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特發性肺纖維化治療藥物臨床試驗進展

文章來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0,43 (03): 256-262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20.03.025

作者:李怡華 葉俏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間質性肺疾病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

摘要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肺疾病,預後不良。目前抗肺纖維化藥物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已獲批上市,能夠部分地延緩IPF患者肺功能的下降。隨著對肺纖維化機制的認識,針對不同部位、不同靶點的抗肺纖維化藥物研發速度加快,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本文就IPF抗肺纖維化新葯臨床試驗進展進行綜述。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肺纖維化疾病,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肺功能下降,其胸部影像或病理特徵是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IP),疾病進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致呼吸衰竭、死亡[1,2,3,4]。IPF預後差,未經治療的患者診斷後中位生存期為3~5年[1]。以IPF為代表的慢性纖維化性肺疾病抗肺纖維化藥物的研發,基於對肺纖維化機制的認識。目前已有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被批准上市,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隨機對照試驗(RCT)和真實世界研究中證實[4,5,6,7,8]。針對不同部位、不同靶點的抗肺纖維化藥物研發速度加快,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表1),本文主要闡述IPF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進展。

一、IPF發病機制和藥物作用靶點

在易感基因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下,吸煙、慢性微吸入、職業暴露、病毒感染、機械牽張和環境污染,導致肺泡上皮細胞老化和反覆損傷,從而異常激活,分泌促炎、促纖維化介質,包括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趨化因子等;同時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可分泌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金屬蛋白酶(MMPs)等,參與炎症反應和修復。上述物質通過肺間質細胞、肺間質周圍細胞、循環纖維細胞、上皮間充質轉化和內皮間充質轉化多種途徑,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是IPF的主要效應細胞,可通過酪氨酸激酶、絲氨酸-蘇氨酸激酶、G蛋白耦聯等多種通路分泌大量細胞外基質(ECM),異常聚集形成瘢痕組織,導致肺結構重塑和功能喪失[3, 9,10,11]

IPF治療藥物的作用靶點包括避免環境危險因素,減輕肺泡上皮細胞老化和損傷,減少其分泌促炎、促纖維化介質;減輕炎症反應,減少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抑製成纖維細胞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減少ECM產生和沉積,減慢甚至阻止肺纖維化發生,延緩肺功能下降[11,12,13,14,15]。除單一藥物,多靶點不同藥物聯合治療也是可能的治療策略[16]。

二、作用於成纖維細胞藥物

1.Pamrevlumab(FG-3019):

FG-3019是人源性CTGF單克隆抗體。CTGF是分泌型細胞基質蛋白,調節多條信號通路,可介導上皮細胞、星狀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分化,誘導肌成纖維細胞形成,促進ECM沉積,導致組織重塑和纖維化[17]。輻射誘導小鼠肺纖維化模型中,小鼠接受20Gy輻射劑量處理,分別在輻射前2 d,輻射後2、20和112 d,給予FG-3019干預8周。結果顯示FG-3019有預防、減輕或逆轉小鼠肺結構重塑的作用,不同時間點各組別均出現肺功能改善和生存期延長的作用,其中輻射後20 d干預組70%小鼠存活[18]

在美國開展了一項評估不同劑量FG-3019治療IPF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開放性、多中心Ⅱa期試驗(FGCL-3019-049)[19]。研究入選89例IPF患者,分為低劑量組(15 mg/kg,靜脈注射,1次/3周,持續45周)和高劑量組(30 mg/kg,靜脈注射,1次/3周,持續45周)。低劑量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占預計值%為45%~85%,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占預計值% ≥ 30%,試驗前3~12個月病情進展、肺功能惡化或呼吸困難加重;高劑量組患者FVC占預計值% ≥ 55%,試驗前18個月內病情進展;高解析度CT (HRCT)顯示間質性肺纖維化證據,即整個肺內≥10%至<50%的實質纖維化(網格影)且<25%蜂窩影。有效性終點包括肺功能、高解析度CT和生活質量評估;安全性終點為不良事件(急性加重)和嚴重不良事件(嚴重急性加重)[19]。結果顯示FG-3019可延緩肺功能下降,48周時,兩組FVC變化值為-0.15和-0.13 L,FVC占預計值%變化值為-3.00%和-2.25%,DLCO占預計值%變化值為-4.50%和-5.61%。定量HRCT顯示兩組網格影伴肺結構改變、磨玻璃影、蜂窩影、肺總量較基線時明顯改善[19]。研究共有24例(27%)發生38次SAE,其中13例退出試驗,以肺炎、IPF惡化、呼吸衰竭最常見,兩組AE和SAE發生率及常見類型無顯著性差異[19]。研究表明FG-3019治療IPF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其局限性是缺乏對照組。

