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2022年9月22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通過社交媒體發文稱,俄政府已經通過相關決議,將對「新加入俄聯邦的領土」,動用包括戰略/戰術核武器等在內的一切裝備進行防禦。該消息發布後,冷戰時揮之不去的核戰陰雲再度籠罩歐洲天空,引發各方高度擔憂。
■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他向外界宣布俄準備動用核武保衛「新領土」。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就屢屢向外界秀出「核肌肉」。早在4月底,俄烏戰事陷入僵持又臨近勝利日之際,西方媒體就紛紛鼓噪稱,俄將使用戰術核武器加速作戰進程。儘管這個可怕的預言並未成真,但隨著入秋後烏軍哈爾科夫反攻得手,俄羅斯處境日趨不利,普京宣布部分動員以及軍工生產轉入戰時狀態,俄烏衝突業已進入新階段,梅德韋傑夫的表態恐怕已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口頭威脅,在俄烏局勢繼續惡化的情況下,俄軍動用核大棒的可能性愈發升高。那麼,俄羅斯的核武庫里還有多少存貨?威力幾何?
撒旦之錘:戰略核武器
核武器按照用途不同可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兩種。戰略核武器主要用於對敵方戰略目標進行打擊,如政治經濟中心(首都)、人口較多的大中型城市、軍事與工業基地、核武器存儲設施和發射陣地及交通樞紐等。戰略核武器通常以遠程彈道導彈的形式存在,其射程在數千至上萬千米不等,爆炸威力在數萬噸至數百萬噸TNT當量之間。具有射程遠、載荷大、威力強、附帶傷害廣泛等顯著特點。一枚攜帶分導式核彈頭的戰略導彈足以毀滅一個小型國家,即便像美國這樣的大國,面對數十枚乃至上百枚核導彈的攻擊也很難倖免。
■存放於露天博物館中的蘇制SS-18「撒旦」洲際彈道導彈。
在冷戰時期,前蘇聯為了對抗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庫,在1988年的巔峰時期擁有核彈頭數量多達45000枚,比位居第二的美國多出13000枚,以確保在全面核戰爭中相互摧毀。冷戰結束後,數以萬計的核彈頭對於俄美雙方的戰略威懾而言都顯得過剩了,開始大量削減銷毀核武器,但直到如今俄羅斯的核武庫規模依然是世界第一。據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網站報道,截至2021年年初,俄羅斯共保有6257枚戰略/戰術核彈頭,其中1600枚戰略核彈頭處於現役部署狀態,另有985枚戰略核彈頭處於封存狀態,還有1760枚退役核彈頭處於待銷毀狀態,但依舊具備作戰能力。
■行進中的「白楊」M型洲際彈道導彈,該彈採用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射程可達11000千米。
鑒於近年來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急劇惡化,地緣戰略環境惡劣,以總統普京、國防部長紹伊古及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為首的俄軍政高層均將核武器視為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即便在軍費拮据的情況下依然優先保證戰略核力量的發展,推動新型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的研發。截至目前,俄戰略核武器主要由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組成。俄戰略火箭軍目前有至少319枚固定式或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在役,主要型號包括「撒旦」「白楊」「亞爾斯」「薩爾馬特」等。俄羅斯海軍目前裝備8艘德爾塔III/IV級核潛艇和5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配備208枚潛射彈道導彈,有RSM-54和RSM-56「布拉瓦」兩種型號。在上述導彈中,「薩爾馬特」被俄軍視為對抗西方的新銳前沿力量。
■俄羅斯海軍最新的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16枚RSM-56「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
「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由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格魯什科動力機器動力製造科學生產聯合體、莫斯科機器製造科學生產聯合體共同研發,彈長35.5米、彈徑3米,採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助推,起飛重量高達208.1噸(液體燃料178噸),有效載荷達10噸,可攜帶10~15枚分導式核彈頭(最大單發當量75萬噸TNT),未來還可配備研發中的「先鋒」高超聲速滑翔式巡航彈頭,最大射程18000千米,圓概率誤差150~200米(外界估計值)。作為取代SS-18系列洲際彈道導彈的後繼型號,「薩爾馬特」為追求遠射程及高毀傷能力,採用高比沖與大推力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俄國防部聲稱,「薩爾馬特」是當今全球威力最強、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俄戰略火箭軍副司令波羅斯昆今年5月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說,「薩爾馬特」將於今年年底進入戰鬥值班狀態。
■2022年4月20日,「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於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州普列謝茨克國家試驗發射場首飛測試取得成功。
