(建武二年)春,劉秀稱帝後第二次大封功臣,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達萬戶。

公元29年(建武五年),徵召到京師,奉朝請。其年冬,任光去世。

(四)

李通(?-42年),字次元,宛城人 ,東漢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李通家族世代以經商著名。新朝末年,百姓憂愁怨恨,李通曾聽見父親李守說過圖讖上講「劉氏復興,李氏為輔」,心裡經常想著這件事。因為家裡很富足,是鄉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動辭職回家。

劉秀避難在宛縣,李通聽說後就派堂弟李軼去迎接劉秀。兩人談了很久,李通就講了全部讖文的事,並向劉秀詳細陳述他的計劃。定下謀議後,李通派侄子李季去長安,把計劃告訴父親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暗中知道了,想逃亡回去。後,事情敗露,李通逃脫,王莽將李守及其長安的家人全部殺死。與此同時,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屍於宛縣。

當時漢兵也已大舉集合。李通與劉秀、李軼相遇在棘陽,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在泚水之戰中擊敗並斬殺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更始帝劉玄即位,任命李通為柱國大將軍,封輔漢侯。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劉玄遷都長安,任命李通為大將軍,封西平王;李軼為舞陰王;李通堂弟李松為丞相。劉玄派李通持節返回鎮守荊州,李通因此娶劉秀的妹妹劉伯姬(寧平公主)為妻。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登基稱帝,建立東漢政權,任命李通為衛尉。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封李通為固始侯,受任大司農。他的妻子劉伯姬進封為寧平長公主。光武帝每次出征討伐四方,經常讓李通留守京師,期間安撫民眾、建造宮城、修築學校。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春,代王梁為前將軍。

建武七年(公元31年),天下大體平定,李通想避開榮譽寵信,以生病為由上書請求辭官引退。光武帝下詔命公卿群臣討論,大司徒侯霸等說:「王莽篡漢,把天下搞亂。李通身懷伊尹、呂尚、蕭何、曹參的謀略,建立宏圖大業,扶助神靈,輔佐以成聖德。破家為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義。功德最高,海內都有所聞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安定不能忘記危險,應令李通帶職療疾。想返回諸侯國,不可聽從。」

光武帝於是下詔讓李通治療疾病,按時工作。同年五月,光武帝任命李通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導起事,助劉秀成就帝業,又因寧平長公主的緣故,受到光武帝的特別親重。然而李通生性謙恭,常想避開權勢。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七月,李通呈上大司空印綬,劉秀特賜他以特進參與朝會,封李通少子李雄為召陵侯。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李通去世。謚號恭侯。光武帝與皇后陰麗華親自前臨弔唁、送葬。

(五)

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宛城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先前,文聘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守荊北,抵禦北方諸侯的進攻。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表死後,其子劉琮繼位。當時曹操起兵南征荊州,劉琮與眾官商議,決定舉荊州之地投降曹操,又喚文聘一起歸降,文聘說:「聘不能保全本州土地,如此失職,只應待罰而已。」

曹操接收荊漢後,文聘才去見曹操,曹操問道:「為什麼來得這般遲呢?」文聘答:「之前我不能輔弼劉荊州(劉表)一起侍奉國家,如今荊州雖然失去了,我卻常希望能據守漢川,才生不負於孤弱(指劉琮等),死亦無愧於地下。心裡實在悲痛慚愧,沒有面目來進見明公。」說罷唏噓飲泣。

曹操為之愴然,說道:「仲業,你真是一個忠臣啊。」於是以厚禮招待文聘。又以軍隊授予文聘,令他與曹純往長坂坡追討劉備。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任文聘為江夏太守,控制北兵,委以邊防重任,賜爵關內侯。

後來文聘又與樂進攻討關羽,其間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為討逆將軍。在江夏鎮守時,文聘曾於漢津攻取關羽軍的輜重,又在荊城燒毀其船。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曹丕即帝位,文聘進爵長安鄉侯,假節。

公元222年(魏黃初三年),曹丕大舉南征孫吳,夏侯尚圍江陵時,使文聘引一軍別屯於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御賊有功,遷後將軍,封新野侯。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秋八月,孫權以五萬眾攻打石陽,包圍文聘;但文聘堅守於城中不動,孫權屢攻不下,駐紮了二十餘日後,撤去軍馬。文聘聞信,開城領兵追擊,大破吳軍而還。增邑五百戶,並前共計千九百戶。