PRAISE是雙盲、Ⅱ期RCT,納入103例FVC占預計值%≥ 55%的IPF患者,隨機分入pamrevlumab組(50例,30 mg/kg,靜脈注射,每3周1次,共48周)和安慰劑組(53例)[20]。主要終點是第48周FVC占預計值%變化值,其他終點是疾病進展(48周時FVC占預計值%的下降≥10%或死亡)以及第24和48周定量HRCT評估肺纖維化程度。結果顯示48周時pamrevlumab組FVC占預計值%的下降(-2.9%)顯著低於安慰劑組(-7.2%);pamrevlumab組患者發生疾病進展的比例(10.0%)顯著低於安慰劑組(31.4%);pamrevlumab和安慰劑組48周肺纖維化體積的變化分別為75.4和151.5 ml,治療差異為-76.2 ml,且這種差異在24周時已觀察到,表明pamrevlumab可以延緩肺纖維化進展;此外,FG-3019組聖喬治呼吸問卷(SGRQ)分數顯著低於安慰劑組。研究結果表明,pamrevlumab治療IPF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PBI-4050:

PBI-4050即3-戊基苯乙酸鈉鹽,是新合成的小分子中鏈脂肪酸類似物,對G蛋白耦聯受體GPR40和GPR84分別具有激動和拮抗作用。PBI-4050與GPR40和(或)GPR84結合,可抑製成纖維細胞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抑制ECM沉積,減少促炎介質(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IL-8和IL-6)和促纖維化介質(CTGF和IL-6)表達[21]

一項研究PBI-4050治療IPF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開放性、單組設計、多中心Ⅱ期試驗,納入41例IPF患者[22]。其中9例接受PBI-4050單葯治療(800 mg/d,口服),其餘各16例接受PBI-4050聯合吡非尼酮或PBI-4050聯合尼達尼布治療,為期20周,包括6次隨訪[22]。主要終點是4個月時出現治療相關實驗室異常值和(或)急性加重患者例數,次要終點包括3個月時肺功能、影像及生物標誌物較基線變化。結果顯示PBI-4050藥物代謝動力學特徵在PBI-4050組和PBI-4050聯合尼達尼布組相似,但在PBI-4050聯合吡非尼酮組降低,提示兩種藥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PBI-4050組和PBI-4050聯合尼達尼布組,第12周FVC絕對值或占預計值%無顯著變化,PBI-4050聯合吡非尼酮組FVC占預計值%顯著地降低(P<0.024),3組患者藥物耐受性均良好[22]。PBI-4050單葯或聯合尼達尼布有望成為抗肺纖維化新的治療方案。

3.自毒素抑製劑(GLPG1690):

細胞外溶血磷脂醯膽鹼(LPC)在水解酶自毒素(ATX)作用下,分解產生溶血磷脂酸(LPA),LPA與GPR結合,影響細胞遷移和增殖[23]。ATX是磷酸二酯酶家族成員,是產生LPA的主要途徑[23]。IPF患者肺組織、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和呼出氣中LPA水平升高,提示LPC-ATX-LPA通路可能成為IPF的治療靶點[24,25]。GLPG1690是一種ATX抑製劑。

