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航柱樑 | 華蓋、興業、基泰建築事務所對近代昆明城市建設之影響

作者:

侯亞楠,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楊毅,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巧巧(通訊作者),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本文摘自《近代昆明的內遷營造業研究——兼論華蓋、興業、基泰建築事務所對近代昆明城市建設之影響》,原文刊登於《建築師》雜誌2021年8月刊,總第212期P112-119。頭條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為準。


抗日戰爭爆發後,眾多營造廠和建築團體內遷,加入昆明城市建設的浪潮中,給昆明近代城市的建設帶來巨大變化。隨著「大昆明規劃」藍圖制定到各類型公共建築的落成,它們不僅將上海等沿海開埠城市先進的建造經驗和現代建築思潮帶入昆明,也促進了昆明本地的建築、營造業的蓬勃發展。本文通過搜集整理與營造業相關的管理法規、重點案例、相關群體三個方面的史料,以梳理戰時昆明的營造業發展,并力圖展現華蓋、興業、基泰三大事務所的實踐對近代昆明城市建設活動的影響,以期擴充昆明地區「抗戰時期」的建築研究。


目錄概覽

  • 一、戰時城市規劃草圖——建設高潮的前序
  • 二、戰時營造業管理——建設高潮的鋪墊
  • 三、戰時內遷的營造廠——建設高潮的開端
  • 四、戰時建築事務所及其實踐——建設高潮的呈現
  • 五、結語


昆明在1905年被迫開埠,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通車,一方面打通了昆明與越南的「建築走廊」,諸如鋼筋、混凝土等新材料得以迅速舶入昆明,促進了近代雲南建築業、營造業的肇始;另一方面「所有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力、技術都先向昆明集中」,奠定了雲南在西南地區建築行業的重要地位。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頒布實施《市組織法》,依據該法規,昆明正式建制並成立市政府,掀開了昆明近代建築發展最重要階段的序幕。


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大型公共建築中掀起的「法式風格」熱潮(如昆明甘美醫院,其臨街立面是外廊式的連續拱券且細部裝飾豐富),而昆明主城街道兩旁的小型建築較多是「一顆印」傳統民居和兩到三層的磚木結構商鋪,各種建築風格雜糅,呈現出多元文化彙集、融合的城市風貌。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隨著戰略陣地向西南地區遷移,內地的學校、工廠和眾多文化團體也隨之遷入昆明。其間,「中國固有之形式」的建築思潮逐漸淡去,「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諸多建築事務所和個人建築師在昆明設立辦事處,以滿足內遷的銀行、企業和本地昆明市政機關的大量建設所需。營造學社也設立西南分社,輾轉於雲南、四川等地開展古建築的田野調查,最終於民國29年8月(1940年)完成了《雲南古建築調查錄》一冊並交於雲南省民政廳。總之,戰時的昆明不僅成為抗日後方的重要戰略陣地,也拉開了昆明「現代主義建築」的序幕,各種建築思想在這裡碰撞,在昆明近代城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甘美醫院


如果說從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到1937年南京淪陷是近代建築黃金十年,那麼1937年到1947年可以稱之為昆明近代建築的「十年發展高潮」。反觀對中國近代建築史的研究,其研究對象大多集中於南京、上海等民國時期的中心城市,且研究內容多為建築師及事務所或城市規劃領域,以營造業為切入點研究西南地區的近代建築史的成果較少。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梳理近代昆明營造業的發展彌補這一不足,以期能為有關昆明地區「戰時建築」的研究提供線索。



一、戰時城市規劃草圖——建設高潮的前序


民國20年(1931年),昆明市政府擬定《新市場開闢計劃》進行街市改造。「拆除正義路、金碧路、威遠街、小西門、東寺街、大觀街一帶沿街陳舊民房」,新建南屏街兩旁鋪面,後又拓展金碧街兩側騎樓式鋪面。這些街巷面貌煥然一新後一躍成為城市商業中心,這也為抗戰時期華蓋事務所設計的大量銀行、辦公樓等金融建築做了地理位置上的選址鋪墊。隨著抗戰全面爆發,昆明在西南地區的戰略地位逐漸提升,又加之沿海、內地的機構、企業內遷,人才的薈萃一方面帶來了先進的城市規劃思想,另一方面過多的人口使昆明中心城區擁擠不堪,更大的城市發展需求迫使昆明市工務局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


