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高收益、保障高額度,美元資產的香港保險值得買嗎?

隨著接觸越來越多的保險客戶,很多人向我詢問香港保險和美國保險的情況,今天講一下我對香港保險的認識。

隨著內地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爆發,對家庭的保障需求增加,並且開始考慮跨境資產配置,香港保險和奶粉、奢侈品一樣曾一度成為內地遊客赴港必買的「特產」之一。

疫情後香港封關,內地訪客在香港購買的保險量能急劇下降。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統計顯示,2020年度內地訪客購買個人人壽產品保單數僅29319份,同比驟降91.5%,保費總額為68.24億港元,同比下跌84.26%。2021全年,內地訪客的新單保費為7億港元,較2020年又跌了9成。與2016年峰值727億相比,只有一個零頭。

我曾將講過一個觀點:經濟越發達,社會財富結構中保險的資產佔比越高,富人尤其愛保險,這點在香港也不例外。2021年疫情封關影響下,全港新單保費韌性增長25%至1,664億港元!

從這裡面可以得到幾個有趣的信息:第一,香港人買保險一次性交情保費的竟然佔比58%,第二,銀保渠道是第一大渠道,代理人佔比只有37%,經紀人佔比19%。

為什麼在疫情下,香港人這麼瘋狂買保險呢?大家自己猜想一下。

一、香港保險的優勢

這麼多人喜歡去香港買保險,肯定是有原因的。

1、壽險類保費便宜。相同年齡的被保人,香港保費一般會比內地便宜1/3,甚至一半。因為保費率是按人均壽命計算的。(香港人均壽命85歲),國內人均壽命75歲,因此保費便宜。假設同樣是100萬元保額的壽險保障,在內地如果需要保費2萬元,在香港就只需要1萬-1.5萬元。

但是隨著國內預期壽命的提高以及保險行業的內卷,相同保障下兩邊的價格差距大大降低。(2022年上海預期壽命85歲)

2、資金可合法地自由進出香港。

3、歷史上儲蓄險的收益更高,國內政府對保險公司的監管比較保守,所以公司在投資方面限制比較多資金不能做境外投資,不能最有效的進行投資;再者,兩地的保險公司的費用結構也不一樣,由於香港保險公司的業務質量較好可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進行投資,所以費率和分紅都對客戶更有利。

4、美元資產。香港保單要麼是港幣計價,要麼是美元計價。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風險。

5、全球保障。內地的醫療險除了中高端醫療險外,保險理賠一般要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港險大多數產品支持全球理賠,包括內地認可的醫院。

第二、香港保險的不足

1、買香港保險必須去香港一趟。

香港法例41章保險公司條例規定:

在香港獲授權之保險公司,在香港推薦人壽保險屬合法,不論銷售對象是香港本地人士,外國人士或中國內地人士。保險簽署地在香港為合法保單,簽署地在香港境外為非法保單。

在中國大陸境內簽單是無效的,是地下保單,不被認可的。買香港保險一定要在香港簽單才有效,受香港法律保護。

2、繳納保費需要開一個香港賬戶。大陸外匯管制比較嚴,理賠款兌換是個問題。

內地居民只須於第一次來港投保時,以銀聯或者現金繳交首次保費。之後所有的理賠及續保保費無須來港。續保保費客戶可在香港開立銀行戶口,使用銀行自動轉賬繳付保費,網上銀行轉賬是不需手續費的,至於轉賬金額會以當日的兌換率結算。在港開立的戶口,可以透過互聯網處理轉賬,匯款及查賬等,也可在國內銀行直接境外匯款到保險公司賬戶中。如果每年來港的話,順便用現金繳付保費都可以,看客戶個人選擇。

2016年10月,銀聯國際發布《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明確要求,境內居民在境外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遊消費之外的保險項目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且嚴格落實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不超過5000美元的限額。

3、香港保險不受大陸銀保監會保護。

2016年4月,原中國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指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發生糾紛時法律訴訟費用高、存在匯率風險和外匯政策風險、退保損失大等風險。