一項針對GLPG1690治療IPF安全性、耐受性、藥物動力學特徵的多中心、平行設計Ⅱa期RCT,於2016至2017年開展。IPF患者以3∶1分入試驗組(GLPG1690,600 mg/d)和對照組,為期12周,在第1、2、4、8、12周和最後一次治療2周後接受評估和隨訪。患者在入選前1年內接受HRCT評估,FVC占預計值% ≥ 50%,DLCO占預計值% ≥ 30%。主要終點是出現急性加重、異常實驗室指標、異常生命體征、異常心電圖的患者比例和LPA血漿濃度變化,次要終點是肺功能變化、生活質量評估等。結果顯示兩組出現急性加重患者比例為67%和65%,為輕中度,實驗室指標、生命體征、心電圖和SGRQ評分較基線無明顯變化,試驗組LPA血漿濃度在第4周和12周降低,隨訪中恢復基線水平。12周兩組FVC變化值為25和-70 ml,FVC下降減緩甚至逆轉。GLPG1690是首個進行IPF治療RCT的ATX抑製劑,代表一種潛在的抗肺纖維化藥物種類。

一項研究不同劑量GLPG1690聯合IPF標準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雙盲、多中心、平行設計Ⅲ期RCT(ISABELA)於2018年11月開展[26]。750名IPF患者以1∶1∶1分入高劑量組(GLPG1690,600 mg/d)、低劑量組(GLPG1690,200 mg/d)和對照組,為期52周。患者入選前5年診斷IPF,入選前1年內接受HRCT評估,接受當地IPF標準治療,即吡非尼酮、尼達尼布或任何原因未服此兩種藥物,服藥者要求入選前至少2個月內劑量穩定,FVC占預計值% ≥ 45%,DLCO占預計值% ≥ 30%。主要終點是52周時FVC下降率,次要終點是疾病進展(定義為FVC占預計值%下降≥ 10%)或全因死亡的複合終點,首次出現呼吸疾病相關住院治療的時間,SGRQ評分較基線變化等,該研究尚在進行中。

4.LPA1受體抑製劑(BMS-986020):

BMS-986020是特異性LPA1受體抑製劑。LPA1受體具有介導成纖維細胞聚集、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作用,博來黴素誘導肺纖維化小鼠經LPA1受體基因敲除後,其肺泡上皮細胞凋亡、血管滲漏及成纖維細胞水平降低[27]

一項研究BMS-986020治療IPF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雙盲、多中心、Ⅱ期RCT於2013年開展[28]。143例IPF患者分入高劑量組(48例,BMS-986020,1 200 mg/d)、低劑量組(48例,BMS-986020,600 mg/d)及對照組(47例),持續治療26周。患者年齡介於40~90歲,入選前6年內首次診斷IPF,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FVC占預計值%介於45%~90%,DLCO占預計值%為30%~80%。主要研究終點是26周時FVC變化率,次要研究終點是26周時肺纖維化定量評分(QLF)幾何平均比(GMR)、6 min步行試驗、呼吸急促問卷變化(SOBQ)等。結果顯示26周時低級劑量組、高劑量組及對照組FVC變化為-0.076、-0.05、-0.136 L(後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9),三組QLF GMR變化為1.14、1.09、1.11,6 min步行試驗變化為-14.2、6.1、10.3 m,SOBQ變化分別為3.8、-1.7、3.9,病死率為4.17%、4.17%、2.13%,急性加重發生率為18.75%、33.33%、25.53%。研究表明BMS-986020 600 mg bid顯著地延緩FVC下降速度,但可出現劑量相關性肝酶升高。

5.辛妥珠單抗(GS-6624):

賴氨醯氧化酶樣蛋白2(LOXL2)是催化膠原交聯的酶,在肺纖維化發病中發揮作用[29,30]。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和纖維化組織中LOXL2表達增加[31]。博來黴素誘導小鼠肺纖維化模型中,鼠源性LOXL2單克隆抗體可有效預防和逆轉肺纖維化[29],推測人源性LOXL2單克隆抗體(GS-6624)可能有相似的抗肺纖維化作用。