孫權攻江夏時,朝廷知道文聘正在堅壁拒守。群臣商議欲發兵前往江夏相救,魏明帝曹叡說:「孫權向習水戰,之所以敢於下船陸攻,是想趁我方不備掩進而已。如今他的軍隊已經與文聘相持,現在攻守之勢差以倍數,孫權最後必不敢久留。」此言除了說明曹叡見事之明外,亦可見曹叡信任文聘。

文聘駐守江夏數十年,威恩並施,使孫吳不敢進犯。朝廷封文聘之子文岱為列侯,又賜文聘從子文厚爵關內侯。文聘死後,追謚曰壯侯。岱又先亡,又賜文聘養子文休爵關內侯,文休死後,賜其子文武爵。

公元243年(正始四年),文聘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六)

《三國演義》中,曹操聽說一人來投奔,歡喜得「跣足出迎」。此人就是——宛城人許攸。

許攸,字子遠,年輕時與袁紹、曹操交好。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許攸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並試圖勸說曹操一起參加,但曹操拒絕,王芬欲趁漢靈帝北巡時,以防黑山賊為由發兵,以便起事,但最後漢靈帝欶其罷兵,並召他入朝,王芬害怕而自殺,許攸等逃亡。

公元189年(永漢元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投奔冀州,許攸跟隨並成為袁紹的謀士,力勸袁紹與曹操聯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攻滅公孫瓚,兼并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擁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丑為將帥,準備攻打許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及袁紹始交戰,許攸說:「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佔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一定可將他擊敗。」

袁紹不同意,並說:「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正在這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奔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來了,跣足出迎,高興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再請許攸入座相談。

許攸問到:「貴軍軍糧可以用多久?」曹操答:「尚可支持一年。」「哪有這麼多,說真的吧!」許攸笑言,曹操忙回應:「還可以支持半年。」許攸說:「難道你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何不說真話?」曹操說:「跟你開玩笑而已,其實軍糧只剩此月的份量。」

許攸獻計:「今孟德孤軍獨守,既無援軍,亦無糧食,此乃危急存亡。現在袁軍有糧食存於烏巢,雖然有士兵,但無防備,只要派輕兵急襲烏巢,燒其糧草,不過三天,袁軍自己敗亡!」

曹操大喜,選精兵假扮袁軍,到達烏巢後放火,營中大亂,大破袁軍,糧草盡燒。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許攸自恃功高,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對左右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許攸終被殺。

羅貫中:「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

(七)

在現代漢語中,與黃忠有關的歇後語不少: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黃忠出陣——不服老;

黃忠掄大鎚——老當益壯。

黃忠(?-220年),字漢升,宛城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初平三年(192年),荊州刺史劉表出任荊州牧。黃忠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隨從其侄劉磐駐軍長沙攸縣(今湖南攸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曹操降下荊州後,以黃忠代理裨將軍,仍然在長沙郡仕官,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與孫權組成聯軍大敗曹操軍,曹操北歸。劉備趁機佔領荊州,率領趙雲等南征長沙四郡。黃忠跟隨韓玄向劉備投降。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經益州牧劉璋部下法正作嚮導,進駐葭萌關(今四川廣元),黃忠隨軍行進。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與卓膺率兵自葭萌關向成都進兵。劉備先引兵到關中,後與黃忠軍隊會合。

黃忠在戰鬥中,常衝鋒陷陣,勇毅冠絕三軍, 一路攻到涪城。劉璋派遣部將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前來阻擋,都被擊敗。黃忠追隨劉備進攻綿竹,綿竹守將李嚴、費詩等先後投降。

建安十九年(214年),黃忠隨同劉備率軍進圍成都。數十日後,劉璋投降。劉備進入成都後,論功行賞,任命黃忠為討虜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駐陽平關(今陝西陽平關),在漢中與曹操軍隊對峙。黃忠隨同劉備出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率軍與夏侯淵交戰。當時,夏侯淵派張郃去守護東圍鹿角,自己率兵守護南圍鹿角。張郃的軍隊在東圍鹿角遭遇劉備的進攻而作戰不利,夏侯淵便派兵去救張郃,以至於跟隨夏侯淵在南圍鹿角的曹軍將士僅剩四百精銳。

黃忠出戰,金鼓振天,歡聲動谷,將夏侯淵斬殺於南圍鹿角。曹軍失去主帥,三軍皆失色。黃忠趁機進攻曹軍大營,大敗曹軍。同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鎮守荊州的關羽得知黃忠被拜為後將軍時,怒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經過費詩的勸解,關羽才消解了怒火。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黃忠去世。有一子黃敘,英年早逝,無後。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後主劉禪追謚黃忠為剛侯。

