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媒在認真討論:若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和北約會作何反應


俄羅斯已經進行了「部分軍事動員」,目標是徵召30萬有過服役經歷的預備役士兵參戰。根據俄軍方的說法,這30萬預備役部隊將被用於在烏克蘭控制區的守衛任務,從而徹底釋放L/DPR作戰部隊在該任務上浪費的戰鬥力。不過,俄羅斯的「部分軍事動員」的影響必然會體現在美歐和北約集團的政策反應上。分析認為,除了已經確認的對烏克蘭軍事裝備援助案之外,美歐和北約層面的援助力度在俄羅斯實施「部分軍事動員」後將會繼續加碼。

實際上,西方援助的武器裝備,已經給俄羅斯軍隊和L/DPR造成了嚴重威脅和巨大損失。比如,北約提供的米格-29戰鬥機,結合美國提供的AGM-88B反輻射導彈,摧毀了數十部俄羅斯防空雷達,並由此擴大了烏克蘭軍隊TB-2武裝無人機的戰場打擊效果。


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初,俄方率先摧毀了烏克蘭的空軍力量和防空力量,基本上獲得了烏克蘭戰場的制空權。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武器,尤其是電子戰武器和防空裝備的到來,俄空軍戰鬥機的戰場使用也越來越受限制。

比如,最老舊但確實用的蘇25強擊機,為了躲避烏克蘭防空導彈系統的監控和打擊,只能採取超低空飛行模式(這種模式會犧牲機載對地打擊武器的射程),在接近打擊目標時向上拉起機頭仰角發射火箭彈,以增加火箭彈的射程。但俄軍這種超低空飛行戰術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讓戰鬥機陷入烏軍地面部隊的攜帶型防空導彈的威脅中,這是近期俄空軍蘇25戰損率奇高的主要原因。為了彌補蘇25的不足,俄羅斯不惜大量投入蘇34戰鬥轟炸機,也因此拉開了蘇-34悲劇大幕。

(俄羅斯用伊朗製造的巡飛彈無人機摧毀烏克蘭海軍拖船)

9月24日,俄空軍在一天之內就被擊落兩架蘇-34戰鬥轟炸機。有一架蘇-34被打壞右側發動機,另有一架蘇-34低空飛行時被攜帶型防空導彈擊中後迅速墜毀。根據烏克蘭軍方透露的消息,當天還擊落俄羅斯兩架蘇-30SM戰鬥機和一架K-52武裝直升機。北約軍事專家認為,越來越多的現實困難證明,俄羅斯想速戰速決已然不現實,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困難和損失會進一步擴大。如果加上北約集體軍事介入的未知風險影響,俄軍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可能性會很大。

俄方近日再次重申核武器選項後(梅德韋傑夫稱:俄羅斯擁有的不僅包括動員能力,而且包括戰略核武器和基於新原理的武器在內的任何俄羅斯武器都可以用於對所有新加入領土的保護),歐洲媒體連日來都在認真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必要性」;另一個是「若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和北約會作何反應」。

(烏克蘭軍隊在東部的反攻形勢)

關於第一個「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必要性」問題,熱度和支持度最高的媒體人見解是,「莫斯科可以通過在海面上引爆一枚核彈,或在烏克蘭上空引爆一枚核彈,以電磁脈衝來摧毀整個烏克蘭前線的所有電子設備」。還有媒體人說「使用戰術核武器襲擊烏克蘭的軍事基地,或者襲擊像基輔這樣的城市中心,造成大規模傷亡,並可能殺死該國的政治領導人。」關於第二個「若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和北約會作何反應」問題,討論過程和結果都充滿了悲觀情緒。包括美國在歐洲部署核彈頭的數量考量和美國核反擊的必要性,以及北約的整體核反擊和烏克蘭是否受北約核保護的矛盾性爭論。

(俄軍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可以發射戰術核武器)

截止目前,歐洲媒體得出的悲觀結論是:「美國和北約肯定不想在隱含的核威脅面前顯得軟弱,但是,儘管美國在歐洲部署了約100件戰術核武器,西方也希望避免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可能升級為更廣泛、更具破壞性的全球核戰爭的可能性。如果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攻擊的是北約成員國,那麼西方別無選擇,只能做出核報復,而且應該由北約作為一個整體做出核報復,而不是僅由美國做出核報復,但是,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言外之意是,如果俄羅斯真的使用了戰術核武器,烏克蘭也不在北約的核保護傘之內。

實際上,歐洲媒體的這個討論結果與北約的新表態是吻合的,北約高層明確態度「不會直接軍事介入烏克蘭問題」,這正是俄羅斯揮舞「核大棒」後想要看到的「北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