1939年,昆明建設史上第一份城市規劃藍圖誕生了,時任昆明工務局局長丁基實在1936年提出構想,交由技術人員沈長泰執筆繪製,該圖稱為「大昆明市規劃圖」。該規劃圖對戰時昆明的城市建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大昆明規劃」的整個構想,均是以滇池為中心展開的,其中第二條提出「將滇池環湖道路與環湖各縣區相連」,以完善市區道路網路系統,抗戰時期打通的兩條南北短街——「新祥雲街」與「曉東街」正是基於此而形成。曉東街的開發採用舊時建房的價值充抵房租的開發模式,使短時間內曉東街彙集了各種小吃餐館咖啡廳,鞋帽百貨商鋪,十分繁華。後來華蓋事務所設計的著名建築——南屏大戲院也選址於此,這所昆明第一座專業的現代影劇院建成後吸引著大量市民前來觀影,上到軍官商賈,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咸聚。


1942年在市工務局局長唐英任內,又在「大昆明市規劃」的基礎上提出了《昆明建設計劃綱要》,對昆明城區的市中心作了初步功能分區和城市道路規劃。值得一提的是,丁基實和唐英早年均外出留學,而歐洲從中世紀開始就有「建造規劃」的豐富經驗。歸國後兩人都曾在同濟大學任職(其中丁基石先生教授「都市設計」課程,唐英先生教授「房屋建築學」課程),他們不僅將國外先進的規劃思想引入國內教育體系,還在昆明城市規劃之初將之與昆明的地方景觀結合,可謂是近代城市規劃歷程中的創舉。此外,時任市工務局「計正」一職的沈長泰,祖籍江蘇南京,也曾在歐洲留學,遷往昆明後同時主持伯庚事務所,且與同在工務局任職的杜彥耿交好。杜彥耿父親早年在上海開辦營造廠,從小受到家庭熏陶而接觸建築,他在1931年組織成立了上海市建築協會並任執行委員,同時也是該協會出版的《建築月刊》雜誌的主編。上海市建築協會是近代極其重要的營造業同業團體,而《建築月刊》是近代營造業的主流期刊,杜彥耿無疑是近代營造業的先行者。正是基於杜彥耿、丁基實這樣的人才輸入使「大昆明規劃」草案得以初步描繪,為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作了前序準備。



二、戰時營造業管理——建設高潮的鋪墊


營造業的發展與營造廠的有效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對營造業的研究應該涉及近代營造業法制化的發展歷程,這些法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營造行業的各類建造活動,決定著建築師和營造廠各自的角色分工。因此,筆者從營造廠、建築技師登記與管理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著手,論述戰時營造業的制度化發展。


1.對營造業的管理:民國28年2月(1939年),雲南省政府根據國民黨內政部訓令,抄發並實行《管理營造業規則》。該規則第二條即對「營造業」給出了具體定義:特指經營建築與土木工程之營造廠、建築公司及其他同類廠商。同時要求各營造廠需登記在案,依法登記包括地址、經理人或廠主姓名、主任技師、資本數額及內部構成、業務範圍等信息。此外,將營造廠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各等級對應不同的申請條件和工程數額上限。其中甲等所對應營造廠的資本數額和申請條件最高,其他等級的營造廠申請條件依次遞減。甲等營造廠可承辦各種大小工程,乙丙丁則不然。後於同年7月14日,統一營造業登記申請書、登記證,登記表、保證書格式,並由此在全省範圍內實行統一的營造業管理。據云南省檔案館資料顯示,在《營造業登記簿》上除需要填寫上述基本信息外,還需要對擔保人資質以及證明文件嚴格審查。如變更組織者、資本數額、代表人等情況下,均應申請重新登記,自此開始對營造業的嚴格登記管理。當時的物價上漲極快,抗戰第二年(1938年)比第一年大約每月平均增長10%,因此原本《管理營造業規則》中對各等級的營造廠商的登記資本數額、承辦工程數額,都因物價上漲而與市場有較大落差,於是內政部重新修訂部分條款,並於民國23年(1934年)一月頒布了《修正管理營造業規則》。


