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台灣電影,拍出了潮汕的味道

潮汕人對台灣電影中強烈的鄉土人文會有許多親切感,這裡面既有兩地語言同屬閩語系的原因,也有鄉土人文相似的原因。

下面這些台灣電影,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看過一些吧。

校園題材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愛情題材的《海角七號》、黑幫題材的《艋舺》、戰爭題材的《賽德克·巴萊》和家庭題題材的《一一》······

而台灣的電影若說有什麼模式的話,也許就是見於細節的真實,帶著非常強烈的現實主義敘事風格。台灣電影在人情和文化中尋到了堅實的立足點。看台灣電影,講歷史的片子很有質感,講現實的片子很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題材有點特別的台灣電影《陣頭》,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拍攝的電影。《陣頭》講述一個年輕人帶領一支民俗團隊從沒落走向成功,它在敘事上的最大成就是:將一個小境界的復仇故事升華為大境界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故事。

藉助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探討一些兩地共存的問題,主要也正是鄉土文化應該如何創新及弘揚的問題。

這部電影是一個「青春勵志+家庭倫理+傳統文化」的三線模式,青春勵志講的是夢想的實現,家庭倫理講的是父子的衝突、傳統文化講的是如何為傳統文化加上適合時代發展的元素。

而所謂的陣頭是台灣地區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說得簡單點,類似我們潮汕的營老爺。

在電影的前20分鐘,交待了故事的整體背景。

主角阿泰的父親阿達是台中九天團的團長,而九天團只能算是一個沒落的陣頭團。阿達的師弟武正和兒子其阿賢則有另外一個團,震天團,是當地最有名的陣頭團。震天團是繼承師門的,九天團是自立門戶的,兩師兄弟一直不和,矛盾諸多。

影片一開始說明了九天團生存的困難,而同震天團多年積累下來的矛盾也是極深了。這是本片的外部矛盾。

而阿泰小時候因為不滿父親的言語,便用墨水把太子爺的臉畫了個大花臉,而這事也算是徹底激怒了父親阿達,他認為這是對神明的褻瀆。

他年少便離家到了台灣學音樂,而從那時他就再也沒叫過他父親一句。父子之間的意見不和也充斥了整部片。

後來阿泰從音樂學院退學回家,準備攢錢去美國,卻在一次偶然中與被師叔和師叔的兒子侮辱,最終進了師叔下的套,九天團和震天團將在六個月後進行比賽,決出勝負。而在片中,阿達和阿泰父子多次受到師叔父子的挑釁和侮辱,這也為全片埋下了劇烈的復仇情緒。

從小就排斥陣頭的阿泰,這時卻主動請求成為九天團的新團長。可是他的訓練方法讓大家一頭霧水,他想把自己音樂上的擅長融入陣頭,把流行音樂融入陣頭鼓點。這時內部矛盾已經逐漸露出水面。

一方面是阿達認為兒子的做法跟傳統的陣頭相差太遠了,把鼓點改得不三不四,根本跳不了陣頭,一切都是那麼格格不入。總之,這個執著,不樂意改變的父親,打從心裡就是看不慣兒子的做法。

而另一方面,團員內部除了患有自閉症的阿梨,其他人都對阿泰的做法表示不解及反對。

首先是一直打鼓,而且打的不是傳統的陣頭鼓,大家不明白這樣打有什麼意思,日以繼夜地練習,最終卻只是傷痕纍纍。

這時候團員鬼犬提出放棄,自己跑到當黑社會老大的哥哥阿鬼那裡去。最後鬼犬被阿鬼重新帶回九天團,希望阿泰重新收留鬼犬。

而接著,他在偶然中看到了一個現代打擊樂隊的排練,其節奏和方式讓他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而一群小朋友的郊遊活動又讓他領悟到,只有走出去才會獲得視野的拓展,於是便帶領藝團背著鼓進行了環島行。說真的,這時的阿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他只是覺得出去走走,總會有一些新的契機。

這樣一來,矛盾又來了。大家都反問阿泰:「你讓我們這樣整天背著鼓跑,還要繞著台灣跑一圈,究竟是幾個意思?」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這次是輪到團員阿信與阿泰爭執起來了,這次阿泰還砸了阿信一頭啤酒瓶,內部矛盾已經激化到了一個近乎無法調解的地步。