熊之利爪:戰術核武器
相對於打擊戰略目標、執行戰略威懾任務的戰略核武器,戰術核武器主要用於戰場作戰,針對敵方軍事目標實施戰術核打擊,也被稱為戰區核武器或非戰略核武器。戰術核武器打擊的目標較為廣泛,如敵方導彈發射陣地、重要指揮機構、水面艦艇集群、軍用機場、部隊集結地等。戰術核武器的射程一般在數十到數百千米之間,為減少對己方部隊的附帶傷害,戰術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在數千噸至數萬噸TNT當量之間,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強等特點,同樣極具威懾力。
■冷戰時期,美軍「原子安妮」核大炮射擊時的留影,這種一種典型的戰術核武器。
前蘇聯將戰術核武器稱之為戰役戰術核武器,並在冷戰後期發展出有限核戰爭理論,在針對西歐的進攻行動中將以戰術核武器的突擊為地面部隊打開通道,基於這一目的,在巔峰時期保有高達16000枚戰術核彈頭。冷戰後,俄羅斯大量削減了戰術核彈頭,根據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網站及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俄軍目前擁有1830~1912枚戰術核彈頭。有資料顯示,俄軍的戰術核彈頭均未實際部署,但可在數小時內從倉庫取出並與武器平台結合,進入戰鬥狀態。俄軍的戰術核彈頭主要由陸海空軍的各類戰術導彈搭載,比如陸軍的「伊斯坎德爾」「圓點」等戰術彈道彈道、空天軍的Kh-55空射巡航導彈等。
■俄羅斯裝備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導彈可配備核彈頭,執行戰術核打擊任務。
近年來,俄羅斯在戰術核武器的發展上放棄追求數量,更加註重質量,力圖以有限的預算支出提升戰術核威懾能力。首先,推動高超聲速化,提升突防與打擊能力,這方面的典型裝備就是在俄烏衝突中已經實戰運用的「匕首」空射高超聲速導彈,其最大飛行速度10馬赫,最大射程2000千米,配合核/常兩用戰鬥部,以及俄軍所宣稱的「可突破現役所有防空反導系統」的能力,成為俄羅斯戰術核武器領域內的一張王牌。
■亮相烏克蘭戰場的「匕首」高超聲速導彈,總體表現符合俄軍預期,可攜帶核彈頭。
其次,加快推進更新迭代和規模擴充,提升機動飽和打擊能力,例如從2017年開始陸續裝備的「伊斯坎德爾」K陸基戰術導彈系統,其最大射程從500千米提升到2500千米,增強了對敵方縱深範圍內目標的打擊範圍。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K陸基巡航導彈,射程可達2500千米。
最後,引入無人作戰系統,提升生存和突防能力。在2022年7月8日,俄北方艦隊接收了1艘改進型奧斯卡級核潛艇,可搭載6枚「波塞冬」核魚雷。這是一種核動力潛航器,由「紅寶石」海洋工程中央設計局與「孔雀石」聖彼得堡海洋機械製造局聯合開發,全長24米,直徑1.6米,水下排水量達40噸,配備有大直徑葉輪、水平及垂直尾舵等組成的噴水推進裝置,動力系統採用體積小、啟動速度快、推重比高的小型核反應堆,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得益於超空泡技術水下最大航速可達100節,可攜帶200萬噸當量的核戰鬥部。上述技術諸元意味著西方現有反潛系統均無法有效反制。「波塞冬」核魚雷除了進行情報偵察、水下科研外,也能執行打擊敵方大中型水面艦艇、海軍基地、重要沿海地區等任務,可對西方海軍和海軍基地造成致命威脅。
■俄羅斯「波塞冬」核魚雷剖視圖,可攜帶2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
毀滅咒語:核作戰理論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不斷修訂其核作戰理論,為國家安全設定了新的核門檻。1993年,俄羅斯聯邦在法律層面首次明確放棄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四年後,俄政府又在新制定的國家安全概念觀中規定,俄聯邦在國家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將率先使用核武器對來犯之敵進行打擊。2000年,在俄政府批准的軍事學說中又將核打擊適用範圍擴展到盟友層面,並指出若敵方使用常規武器對俄聯邦進行大規模入侵時,俄軍可使用核武器發起反擊。
■每年的莫斯科紅場勝利日閱兵都是以洲際彈道導彈為壓軸戲。
2020年6月,在普京總統批准通過的《俄聯邦核遏制基本政策》中,進一步詳細明確了俄軍使用核武器的四種情況:獲知向俄聯邦和(或)盟國發射彈道導彈的可靠信息;敵方向俄聯邦和(或)盟國本土使用核武器或其他種類的大規模毀傷性武器;敵方破壞關乎俄核反擊能力的國家重要設施或者軍事設施;敵方使用常規武器打擊俄羅斯並對國家存亡造成威脅。縱觀冷戰後30年間俄羅斯核戰略/核威懾指導綱要的發展可知,俄羅斯在使用核武器的主動性上愈發增強,即便對手沒有使用核武器,只要莫斯科判定國家安全與生存受到威脅,都有可能以核武器先發制人。
■2020年12月,在戰略核力量演習中俄海軍戰略核潛艇連發4枚「布拉瓦」導彈。
如今正在進行的俄烏衝突已經被外界普遍界定為俄羅斯的「國運之戰」,俄羅斯不能輸,也輸不起,尤其是這場衝突已經演變成為俄羅斯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正面對抗,俄羅斯更是不能輕易妥協,如果局勢發展到對俄羅斯極為惡劣的情況,不排除克里姆林宮裡的核按鈕被按下的可能。
結語
儘管俄羅斯深知核戰爭打不得,且沒有真正贏家這一說,但考慮到糟糕的戰場態勢和愈加不利的國際環境,「特別軍事行動」的未來發展有可能觸發俄羅斯動用核武的底線。雖然最早亮出底牌的玩家往往無法看到最終的勝利,可對於俄羅斯來說,自從蘇聯解體伊始至今,在同西方國家長期的博弈中,自身並未佔得半點便宜。因此在退無可退之際,索性不如放手一搏,或許屆時將會出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面。
■對於普京而言,是否動用核武器已經變成一個非常現實的決策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