▲營造業登記表


2.對建築師的管理:相比於戰時營造業的正式管理,昆明市政府對建築執業的管理較早。雖然國民政府於民國18年(1929年)就已經頒發《技師登記法》,要求農業技師、工業技師、建築技師登記在案並統一技師證書格式,但昆明於1933年才制定《建築條例》和《建築工程承攬人登記暫行規則》。民國27年(1938年)12月,立法院又出台了《建築法》,對建築許可、工程圖樣和說明書的繪製內容、建築建設的界限範圍、建築的管理做出具體說明。根據建築法,先後又在民國32年(1943年)和35年(1946年),出台了《建築師管理規則》和《營造業、建築師條例及實施細則草案》。省建設廳按照這些規則審查辦理相關手續,對建築師的執業管理越來越完善。


3.法規中對建築師與營造廠的各自分工規定:根據《建築師業務規則》,建築師負責一切建築上的事宜,例如預擬建築方略,進行草圖計劃、投標圖樣、編造營造說明書和各種合同條例,供給大小詳圖,發給承包人領款憑單。因此,營造廠不僅需要對各種材料的應用了如指掌,並在此基礎上預估各種材料用量、控制單位造價,提供估價單。童寯先生曾講到「我們只完成施工圖和施工說明書,連同結構圖樣一起交出,替業主招營造廠商投標,開價最低的廠商就得標施工」。但開價最低並不是得標的唯一條件,很多工程往往會因為物價上漲或其他原因,不得不中斷工程或導致最終虧本換取口碑和人脈。營造廠得標後,需要與業主、建築師或事務所簽訂工程合同。從「中國電力制鋼廠與陸根記營造廠的建築工程合同」 中看,其內容包括契約文本(包括建築章程、施工說明書、圖樣等)、工程範圍、工程造價、付款方式、完工期等規定和違規條款。營造廠還需要製作「工程說明書」,說明底腳、鋼骨水泥、水木石作、屋面、油漆玻璃、五金構件等材料規格、構造做法等具體事項。但這些水、木、石作工人並不是固定的,營造廠內只有部分固定的技術骨幹,除此以外則根據道路、水利等不同工種,臨時召集施工力量,完成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營造廠商還需要填寫「材料清單」與「進度表」,施工完畢後需要請建築師和業主驗收。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可以大致了解到當時營造廠與建築師的執業規定與各自職責,以及一項工程從投標到竣工驗收的整個過程,正是這些規定保障著戰時昆明的城市建設。



三、戰時內遷的營造廠——建設高潮的開端


抗戰爆發之前,昆明本土的營造業總體上發展緩慢。昆明本地的施工機構是由劍川、玉溪等地來的木工和泥瓦匠開設商鋪發展而來,這些商鋪被稱為「建築商號」。到民國初年,「商號」的經營方式逐漸從傳統個體手工業轉變,開始具有營造業廠商性質。截至1920年,昆明的營造業廠商僅有14家。趙培仁是20世紀30年代昆明本地著名的包工頭,他承包的最重要的工程是昆華醫院。此外,他還參與了雲南建築省會省立中學工程和雲南大學校訓委員會辦公室工程。根據云南省檔案館的書信資料顯示,這些工程集中在民國26年(1937年),且他負責的工程常常拖欠而不能按時交工。


抗戰爆發後,大量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著名營造廠也紛紛加入內遷隊伍,到昆明承攬工程,帶來了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新型的建築技術工人,擴充了營造隊伍,使昆明營造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很大發展。據云南省檔案館一份名為「營造業登記簿」的文件顯示,從民國29年5月(1940年)至32年(1943年)4月,共有228家營造廠登記,其中只有4家登記為乙等營造廠,其餘全為甲等。甲等營造廠中有著名的朱森記營造廠、上海信昌營造廠、西南建築公司等,其中對昆明城市建設影響最大的當屬陸根記營造廠。


