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發展走新路
——瀏陽市鄉村振興見聞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王文隆 王茜
(田超攝)
2022年,長沙支持瀏陽創建美麗宜居村莊240個,數量居長沙市各區縣(市)首位。瀏陽自加壓力,總計鋪排300個美麗宜居村莊,實現31個涉農鄉鎮(街道)全覆蓋。
瀏陽堅持全域推進、重點示範、以點帶面、整體提升,引導錯位發展,讓特色小鎮、美麗村莊星羅棋布,打造美麗宜居村莊 「瀏陽樣板」。
產業興
初夏時節,瀏陽市永安鎮永和村蔬菜大棚里,一株株番茄苗長勢喜人,碩果累累。一周後,這些有機番茄就將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
2020年,永和村通過探索「村集體+合作社+公司+高校」的發展模式,引入資金130萬元,建設了蔬菜農業示範基地。如今,永和村蔬菜種植超過200畝,預計產量超過100萬斤,產值超過 600萬元,年均盈利10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40餘戶,2021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
永安鎮鎮長祝易滔說,「全鎮12個行政村,我們依據各個村的自然稟賦,確定了實現差異化振興的思路。目前已逐漸達到了產業布局清晰、帶動效益明顯、村民參與積極的效果。」
5月27日,雨後初晴,大圍山鎮東門村旺爾松桑葚園,一顆顆寶石般的桑葚垂掛枝頭,讓味蕾蠢蠢欲動。
「採摘價一斤35元,每天銷售額上萬元。」桑葚園負責人鄧芳涌笑著說,「等桑葚採摘結束後,桃子又要熟了!」
大圍山水果遠近聞名。近年來,大圍山圍繞水果產業做文章,引導種植戶更新品種,改進栽培技術。目前,全鎮水果種植面積約2.5萬畝,年產水果400多萬公斤,產值過億元。每年7—8月,大圍山鎮都會舉辦水果文化旅遊節,節會迄今已舉辦11屆,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人氣旺
伴隨著「嘎嗒、嘎嗒」的機杼聲,梭子在老式織布機上穿梭,一根根棉線變成潔白的布匹。之後,將自然之色融進布料,色暈變化如雲靄煙霧,朦朧流動,變化無窮。
「我們村有300多年織染歷史,現有織娘300餘名。」瀏陽市北盛鎮卓然村黨總支書記汪新橋介紹說,去年與長沙「華少年」合作增設了研學體驗課後,每年帶來了近2萬名遊客,直接經濟收入80萬元。
「來旅遊的人多了,經營民宿能收入能月入2萬多元。」68歲的小河鄉田心村村民賴新南,將自家臨街的房屋改造成了民宿和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畫里小河」成了長沙市民短途游最火的目的地之一。2021年,前來觀光體驗的遊客高達30萬人次,帶動餐飲、民宿等產業迅速發展,促進地方增收2000萬元以上。
今年4月,瀏陽市出台《瀏陽市促進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提出瞄準特色產業和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煙花旅遊、研學旅遊等特色文旅,引導錯位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李健攝)
環境美
屋舍儼然,綠樹成蔭;田園阡陌,花開滿徑……棖沖鎮棖沖村老碼頭美麗屋場還原百年渡口,3公里沿河休閑步道、文化廣場和親水平台,村民有了休閑娛樂好去處。
貝志湘住在瀏陽城裡,為了支持家鄉美麗屋場建設,無償提供60餘平的自家後院。和貝志湘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村民們總計捐款20萬元,貢獻勞動力300餘人次。
64歲的村民趙英華,是村裡舞蹈隊的教練。每天,她都帶領隊員在文化廣場上跳舞,「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我們也越跳越開心。」
2015年8月,張坊鎮田溪村村民代表開會決定通過眾籌的方式發展鄉村旅遊。
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村容村貌。全村共投入義務工2000多個,拆除殘餘破屋60餘間,清理河道1.5千米,建設景觀水壩11座,拓寬和白改黑主幹道1.8公里,建起了農家書屋、道德講堂、農耕文化園、垃圾分類分揀中心……
「幾年前,我們還是一個貧困村,如今,很多人都說田溪村就是他們心中美麗鄉村的樣子。」說起田溪村的變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紀煌的話語中帶有幾分驕傲。
在美麗宜居村莊建設過程中,瀏陽市堅持「一鎮一特、一村一景」的思路,充分結合當地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廣泛聽取村民意見,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故事,提煉屋場文化精髓,因村制宜、因地制宜,促進屋場的顏值和內涵雙提升,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精品示範村莊。
[責編:胡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