羅貫中贊黃忠:「將軍氣概與天參,白髮猶然困漢南。至死甘心無怨望,臨降低首尚懷慚。寶刀燦雪彰神勇,鐵騎臨風憶戰酣。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蒼頭臨大敵,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發,風迎雪刃揮。雄聲如虎吼,駿馬似龍飛。獻馘功勛重,開疆展帝畿。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臨亡頭似雪,猶自顯英雄。」

黃忠故里位於新店鄉北三公里夏餉鋪村,祠堂一座,內有黃忠塑像。現存「季漢後將軍剛侯黃忠故里」碑,系清宣統二年所立。碑高174厘米,寬67.5厘米,厚19厘米。方額。

(八)

何晏(?-249年),字平叔,宛城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睿駕崩,由太子曹芳繼位。何晏先被授任散騎侍郎,不久後,曹爽轉任吏部尚書盧毓為尚書僕射,而讓何晏取而代之為吏部尚書、侍中,何晏之前因駙馬身份而被賜爵列侯。

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與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

他認為「道」或「無」能夠創造一切,「無」是最根本的,「有」靠「無」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無為本」,「貴無」而「賤有」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學說。還認為聖人無喜怒哀樂,聖人無累於物,也不復應物,因此主「聖人無情」說,即認為聖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響,而是以「無為」為體。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輕「名教」。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另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 ,《新唐書·經籍志》於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講疏》四卷。

《魏詩》收錄有何晏的五言詩《言志詩》。 《全三國文》又收錄有《景福殿賦》、《奏請大臣侍從游幸》、《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明帝謚議》、《與夏侯太初難蔣濟叔嫂無服論》、《韓白論》、《白起論》、《冀州論》、《九州論》、《無為論》、《無名論》、《論語集解敘》、《瑞頌》、《斫猛獸刀銘》。

《世說新語》記載:何晏七歲的時候,聰明過人,魏武帝曹操特別喜愛他。因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長大,曹操想要認他做兒子。何晏便在地上畫個方框,自己待在裡面。別人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這件事,隨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何晏容貌俊美,而且喜歡修飾打扮,面容細膩潔白。魏明帝疑心他臉上搽了一層厚厚的白粉。有年夏天,魏明帝派人找來何晏,賞賜他熱湯麵吃。不一會兒,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後,臉色顯得更白了,明帝這才相信他沒有搽粉。

後人把「傅粉何郎」作為典故,用來形容人面容白凈漂亮,甚至也用來形容一些潔白的物品。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題丁家公主舊宅》一詩中,就有「何郎猶在無恩澤,不似當初傅粉時」。

(九)

徐萬年(1880年-1954年),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老。

徐萬年,字壽亭,宛城瓦店人。自幼家貧好讀,十五歲當學徒,曾往返於鄂、襄、漢水間,目睹西方列強肆意侵凌我國領土,霸佔內河,欺壓國民的暴行,深惡清政府的懦弱無能。

1906年,徐萬年去漢口,遇共進會創始人之一的劉公(字仲文),經介紹加入以反清抗洋為宗旨的共進會,聯絡軍、學各界有為青年,立志救國。旋即入湖北新軍炮兵第八標當兵。未幾,即被推為該標總代表,以南湖14號陳宅作秘密聯絡點,組織豫、鄂同鄉會,發展同仁志士,談論國家大事,宣傳革命思想,在他的發動參與下,先後發展共進會員二百餘人,納入組織編排,以充實起義的戰鬥力量。

徐萬年是辛亥首義的重要領導之一。曾出席1911年9月24日在武昌胭脂巷召開的部隊代表大會。這是辛亥首義前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總動員計劃(即起義行動方案),通過了起義前的人事安排及起義成功後軍政府的組織成員名單,為辛亥首義作了充分準備。

1911年10月10日夜,軍事常駐籌備員鄧玉麟到炮隊與徐會晤共商起義大事。議論間城內槍聲四起。徐萬年立即集合八標全體同志攜帶火炮十二門,向中和門進發。至長虹橋,與迎接炮隊的工程營匯合,炮隊進城後,以望楚台、鳳凰台、蛇山等為制高點,隨之,炮聲轟鳴,軍威大振,迫使清軍節節敗退。

