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文興里是天津市和平區的一個老舊片區,當地人稱據官方記載這裡1937年前就存在,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初,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百年洋樓社區」。
因地處天津市中心,文興里周邊十分繁華,有數個大型商超和寫字樓,還緊挨著天津環球金融中心。但是,文興里幾十棟破敗不堪的老樓卻與周邊靚麗現代的風景線形成鮮明對比。
文興里片區地處市中心,周邊滿是高樓大廈
居民心驚膽戰:反映三年了
害怕牆體隨時會倒塌
在天津市和平區大沽北路的文興里片區有30多個「百年老樓」,磚土木結構,共三層,內部以木製樓梯連接,底層是半地下,帶半個羽毛球場大小的院子,看似聯排別墅的「百年洋房」每個樓住著7、8戶人,沒有廚房,共用一間廁所。
一層半地下小院里雨水積水的痕迹隨處可見
打出生就住在這裡的劉先生,今年已經73歲了,提起老樓,他說,「一下雨樓下半地下的屋子裡滿是雨水,惡臭陣陣的同時也腐蝕了牆體。有的居民年紀大了,根本無法把水及時清理出去,只能幹看著,居住環境是相當惡劣了。」
文興里14號50多歲的熊女士也深有同感,因為房屋牆體粉化、開裂,政府給了她租金補貼,讓她搬了出去。
近百年的木製樓梯走起來嘎吱作響
「牆體開裂,窗戶都是斜的歪的,牆體都粉化了,特別嚴重,租的房子和我們自己的房子還是不太一樣,我現在就是想回來居住,因為畢竟年齡大了,我想要自己穩定的家。」她說。
從窗戶處攔腰開裂的牆體
住在文興里片區最裡頭的陳姐特別害怕隔壁樓棟牆體隨時會倒塌,攔腰開裂的牆體觸目驚心。在外打工的丈夫給陳姐搭了個木棚頂著牆壁,想著能夠避免平時一些脫落的碎磚砸到家人。
陳姐說,「三年了,你看著窗戶這磚都出來了,牆角都傾斜了,老百姓就住在這種環境里,反映三年了,天天在搖搖欲墜的房子里生活著,惶惶不可終日。」
綠色的棚頂是陳姐丈夫給搭建的,怕磚頭脫落砸到家裡人
抬頭是陽光下閃閃發光的天津環球金融中心玻璃幕牆,低頭是鋼筋裸露牆體開裂的百年老樓。
在破敗的文興里,抬頭就能看到閃閃發光的天津環球金融中心
在文興里片區實地探訪,無論是與牆體分離走上去嘎吱作響的木製樓梯,還是用手一摳就掉粉的紅磚牆體,記者能夠深切體會到居民們的心驚膽戰。
居民說,當地有關部門也曾來人給修過,但就是抹點水泥,無濟於事。
「提出來過加固和修繕,但就是糊弄我們,特別粉的牆,他用一層洋灰蓋在上面,抹一抹,我們對修繕根本不認可,就阻止了,一直維權了三年,到現在為止原地踏步,一點沒有解決,政府只說我們要關注你們,你看你們老百姓處於這種情況我們也睡不著覺,是睡不著覺,三年了他們還在睡不著覺,他們僅僅是睡不著覺,我們是存在生命危險。」居民表示,「他們白天黑夜不睡覺,我們都相信,但是我們沒有結果,至少要給我們一個結果吧?我們能等到什麼時候,等到房子塌了才給我們一個結果嗎?」
管道裸漏在外,周圍的牆體已經脫落
提升改造項目負責人:
「落地重建」改造方案遇到政策法規限制
天津市和平區老舊城區提升改造領導小組指揮部文興里項目負責人劉大慶告訴記者,房子本身的修繕並不是沒人管。
「我們從2017年開始對老舊房屋進行三年的提升改造,2018年的時候天津地鐵4號線要對文興里的外圍進行徵收,2018年準備進行提升改造的時候,居民就覺得房屋如果只是進行結構性的維修沒有意義,(政府)投資花這個錢也沒有意義,實際是因為外圍地鐵(修建)要進行部分徵收,住在片區內側的居民對於因地鐵修建外圍被徵收而只對他們內側進行結構性修繕不滿意,就說不要給我們修繕了,要一起徹底解決,實際潛台詞就是一塊兒給他們徵收、拆遷了。」劉大慶說。
牆體粉化,手一扒拉就掉灰
劉大慶告訴記者,目前文興里的這些老樓並沒有經過危房鑒定,而是修繕鑒定,經鑒定文興里的房子屬於嚴損一級房屋。
「居民的理解程度和我們專業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他們理解的你們來了給我們的房屋做安全鑒定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安全鑒定比如說要進行房屋等級鑒定,是危房還是嚴重損壞,一般損壞,完好等等,這叫等級鑒定,需要產權人或使用人委託專業部門來鑒定,我們這個是修繕的安全鑒定,鑒定結果是嚴損,嚴重損壞。」劉大慶說。