一項研究GS-6624治療IPF安全性、耐受性、葯代學及藥效學Ⅰ期試驗(AB0024-201)於2010年開展,為期113 d。研究包括A、B兩部分,A部分是劑量序貫遞增、雙盲RCT,入選18例患者,B部分是隨機、雙劑量(GS-6624,125或200 mg,靜脈注射>1 h)開放試驗,入選30例患者。主要研究終點是GS-6624安全性、耐受性及葯代學特徵,次要研究終點是GS-6624抗體形成及對FVC、DLCO、SGRQ的影響,該研究結果未公布。

ATLAS是研究GS-6624治療AB0024-201受試者安全性、耐受性的Ⅱ期試驗。該研究2012年在美國開展,共納入34例患者,依據原始試驗劑量每2周靜脈注射GS-6624 200 g/L或每(7±2)天皮下注射125 g/L,排除合併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懷孕等患者。主要研究終點是末次藥物治療後30 d至165周內急性加重患者比例、治療相關生化及血液學異常,次要研究終點是72周及144周FVC占預計值%、DLCO占預計值%變化等。結果顯示33例患者出現急性加重,其中35.3%為重症,3例患者死亡;72及144周時FVC占預計值%分別下降8.05%及12.04%,DLCO占預計值%分別下降7.41%及22.08%。

RAINIER是研究GS-6624治療IPF有效性和安全性雙盲、多中心Ⅱ期RCT[32]。研究入選544例IPF患者,按1∶1分入治療組(GS-6624,125 mg,皮內注射,1次/周)和對照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50 m,海平面靜息未吸氧時SpO2≥89%,可耐受肺彌散功能檢查。主要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PFS),重要次要終點為全因死亡率、FVC占預計值%,其他次要終點為6 min步行距離和SGRQ。治療時間由臨床事件決定。試驗中發生120次和200次無進展生存事件後進行中期分析,第二次中期分析時,由於達到了預先設定的治療無效標準而終止試驗。結果顯示兩組PFS和FVC占預計值%變化值分別為12.6和15.4個月,-11.7%和-7.1%,無統計學差異,其他次要終點無統計學差異。兩組AE、SAE發生率相似,常見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和IPF加重。RAINIER是陰性結果,GS-6624較安慰劑未顯示出抗纖維化優勢。

6.CC-90001:

二代Jun N末端激酶(JNK)信號通路是TGF-β1下游信號轉導通路,其異常表達能影響TGF-β1活性,改變IPF進程[33]。CC-90001是JNK抑製劑。

一項評估CC-90001治療肺纖維化安全性、耐受性、葯代學及藥效學的開放、多中心、多劑量交錯遞增、Ⅰb期臨床試驗,於2015年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開展。18例PF患者以1∶1分入低劑量組(CC-90001,100 mg/d)和高劑量組(CC-90001,200 mg/d),低劑量組中至少3例患者完成最短2周治療並經評估達劑量遞增標準時,余同組6例入組高劑量組開始治療;3例中1例達劑量遞增停止標準,餘6例中3例開始低劑量治療;餘6例中≥2例達劑量遞增停止標準,高劑量CC-90001治療不再開展,所用患者接受持續12周治療。此外,高劑量組患者達劑量遞增停止標準時入組低劑量組,≥2例出現此情況,重複或停止試驗。入選患者≥18歲,經HRCT評估符合肺纖維化診斷,肝功能正常並簽署知情同意書,在篩選期、治療12周內及隨訪4周時接受評估。主要研究終點是16周時發生急性加重的患者數量、實驗室評估、心電圖等,次要研究終點是16周時CC-90001血漿濃度、葯代學特徵,該研究結果尚未見報道。

一項研究兩種劑量CC-90001治療IPF安全性、藥物動力學特徵、生活質量評估的雙盲、多中心Ⅱ期RCT於2017年開展,共納入135例IPF患者,以1∶1∶1分入低劑量組(200 mg,1次/d,口服)、高劑量組(400 mg,1次/d,口服)和安慰劑組。患者接受24周治療後進入治療延長階段,第24周時安慰劑組患者以1∶1分入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繼續治療80周,共計104周。患者FVC占預計值%為45%~95%,DLCO占預計值%為25%~90%,6 min步行距離≥150 m。主要研究終點是24周時FVC占預計值%變化,次要研究終點是24周時FVC變化、病情進展情況、SGRQ評分,以及104周時6 min步行距離、Borg評分等。研究結果尚未見報道。