而這一切的轉機卻是來自於阿梨的不諳世事,患有自閉症的他在拜廟會的時候打破了既往的順序,率領團員衝到前面,敲響了他們訓練了很久的鼓點,其雄偉的氣勢震撼了眾人。此時,大家終於看到阿泰的訓練是有成果的,承認了他團長的地位。

這是故事第一個轉變的契機,這一次表演獲得的認同和掌聲,是九天團以前從未得到的。

這時,大家第一次真正團結起來,一同朝著一個目標進發。此時,九天團的內部矛盾已經解除。

而大家也開始變得有商有量,一同探討著如何把街舞等各種時尚元素融入傳統的陣頭。

他們穿上了太子爺的服裝,繼續環島行,奔跑在台灣的公路上。而這一行為,也吸引來了電視台的關注。

這是故事發展的第二個契機。電視台的採訪,一下子把九天團的故事推向了全台灣,也讓整個陣頭文化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並被邀請參加台中國際文化祭的開幕表演。

而關於九天與震天的比賽,按照正常勵志片的套路,阿泰將會帶領自己的團隊在比賽中壓倒欺侮自己的師叔的團隊,取得勵志的成功。

可是本片沒有,原先九天團與震天團的復仇比賽便取消了,敵我雙方結成了同盟,用年輕一代的視角對傳統的陣頭文化進行創新。這就是《陣頭》的偉大之處,它適時地對戲劇衝突進行了轉換,將兩個陣頭團隊之間的矛盾變為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矛盾,其主題的升華使一部反映民俗的電影更有深度。

此時,九天團的外部矛盾也已經解除。

而最後一個矛盾卻還一直存在,當阿泰和阿賢聯合在一起的時候,兩個年輕人合力把傳統和創新進行徹底地結合。而阿泰的父親和阿賢的父親也團結起來,企圖抵抗後輩的改革。他們認為把傳統的陣頭改到面目全非,阿達認為這是對神明的褻瀆,武正認為這是不孝。這個矛盾,從淺層來說,是父與子的矛盾,是兩個年輕人對父親權威的反抗;從深層來說,是傳統文化與創造革新的矛盾,是兩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權威的反抗。

新事物面前,舊事物的阻攔總是激烈的。即使兒子們再三邀請,這兩師兄弟都不願意去觀看兒子們的表演。

而在這關鍵的時刻,也就出現了一個關鍵的人物,這個人物便是阿泰的師公,阿達和武正的師父。一個思想開明的白鬍子老頭,大口破罵兩個徒弟的固步自封。而老人家對兩個已是中年的徒弟的追打,將電影的氣氛渲染到極點,也讓衝突以一種喜劇的方式得到解決。

那麼最終阿泰和阿賢以及其他團員,究竟把傳統的陣頭改造成了怎樣的一種表演呢?在這裡就不劇透了,影片給了一個很燃的片段。

導演馮凱也從多角度來思維,讓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街頭藝術文化創立的過程,也反應出現實生活中,親子之間常有的對立關係問題,以及生存環境的爭執鬥爭問題和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摩擦問題等等。

好了,有夢想的人可以看看這部電影,有些時候,堅持只是為了等待一個契機,一個契機來了,就會有另外一個契機。九天團何嘗不是這樣走過來的?

與自己父母有衝突的人,也可以看看這部電影,不想按父母的要求去走人生的路,就得有本事拿出結果擺在檯面。有時候我們要證明的並不是父母的決策是錯的,而是我們擁有一個比父母更好的選擇。電影結尾,阿泰父子的對話是那麼溫馨,二十多年的父子對立也終於在堅持中得到了化解。

而關於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問題,其實也是我們這一代潮汕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一切的潮汕文化表現形式都處於弱化甚至是斷層的階段,台灣人這種革新的精神是否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文化並不是虛無的,回歸到生活中,它是有實際意義的,可以發揮實際價值的。正如本片的原型中,現實的九天成員其實都是一群不受社會待見的問題少年,這一點在片中其實也多少有提到,但他們都在九天團中得到了改變,並且獲得了新生。而這一切,也正是傳統文化在得到新的生命力之後帶來的。

在最後留下一個開放的問題,請大家探討:台灣人通過電影以及音樂的形式把傳統的「陣頭」搬到新世界,那麼潮汕又有那些傳統文化可以加以創新並弘揚呢?你怎麼看?

我希望這部電影給大家一個愉快的周末,也給大家一個有收穫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