陸根記營造廠由陸根泉於民國18年(1929年)開辦,曾承攬上海百樂門舞廳、南京國民大會堂等重要工程,後於1939年遷入昆明,廠址設於華山南路。由於其名聲較大,又結識了當時雲南省主席龍雲,承包的一般都是省市工程或大型工程,如雲南省政府光復樓的興建、南盤江水利工程,還有內遷的電力制鋼廠、二十二兵工廠、中央機器廠等隸屬於軍政部的工廠工程。其在昆明最重要的工程是抗戰勝利堂。抗戰勝利堂原名志公堂,原本是為了紀念龍公(雲南省主席)治理雲南政績卓著而設立,又恰逢抗戰取得勝利,遂改名為「抗戰勝利堂」。當時昆明市政府向社會公開徵求「雲瑞公園紀念堂」的方案,還為此舉辦了設計競賽。參賽的有梁衍建築事務所、華蓋建築事務所、營造學社、齡華工程司、昆明市工務局等共計9家,最後由清華大學畢業生李華(齡華工程司)得首獎。此次競賽雖然不像中山陵設計競賽那樣規模宏大,也不是國際性建築競賽,但其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昆明的建設高潮。此外陸根記還承攬了南屏電影院、大光明電影院、雲茂砂廠、盧漢住宅、誼安大廈(現昆明旅館)等工程,這些建築在類型、風格規模、建造技術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戰前昆明建築設計和施工的水平。


除了社交因素,陸根記營造廠自身的施工和管理水準也是很高的。據檔案資料顯示,該廠內部設有監工、會計、司賬、看工、料師、廚司、雜役數職,共計400餘人。雖然廠中人數眾多,但對工程的質量是有嚴格把控的。據李岱傳等人回憶到,「大部分工序全靠手工作業,但對質量要求比較認真,用行家話說,磚砌工程中,沙灰配料比例符合標準,攪拌均勻,砌體橫平豎直,錯縫壓中而且整齊劃一,外觀清潔」。陸根記營造廠嚴格執行自己的營造法,老闆也時常親自到工地監工,其承接的工程,不僅大多可以按時交工,而且從設計到建成品質均受到政府和市民的一致好評。



四、戰時建築事務所及其實踐——建設高潮的呈現


抗戰時期的大量人力財力的集中,帶來了近代昆明城市面貌的煥然一新,大量人口和企業的遷入,極大地增加了對建設的需求。如果說當時的昆明為營造商們提供了用武之地,那相對於建築師,昆明則可以稱之為各種思潮之下的建築試煉場。新型的居住小區,現代化的專業電影院,多功能的大型禮堂,銀行林立的金融街,都是昆明城中新出現的類型。當時遷入的著名建築師有徐敬直、李惠伯、虞炳烈、趙深、夏昌世、張以文等人,還有營造學社的成員,他們對近代昆明的建設功不可沒。尤其是基泰工程司、華蓋建築事務所、興業建築師事務所幾家著名設計機構,隨著大部隊向西南地區遷移,為昆明帶來了現代建築的思想。


1.基泰工程司


戰前基泰工程司的張以文就曾到昆明指導昆華醫院的施工,據文獻記載,是昆明最早的一位外來建築師。在抗戰爆發後,基泰把總部基地遷到重慶,派梁衍負責基泰工程司(昆明市同仁街133號)在昆明業務。根據云南省檔案館資料,基泰工程司在昆明最重要的工程是昆明市圖書館(現已不存),於民國28年9月(1939年)正式訂立工程合同,最終由泰安營造廠中標建造。「基泰工程司」在「西南」大後方的許多項目皆圍繞著「古典」的風格打轉,但仍有個別項目突破了「古典」的範疇,向「現代建築」方向試驗,昆明圖書館就是這種「折中」語言的實例。圖書館共兩層,立面上延續了以往的「大屋頂」及斗栱層;斗栱層下的牆身分兩段,上層素平,下層牆磚形成橫向線條;入口門廳突出於主體建築,兩根粗大的柱子支撐著雙坡屋頂,坐落於台基上,呈現出「古典」風格的端莊優雅。但其平面卻具有現代建築的簡潔與功能性,平面呈倒「丁」字,丁字相交處設為門廳,各房間沿走道兩側布置,走道兩端部設有出入口。昆明市圖書館項目是基泰工程司在昆明最大的工程,從設計圖樣、替業主招標選擇營造廠、現場監工到最後驗收都由基泰工程司完全負責。