7.KD025:

Rho/Rho相關蛋白激酶(ROCK)信號通路可增加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水平,增加肌動-肌球蛋白收縮力促使細胞在ECM中遷移。Rho/ROCK信號還可活化TGF-β1和CTGF,在IPF發病中起作用[34]。KD025是選擇性ROCK2抑製劑。

一項研究KD025治療IPF安全性、耐受性的隨機、多中心、開放標籤Ⅱ期臨床試驗於2016年開展[35]。研究納入76例IPF患者,以2∶1分入治療組(KD025,400 mg,1次/d,口服)和對照組(最佳支持治療,由醫師制定治療方案),持續24周。患者入選前5年內診斷IPF,FVC占預計值%≥50%,DLCO占預計值%≥30%,靜息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 88%。主要研究終點是24周時FVC變化值、發生AE患者數。該研究尚在進行。

三、作用於免疫細胞藥物

1.重組人穿透素2(human pentraxin-2,PRM-151):

PRM-151也稱血清澱粉樣蛋白P,可抑制單核細胞分化為促炎、促纖維化巨噬細胞和纖維細胞,減少促炎細胞因子分泌和白細胞聚集,與凋亡細胞結合加速其清除[36,37]

一項研究PRM-151劑量遞增治療IPF安全性、耐受性、藥物動力學特徵的雙盲、多中心Ⅰb期RCT於2011年開展[37]。研究共納入21例IPF患者,隨機分入3組,藥物劑量分別為1、5、10 mg/kg,每組隨機選擇2例接受安慰劑治療,最終3組分別納入8、7和6例。患者在第1、3、5、8、15天接受PRM-151或安慰劑靜脈注射,觀察至57 d,接受肺功能檢查、6 min步行距離、SGRQ、生物標誌物評估[37]。主要研究終點是藥物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研究終點包括藥物血漿峰濃度、肺功能較基線變化等。患者FVC占預計值% ≥ 45%,DLCO占預計值%為35%~80%,靜息SpO2≥ 88%,試驗前35天內使用環磷醯胺、類固醇、免疫抑製劑或任何試驗藥物排除。結果顯示3組PRM-151血漿峰濃度分別是基線時2、5和8倍,未觀察到輸液反應、劑量限制毒性或SAE,未檢測到PRM-151抗體。靜脈注射PRM-151患者肺功能優於安慰劑組,隨訪第57天,兩組FVC、FVC占預計值%、DLCO占預計值%較基線變化值分別為(0.064±0.142)L和(−0.063±0.116)L,(2.4±4.0)%和(−1.5±3.3)%,(−1.8±4.9)%和(−2.3±2.1)%,均無統計學差異[37]。安慰劑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隨時間升高,PRM-151治療組VEGF水平穩定[37]。研究結果表明,PRM-151治療IPF有良好的耐受性、有效性、藥物動力學特徵,需要開展定量HRCT評估PRM-151治療後患者肺組織結構和肺功能變化的前瞻性RCT。

隨後開展了研究PRM-151治療IPF對FVC占預計值%影響的多中心Ⅱ期RCT[38]。研究共納入117例患者,FVC占預計值%為50%~90%,FEV1/FVC>0.70,DLCO占預計值%為25%~90%,6 min步行距離≥ 150 m,分入試驗組(77例,10 mg/kg,1次/4周)和安慰劑組(39例)。主要終點是28周時FVC占預計值%最小二乘均值變化;次要研究終點是肺容量、定量HRCT評估肺組織結構和6 min步行距離變化。結果顯示試驗組可顯著減緩FVC占預計值%及6 min步行距離下降(-2.5%和-4.8%,P=0.001;-0.5和-31.8 m,P<0.001),其他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8]。最常見不良反應為咳嗽、乏力和鼻咽炎[38]。研究結果表明,PRM-151可顯著減緩IPF患者28周內肺功能下降,需要擴大樣本量繼續開展RCT評估其療效和安全性。