劉大慶稱面對文興里房屋老舊、生活不便的現實,和平區有關部門拿出了一個「落地重建」的改造方案。但是遇到了政策法規方面的限制。
牆上的磚可以輕鬆用手拽出來
劉大慶對記者說,文興里片區是天津14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它臨著基泰大廈,還是歷史文化街區里的核心保護區,保護等級比較高。
「這裡就有一些政策性的東西,比如給居民增加廚房廁所,但我們面臨規劃政策和不動產登記政策方面的問題,公產戶我們給增加之後,房子必然面臨著結構的改變,因為以前沒有廚房廁所,這就涉及到房本,也就是租賃合同,就必須給這個改變,老百姓肯定會說房屋你給我增加了面積,怎麼在房本里體現,但是要體現出來就涉及到房屋登記的問題,必須有規劃許可證,但是這一片只有按照房屋新建才可能給你批規劃許可證,可是這裡是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不允許新建,只能是立項去改造,將來改造的時候外立面的樣子是不能改變的,只能在裡面做文章,所以居民也反映,我們也給居民講過,為什麼這麼久了還沒實施。」他說。
和平區住建委:房屋改建方案正在初審
地鐵施工對該小區沒有太直接影響
對於目前的困境,和平區住建委副主任張華剛說,需要有一個政策方面的突破。
張華剛說,「在目前規劃政策的大框架下,因為文興里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需要有一個政策的突破,但是風貌街區的紅線這個不能突破,也就是說規劃程序和政策上,市裡面也在做調整,我們也在和市規劃部門做一個溝通,這個方案也報市規劃局領導進行了初審。」
天津市和平區住房和建設委員會
針對新建地鐵盾構結構施工即將臨近,可能導致老舊房屋倒塌的恐懼,張華剛告訴記者:「增加了地鐵的施工成本,市裡調整了施工方案,儘可能減少對文興里老建築的影響,原來設計的在地下14米處進行盾構施工,現在又下沉了10米到24米,施工時地鐵部門也做了24小時的連續觀測,現在已經過去了,目前看來,對文興里沒有太直接的影響。」
可以看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在努力解決問題,但不可迴避的是文興里百餘戶居民至今仍然居住在惡劣的環境中,而且目前仍然沒有明確可行的辦法。
專家:保護城市肌理也要滿足
居民的正常居住水平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住建部傳統民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玉坤認為,人們追求現代美好生活和歷史建築保護之間確實存在矛盾,但這是可調和的。
「這矛盾肯定是有的,我們這裡的舊房子可以分很多類,比如文物建築你是不能動的,裡面也不能動,近代的一些歷史建築,像天津的五大道,小洋房什麼的都屬於歷史建築,歷史建築我們一般的做法就是外面不動,可以維修,裡面是可以改造的,那麼這種方式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協調一下歷史建築的保護和人們現代生活的矛盾。」張玉坤表示,比如說盡量讓歷史建築保持原有的外觀,裡面允許做一些改變,這已經就是妥協了。「這就是跟現代生活的矛盾做一個協調,要不然怎麼辦,按說裡面如果能夠適應我們生活的需要,最好也不動,比如說裡面還是木地板、木牆板,原來的裝修最好了,但是你做不到,你既然讓人使用這房,基本的生活設施都得有,你沒有就得做改變。」
三十多個「百年老樓」能否改建?百餘戶居民能否不再擔驚受怕?對於事情進展,中國之聲將持續關注。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ID:zgzs001)
監製/徐冰 主編/馬文佳
總台央廣記者/常亞飛
編輯/許晨陽 張婭喃
更多新聞:
「我想看看你的臉」
考上清華社區獎勵20萬,你羨慕了嗎?
河南南陽要佔1.5萬畝基本農田建養豬場 專家:操作過程經不起推敲
父親收到兒子錄取通知書當街歡呼,南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