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中國威脅?核彈頭數量僅為美俄的7% 美媒:數量少威力大

據《環球時報》6月14日報道,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近日更新了世界各國核武庫的數據,稱世界現存核武器總數有可能結束常年減少的趨勢,在今後的數年時間裡實現首次增長。

據該機構出具的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初,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朝鮮這9個擁核國家,共計擁有核武器12705枚,相比該機構2021年做的統計13080枚,減少了375枚。雖不清楚該機構如何獲得的數據,但看在該機構也算是全球知名的份上,暫且信他一回。

該機構還表示,由於俄烏衝突等原因,國際局勢開始變得複雜動蕩,一些國家在地緣關係上也開始變得緊張,這讓很多國家都開始缺乏安全感。這可能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除上述的9個擁核國家外,一些無核國家會在共享核武、借用大國核保護傘,甚至試圖擁核問題上出現更多變數。

因此該機構預測,今後10年全球核武器總數將轉為正增長,這也使得核武器被使用的風險達到冷戰結束最高的水平。

在1986年美蘇冷戰正酣時,雙方都意識到一味增加核武庫將使自己背上極為沉重的負擔,於是美俄雙方通過談判達成了核裁軍的共識,此後陸續削減了超過7萬顆核武器,致使全球核武總數大幅下滑。

該研究所相關人員表示,雖然美蘇1986年簽訂的削減核武器條約到目前已經基本執行完畢了,且美俄最新裁減核武的條約也延長了五年,未來幾年兩國核武器數量應該不會出現大幅變動。但近年來,為應對國際局勢的惡化,很多擁核國家都開始升級或者增加本國的核武庫。


在2021年初,法國開發第三代核潛艇的計劃被正式公布與實施。同年,英國也改變了持續多年的核裁軍政策,宣布提高本國核武器庫存上限。

巴基斯坦與印度這兩個國家也在擴充著本國的核武庫,並且還在核武的投送方式上,加大研究投入,前些日子印度還成功試射了「烈火4」導彈,該導彈射程達4000公里,能從新德里打到北京。

該機構還預測,朝鮮在掌握了核武技術並成功進行了核試驗後,如今應該已製造出20多枚核武器,並擁有可製造50枚核武器左右的核材料。

至於至今都沒有公開承認擁核的以色列,該機構表示,有消息稱,該國也在對本國核武庫進行升級改造。

另外根據該機構的報表來看,中國目前擁有的核武器數量為350枚,在俄羅斯(5977枚),美國(5428枚)之後,屈居於第三名的位置,總數也僅為前兩名之和的1/15,也就是不到7%。

按理說350枚的數量對於一個國土面積世界排名第三,人口世界排名第一的國家來說已經是最低限度了,總數都這麼少了,更別談人均了。不過如此少的核武也並不能讓歐美感到放心,在提及中國核武器時,西方媒體又換了一副嘴臉,稱數量並不能說明什麼!

在2021年時,《美國防務新聞》就發表了一篇名為《當提及中國的核武器時,數量並不是全部》的文章,該文章稱,不要被中國核武器的數量所迷惑,要關注中國核武器的質量,數量的多少並不能完全體現中國的核打擊能力。好傢夥,話都讓他們說了,為了渲染中國威脅論甚至能顛倒黑白。

在1964年中國成功引爆原子彈後,中國一直奉行的都是不率先使用核武的戰略。所以長期以來我們保有的核武器數量並不多,只夠維持最低的核反擊水平。而且雖然這些年中國陸續發展了東風31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但與美俄的核打擊能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相比於美俄完善的三位一體打擊能力,中國只有能進行公路機動的東風31東風41較為先進。

在空基核打擊方面,我們的轟20仍沒音信,目前的轟6K雖然名為戰略轟炸機,但其實是在蘇聯1950年研製的圖16基礎上升級而來,在航速航程載彈量隱身方面,相比於美俄現役的圖160、圖95、B52、B2等戰略轟戰機仍有許多不足。

路基方面,我們使用發射井發射的導彈還是1980年研製成功的東風5A/B系列導彈,相比美俄最新的洲際導彈,有體型大,載彈量小等缺點。

海基方面,美國擁有近70艘戰略核潛艇,俄羅斯有30多艘,中國只有十多艘。

所以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中國對世界和平絲毫構不成威脅,相反歐美才是。而且我們早就對世界做出過3項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不威脅使用核武。相比歐美屢屢更改的核武使用承諾,中國可謂是立場堅定。

作為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大國,我們深知韜光養晦默默發展才是王道,有時示弱也是聰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