2.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抑製劑:

纖維細胞是循環性骨髓來源的前體細胞,可在肺部分化為肌成纖維細胞,促進肺纖維化,該過程依賴趨化因子CXCL12和纖維細胞表面受體CXCR4結合,CXCL12和CXCR4的表達可被mTOR特異性抑製劑西羅莫司抑制[39]。博來黴素誘導小鼠肺纖維化模型中,西羅莫司使外周血和肺內表達CXCR4的纖維細胞數量減少,肺纖維化程度減輕[40]

GSK2126458是mTOR抑製劑,一項雙盲、劑量遞增Ⅰ期RCT於2013年開展,旨在研究其安全性、可耐受性和藥物動力學特徵[41]。研究共納入17例患者,分為4個隊列,每隊列按3∶1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隊列試驗組分別給予GSK2126458劑量為0.25、1、2、2 mg,2次/d,持續7~10 d。患者明確診斷為IPF,FVC占預計值%>40%,DLCO占預計值%>30%,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倍正常值上限(ULN),鹼性磷酸酶和膽紅素≤1.5倍ULN。主要研究終點是各隊列基線和治療初期、中期及末期的血葯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和藥物動力學特徵,次要研究終點為肺功能評估和藥物安全性及耐受性[41]。該研究採用藥物動力學模型和18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18F-FDG-PET/CT)結果。結果顯示GSK2126458對mTOR有劑量依賴性和暴露依賴性抑制作用,還可降低IPF肺纖維化區域的葡萄糖信號異常[41]。結果支持進一步評估mTOR通路作為IPF新治療的靶點。

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於2015年開展,預計2019年完成。入選患者明確診斷為IPF,隨機分入西羅莫司組和安慰劑組。主要研究終點是22周時外周血中表達CXCR4的纖維細胞濃度和出現AE患者比例。該試驗尚在進行中。

Lebrikizumab是人源性IL-13單克隆抗體。肺泡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和炎症細胞可釋放細胞因子,包括GF、IL、IFN、TNF和趨化因子[42]。IL-13可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和ECM形成,促進TGF-β、PDGF、CTGF釋放,以及膠原蛋白和纖連蛋白合成,在IPF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42,43]

針對Lebrikizumab單葯或聯合吡非尼酮治療IPF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雙盲、多中心、平行設計Ⅱ期RCT,於2013至2017年開展。研究包括A、B隊列,各隊列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A隊列試驗組給予Lebrikizumab(250 mg,皮內注射,1次/4周,持續52周),後在開放標籤期內延長治療52周,共計104周;對照組給予安慰劑52周,後在開放標籤期內給予Lebrikizumab治療52周,共104周。B隊列試驗組給予吡非尼酮聯合Lebrikizumab,共52周,吡非尼酮劑量為2 403 mg/d或口服藥物最大耐受劑量,Lebrikizumab劑量同A隊列;對照組接受吡非尼酮和安慰劑治療,共52周。4組分別納入76、78、177、174例,共505例IPF患者,基線肺功能穩定,FVC占預計值%≥40%,DLCO占預計值%為25%~90%,6 min步行距離≥100 m。A隊列患者分組前4周和安慰劑治療時,未接受IPF治療,B隊列患者吡非尼酮MTD≤2 403 mg/d。主要研究終點是52周時FVC占預計值%下降率,次要研究終點包括52周時6 min步行距離和DLCO年下降率,122周內FVC占預計值%下降≥10%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患者比例等。結果顯示,A隊列兩組間52周時FVC占預計值%下降率(-6.18%和-5.20%,P=0.45),6 min步行距離年下降率(-44.65%和-22.72%,P=0.31),DLCO年下降率(-4.78%和-4.24%,P=0.60),122周內FVC占預計值%下降≥10%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患者比例(34.2%和27.6%,P=0.42)無統計學差異。B隊列兩組間研究結果相似,無統計學差異(-6.04%和-5.54%,P=0.55;-25.56%和-46.98%,P=0.20;-5.75%和-5.57%,P=0.60;30.3%和26.6%,P=0.42)。研究結果表明,Lebrikizumab單葯或聯合吡非尼酮治療不能延緩IPF肺功能進展或降低全因死亡率。