▲昆明圖書館正立面


基泰工程司除此以外的大部分項目,要麼只負責繪製圖樣或只負責監工,要麼是對現有建築的改建擴建,甚至是修復河堤、繪製道路勘察圖等類型的項目。即使當時基泰工程司在建築業內已經很有聲望,但是建築師能接到的工程數量還是太少了。雲南省檔案館資料中有一封梁衍以「基泰工程司」之名對雲南大學擴建工程的自薦信,信中寫道「弊工程司設計學校工程遍布全國,成績早在洞悉之中,對於抗戰以來一切建築更多實用的貢獻之昆華醫院皆為本工程司之設計監造,故滇者建築情形亦敢自稱熟悉」,又列舉了其所建造的南京金陵大學圖書館一例,最終還是被項目甲方雲南大學婉拒。可見當時儘管昆明有較多建設需求,但是物資緊缺,兼顧抗戰前線所需物料的同時難以滿足地方城市建設之需。


此外,城市大量的建設人才需求,又加之各高校內遷,促成了昆明地區建築教育空前地蓬勃發展狀況。民國31年(1942年),昆明市政府為發展相關職業團體,任命梁衍和趙深為「工程師會」籌備員。兩人又應邀在西南聯大分別負責教授上下學期的「建築設計一」和「建築設計二」課程,每周4學時。民國34年(1945年),梁衍又被聘為中國僑民銀公司的常年建築顧問。總之,當時的「基泰工程司」在從事建築教育的同時,項目承攬類型上至道路橋樑,下至建築改造,這是當時建築師的基本狀態,與當今建築設計與土木工程設計的「各有所長」不同。筆者將現已查到的其在昆明的所有工程列入表1,以供讀者參閱。



2.興業建築師事務所的新型住宅實踐


興業建築師事務所同「基泰工程司」一樣也承接了較多道路、橋樑類型工程,例如有翠湖環湖溝道及各出水涵洞工程、修補寶象河河堤工程。但與基泰工程司不同的是,興業建築師事務所接到了較多的政府工程,這是因為當年雲南省政府聘請了徐敬直為「省建設委員會」工程師,因此很多與資源委員會、省建設廳、防空防災相關的工程都被興業建築師事務所收入囊中。興業建築師事務所對昆明城市建設最重要的在於住宅方面,主持了「篆塘新村」的設計建造,使之成為昆明現代化居住小區的典範。自抗戰以後,城市人口突增至二十餘萬,原有房屋不夠分配,居住成為大難題。富滇新銀行行長謬雲台有鑒於此,遂發起集資等辟昆明市新住宅區藉以容納大量人口解決住的問題,民國27年(1938年)建成了昆明市第一個新興住宅區——篆塘新村。篆塘新村地處金碧路之北,環城南路以東,該村由市政府、中央銀行等各投資機關共同出資,聘請興業建築師事務所及公利營業公司合併設立的昆明建築工程師事務所主持,並拜聘林徽因建築師為顧問,設計了這一小區。篆塘新村共設計建造有甲、乙、丙、丁、戊共五種戶型,每種戶型均有兩個出入口和室外平台,平面上分別把會客室與廚衛組合在一起,卧室(每戶4個)集中在一起布置。考慮通風和採光的需要,每戶都留有適當的庭院與空地。為適應防空需要,住宅單體均採用平房。戰時建築以簡單樸實、經濟適用為主,因此大量採用地方材料,「筒板瓦」的坡屋頂、土牆基、毛石基礎與局部土牆平面。整個小區統一設計、建造精良,水電、通信、交通、防空設施完備。市政府為使大多數居民不致負擔過重,規定其利潤不得超過12%,房屋建成即售空。在積累成功經驗之後,營業公司又繼續開發了靖國新村、巡津新村、大觀新村等居住小區,均以獨棟別墅為主。