黎明時刻,起義軍進駐督署,清督瑞澂越牆逃跑。至此,辛亥首義大功告成。湖北軍政府旋即成立,徐萬年受命管理全軍糧餉。後因戰事緊急,改任軍令部調查科長。在夏陽戰役中徐萬年被任命為臨時指揮、前衛司令、督戰長、各部總稽查等職。

1912年初,劉公組織北伐左軍,徐萬年任總司令部副官長、顧問官、湖北稽勛局局長及湖北革命實錄館名譽調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授其勛五位。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授他為將軍府將軍。1922年,被孫中山委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947年,被推舉為武昌首義同志會指導員。

1951年,徐萬年被授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同志會」籌備委員。為時不久,返鄉務農。1954年病逝,享年74歲。

1985年,原南陽縣人民政府,特為辛亥革命首義將領徐萬年築園修墓,樹碑勒傳。其墓地坐落在瓦店鎮西南,濱臨白河,周邊良疇碧野,紅磚圍牆。園內墓碑矗立,墓塚高大(直徑5米,高2米)。墓碑正中是:「辛亥革命首義將領徐公諱萬年字壽亭之墓」,碑陰銘刻徐公傳略,約800餘字。

1986年,家鄉人民將瓦店鎮內的主要街命名為「萬年街」;2001年,徐萬年墓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

「馬上就進入『90』後了,我雖然是退休了,但是對於為祖國做貢獻的工作,是不應該退休的,還應該繼續在可能的情況之下,發揮自己的微薄的能量,做出可能的貢獻。中國的老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相信在我們國家的支持之下,我國海洋事業和水聲事業,今後一定會比過去,我們那個時代做出更大的貢獻。希望青年人繼續能夠接我們的班,把水聲事業推向前進。」

2020年8月9日,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水聲技術高峰論壇,並隆重慶賀楊士莪院士90歲壽辰,楊士莪道出了他的上述生日心愿。

楊士莪的根在宛城楊家後坑。其父是「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楊廷寶院士,爺爺是民國南陽首任知府楊鶴汀。

當年,楊鶴汀反覆考慮,為這個楊家「士」字輩長孫挑選了一個「莪」字, 取名「士莪」。語出《詩經·小雅》中的《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士莪」二字,凝結著一生致力於教育救國的祖父楊鶴汀的殷切期望。

楊士莪不負祖父厚望——他是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水聲科技事業開拓者之一,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首批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原國家海洋局授予「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獲得者。

2014年10月,楊士莪應邀回南陽參加第十一界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在開幕式上他代表家人向醫聖祠捐贈了祖父楊鶴汀編撰的《傷寒論淺歌》《金匱淺歌》著作原本。

楊鶴汀(1877-1961),名維魯,字鶴汀。世居南陽城東南七里許白河岸邊的趙營村,其祖經商致富。

1912年2月20日,楊鶴汀被革命軍任命為南陽知府。任職後,政令一新,鎮壓了一批罪惡昭著的壞人,抄沒了一批土豪財產,賑濟了一些貧苦市民,民眾皆大歡喜。不久,南北議和,袁氏當國,奮勇軍被改編,統領馬雲卿被殺害,楊鶴汀出於義憤和反袁,力辭知府。辭官之後,楊鶴汀先後在開封創辦河南農業專科學校和織布工廠;1926年,先後創辦過南陽公學和南陽女子中學等——如今南陽四中院內的古建築,就是當年楊鶴汀三遷校址到此後留下的遺存。

楊鶴汀晚年寄居金陵,致力於岐黃事業。把醫聖張仲景的兩部巨著用白話歌訣譯成《傷寒論淺歌》和《金匱淺歌》,並作兩序,便於後人學以致用,於中醫學之繼承與普及功莫大焉。

1961年9月,楊鶴汀病故於南京,享年八十四歲。1994年,骨灰遷回南陽卧龍墓園。

楊廷寶(1901年-1982年),字仁輝,原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著名建築學家,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在推動建築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

1915年,楊廷寶入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1年,赴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1924年,獲得全美建築系學生設計競賽的艾默生獎一等獎;1927年,回國加入基泰工程司。

此後,他開始結合中國特色,在建築風格上致力於探索和創新,設計的北京交通銀行、南京中山陵音樂台、南京中央體育場、南京中央醫院以及擴建的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工程,都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

毫不誇張地說,民國時期的半座南京城都是楊廷寶打造的。

新中國成立後,楊廷寶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毛主席紀念堂等百餘項工程的設計。

「一門兩院士,滿門科教才」的宛城傳奇,再次致敬了詩仙李白「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之盛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