3.利妥昔單抗:

IPF患者血清和肺組織中存在B細胞異常,血漿B細胞刺激因子濃度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且B細胞刺激因子濃度較高的IPF患者1年生存率較低[44],考慮B細胞可能與IPF發病及預後相關。2018年12月開展的針對CD20B細胞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治療IPF有效性的隨機、多中心、平行設計Ⅱ期臨床試驗,納入58例患者,年齡50~85歲,均明確診斷IPF。患者平均分入試驗組(利妥昔單抗,1 mg,靜脈注射2次,注射間隔14 d)和對照組並隨訪9個月。主要研究終點為人表皮樣細胞-2抗體滴度,次要研究終點為抗熱休克蛋白70抗體濃度變化、FVC占預計值%、急性加重發生率等。該研究仍在進行。

四、作用於肺泡上皮細胞藥物

1.人源性整合素αvβ6單克隆抗體[STX-100(BG00011)]:

整合素是α、β亞基非共價配對形成的跨膜受體,在肌成纖維細胞表面表達,參與細胞和ECM間信號通路,控制TGF-β激活和釋放,在IPF發病過程中有重要作用[45]

一項評估BG00011治療IPF安全性和耐受性的雙盲、平行設計Ⅱa期RCT在美國開展。研究納入41例IPF患者,分入試驗組(BG00011,皮內注射,每周1次,連續8周,劑量逐漸增加)和對照組[46]。患者FVC占預計值%≥50%,DLCO占預計值%≥30%、靜息時未吸氧或氧流量≤2 L/min時SpO2>90%、殘氣量(RV)占預計值%≤50%。主要研究終點是16周時出現急性加重的患者比例,次要研究終點是16周時外周血和BALF中生物標誌物變化、BG00011抗體是否產生、藥物血漿峰濃度等。結果顯示試驗組TGF-β傳導通路中pSMAD2水平被抑制70%。BG00011≥0.3 mg/kg時可顯著抑制pSMAD2,1 mg/kg時達最大抑制。試驗組和對照組急性加重發生率分別為87%和70%。

另一項雙盲Ⅱb期RCT在2018年開展。研究預計納入290例IPF患者,分入試驗組(BG00011,皮內注射,56 mg/周,持續52周)和對照組[47]。患者DLCO占預計值%為30%~79%,FVC占預計值%≥50%,服用尼達尼布或吡非尼酮需在分組前8周內劑量恆定。主要研究終點是52周時FVC下降率,次要研究終點是FVC占預計值%下降率,出現疾病進展和首次AE的時間等。該研究尚在進行。

2.Tipelukast(MN-001):

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白三烯(LTs)是肺纖維化的調節因子之一[48]。由IPF患者肺泡上皮細胞產生,患者肺組織中LTB4水平顯著地升高[49],提示其可能為IPF的潛在治療靶點。

一項評估LTB4抑製劑MN-001治療IPF安全性和耐受性的雙盲、平行設計Ⅱ期RCT於2016年開展[50]。研究納入15例IPF患者,以2∶1分入試驗組(MN-001,口服,750 mg,2次/d,持續26周)和對照組,後全部患者進入開放標籤延長期(MN-001,口服,750 mg,2次/d,持續26周)評估藥物有效性。入選IPF患者年齡介於21~80歲,疾病表現中至重度,GAP指數Ⅱ~Ⅲ期,服用尼達尼布者在入組前3個月內藥物劑量穩定。主要研究終點是26周時FVC變化,次要研究終點是第1、3、6個月評估每例患者發生急性加重數,26周時6 min步行距離下降率、呼吸困難評分變化值等。該研究尚在進行。

五、小結

肺纖維化發病機制的研究為以IPF為代表的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促進了新葯的研發[50]。關注疾病進展涉及的多條信號通路間的相互聯繫,採取針對不同部位和不同靶點多種藥物的聯合治療,可能是未來抗肺纖維化治療的方向。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