▲乙種住宅


民國33年(1944年),興業建築師事務所還設計了宿舍類型的住宅,位於太和街,但目前尚未找到相關圖紙資料及實存。此外,民國36年(1947年),雲南省政府委託興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省政府辦公大樓和門面、道路並擴充後部辦公大樓等共計8期工程,主席(盧漢)府邸也包含其中。府邸位於西山,是一幢二層的磚木結構別墅,由陸根記營造廠建造。總體的平面延續了篆塘新村戶型的布局,只是新加入樓梯間和會客廳組合在一起,目前改作賓館使用(其他工程項目見表1)。


3.華蓋建築事務所與公共建築新類型


在昆明近代做最多新類型公共建築的是華蓋建築事務所。華蓋建築事務所於1931年在上海成立,其中童寯負責圖房,趙深組織能力較強,負責對外接洽業務。抗戰爆發後,陳植留在上海,童寯於1938年到重慶,趙深則於1938年前往昆明設立華蓋辦事處。「當時由上海到昆明的工商界、教育界人很多,通過這些人,趙深開始認識本地地主、官僚、資本家很多人,接到了多項任務」。經過分類整理後,筆者分銀行辦公建築與影劇院兩種建築類型來敘述華蓋建築事務所這些作品對昆明城市建設的影響。


(1)關於南屏街上的銀行和辦公樓建築:1930年起,昆明市拆除「近日樓」至「護國門」城牆,利用城牆和護城河地基修建南屏街,1937年將路面改為瀝青路面。正是戰事緊迫,工商企業和各大銀行紛紛內遷,他們都需要有各自的營業場所,恰逢南屏街的修建,因此,南屏街道兩旁新建了一大批新型的銀行、辦公樓、商號等各種金融建築,還有一些新型的影劇院、服裝店,帶動南屏街南邊的金碧路和東邊的護國路成為當時昆明的金融中心。在這條街眾多的銀行建築中,雲南本地的興文銀行和由重慶遷來的商業銀行——聚興誠銀行的設計都出自華蓋建築事務所。興文銀行是六層的磚木結構,立面分為上下兩段,上部水刷石外牆面亦呈弧形,窗戶均勻布置且由豎向線條分割;下部一二層通高,8根柱子形成弧形的柱廊入口,整體給人以挺拔、靈動的感覺。當時的弧形外觀的建築在昆明較少,因此它又被稱為「凹樓」。興文銀行在南屏街上十分顯眼。聚興誠銀行和興文銀行上部相仿,不同之處一為豎向線條平齊於屋頂下的牆面而非突出屋頂,二為後者立面呈方形而非弧形。南屏街上的幾棟辦公樓建築與銀行的設計都呈現出比例均衡,突出豎向線條,勾勒屋頂輪廓線形成統一的體量風格,極具「現代」建築特徵。