4、健康告知準則不同。

和內地有限告知原則不同,香港保險提倡無限告知。所有身體狀況、過去的就診記錄都要主動申報。告知不全,只要被查出來有問題,就有可能被拒賠。

5、靈活費率制度。

國內的保險不管是重疾險和儲蓄險,買的時候費率就是固定的,買的時候每年交多少錢,未來每年的利益都是固定的,但是香港不是,這塊我一會在專門講一下。

香港的健康險費率也是不保證的,當然這種價格調整是針對所有投保人的,不會瞎調。但是保險公司具備調整的權力。

總體上來說,得益於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及保險行業內卷,這幾年大陸的保險性價比極大提高,即使大保險公司的產品性價比也有極大提高。香港保險算上來回成本、後期手續費啥的,省下的錢基本貢獻給保險公司了。

健康險的無限告知原則,對於健康情況一般甚至較弱、醫保卡給別人開過葯、醫保卡丟失過的朋友,更是存在理賠糾紛的隱患。

三、儲蓄險一較高低

我老鄉給我發了一張照片,說是友邦的產品,問我怎麼樣?

這種情況我見過很多次了,基本上就是發一段話,這個時候不要下決策,你讓對方把保險合同和保險計劃書發過來。

我看了計劃書,裡面有部分文字如下:

由第10個保單年度終結時開始,每年派發非保證的現金,稱為「週年紅利」。

預期退保發還總額是指保證現金價值、累積可支取保證現金及任何利息、累積非保證週年紅利及任何利息、及非保證終期紅利的總和。

我讓我老鄉去問對方,為什麼計劃書這麼多的預期收益、非保證收益?

對方發過來一張圖,解釋他們公司的產品有高中低檔收益,他們自己一般採用中檔為客戶演示。

如圖所示,隨著時間增長,非保證金額在總額中的佔比越來越高,這意味著保險的收益受非保證金額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這是非保證金額,推論:這款保險的總收益具有很大不確定性,且大概率無法實現。

到此,我們來總結一下:

第一、國內的主流儲蓄險是固定收益,即在購買保險的時候,每年繳費多少,到什麼時間有什麼收益,都是確定的,比如很多優秀的增額終身壽在20年的時候能做到3.47%的複利。

第二、歐美的主流儲蓄險是彈性收益,收益有兩部分:固定收益和彈性收益。固定收益非常低,彈性收益取決於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

這個投資收益有很大不確定性,過去的收益僅代表歷史業績,一般情況代理人為了銷售產品會按照監管允許展示的高收益去介紹產品,但是這個收益在長時間視角下不可能做到。

備註:監管要求銷售人員按照高中低三種情況介紹,並講解風險,但是我還沒有遇到過這麼做的銷售人員。

第三、一個產品固定收益接近於3.5%,一個產品固定收益非常低(甚至僅為1%),彈性收益不確定,這兩個產品其實是無法比較收益的。

第四、如果要博取高收益,為什麼不選擇國內的萬能險呢?保底收益3%,目前實際收益4.8%,前兩年投資業績好的時候很多收益是6%,不是比海外市場的分紅險更香?

第五、國內也有分紅險,泰康是一個典型,非常喜歡推銷分紅險。實際收益受公司的投資水平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分紅險+萬能險的產品結構,即使資深從業人員也有很多看不懂的,產品非常複雜。

第六、海外保險一旦出現糾紛,國內常用的鬧是沒好用的,需要根據當地的風俗、慣例和法律維權,成本較高。

綜上所述,我認為國內儲蓄險的性價比並不比香港和美國的同類產品低,如果喜歡博取高收益,採用儲蓄主險+萬能險的形式可能更好。

當然,如果你是下面這幾種情況,可以考慮香港保險:

一,保費預算非常充足。可以考慮內地保險和香港保險都配一點;

二,高凈值人群,需要進行海外資產配置,來對沖單一貨幣的貶值風險。

要說的就這些,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大家諮詢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