▲興文銀行


(2)南屏大戲院和大逸樂電影院:南屏大戲院(1939年設計,陸根記營造廠施工,)也是華蓋建築事務所為昆明留下的又一個重要的建築。它是由當時的龍雲夫人、盧漢夫人以及其他上層人士出資創建的,是昆明第一座專業、完全現代化的影劇院,被譽為「遠東第一電影院」。該電影院可以容納1400人,在平面布置上,一層為門廳,一二層間以電梯相連,二層迴廊設置觀眾休息處,臨街一側設置配樓和出口;它充分利用了兩側臨街部分的兩層裙房,並設有茶座、舞廳和其他商業服務等多功能房間。立面上部沿著弧形玻璃窗立有細長的柱子,窗下有突出的屋檐作門廳入口。弧形牆面與平直牆面連接處用窄而高的豎向牆面突出於屋面,增強了立面層次。影院還和美國好萊塢等影片公司都簽有租片協定,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生活。而後1940年華蓋建築事務所又設計了大逸樂大戲院,由上海鶴記營造廠包攬施工。但該戲院屋後山牆附近落日軍炸彈數枚,導致部分坍塌。其原因是設計時未考慮空襲保固方面的需求,屋後山牆上段因為空氣劇烈震動,而向內傾斜將近一尺,前面的山牆向外傾斜,情形十分嚴重。趙深提出的補救措施是「山牆及屋架均有傾斜,欲採用鋼架加固屋架,屋面重鋪,並在山頭下加鋼骨水泥」。這是當時少有的安全事故,因為此次事故趙深被司法機關刑拘半年左右才出獄,後來趙深重新執業設計了龍雲的私立南菁中學(華蓋建築事務所在昆明的其他工程一起列入表1)。


▲南屏大戲院



五、結語


抗戰勝利後,大批的工商企業、建築事務所、營造廠又遷回上海,設備、人才的流失使昆明頓呈蕭條之勢。到1949年,雲南營造業已經凋零衰敗,每況愈下,外來營造廠數量銳減,本地營造廠面臨倒閉。但是自抗戰以來,遷入的建築師和營造廠為昆明帶來了新的城市變革,也為城市建設注入了新的血液,為共和國建立後的昆明建築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尤其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圖房和營造廠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師和營造業從業人員。抗戰勝利以後,曾在陸根記營造廠工作的李岱傳等人留在了昆明市建築公司任總建築師,馬體正先生留在了昆明市政府任技師;在華蓋建築事務所實習的何立蒸,接受華蓋建築事務所的現代建築思想的訓練,第一次將「功能」與「實用」相聯繫,並將這一觀點發表於《中國建築》雜誌的《現代建築概述》論文中,後於民國35年(1946年)也在昆明成立了光華工程司,開始建築從業實踐;還有昆明市建築業工會、昆明建築師聯合事務所培養的一大批昆明本土建築師,形成了本土的建築師隊伍。面對勝利後百廢待興的建設需求,馥記營造廠經理陶桂林成立了中國全國營造業同業公會,旨在協助政府擔負起建設之責,造福同業。為響應號召,南京、上海、桂林、漢口、青島等地先後成立營造業工會,昆明也加入其中,陸根泉就是常任理事之一。


2.引入現代建築思想和新的建築類型。這一時期昆明出現了很多新的電影院、銀行建築、辦公樓、商場性質的現代建築,打破了以往昆明受到殖民地外廊式、法國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和宗教文化影響下的公共建築風格。新出現的現代建築空間連續而流動,平面簡約而靈活,房間各功能布置合理,外觀簡約,去除了繁複的裝飾,例如南屏電影院的弧形玻璃幕牆,昆明市圖書館的丁字平面等。


3.建築材料的發展。為適應戰時狀態下的鋼材、水泥等現代建築材料供應嚴重不足,不得不「向傳統的民間建築學習,以就地取材的『簡易建築技術』實現低成本快速建造」。昆明圖書館、抗戰勝利堂等「民族復興」風格的建築和各「新村」的修建,大量使用了本地的各種青磚瓦和石灰、砂石,促進了本地建築材料發展;電力制鋼廠是由原來「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組成,它的遷入打破了昆明用鋼依賴進口的局面;民國28年(1939年)還成立了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雲南第一家水泥工業企業,為修建公路鐵路和國防工程提供了大量水泥,並用於抗戰勝利堂和安寧溫泉會館的修建。


雲南有一種「刀耕火種」文化,指的是被火燒過的土地會更容易種植糧食作物。近代昆明建築史上的「十年發展高潮」在戰火中誕生,一方面昆明貧瘠的土地為建築師們提供了「現代建築」的實踐土壤,內遷的營造廠與建築師們也作為「種子」反過來為昆明帶來繁榮的城市建設;另一方面內遷的建築事務所、營造廠培養了一大批建設人才,這些埋藏的「種子」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昆明開啟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