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年味中國」系列稿之七:中西方「廟會」有何異同?

(東西問)「年味中國」系列稿之七: 中西方「廟會」有何異同?

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題:中西方「廟會」有何異同?

作者 王肅寧

按照《辭海》解釋,廟會也稱「廟市」,是中國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存在。因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故稱「廟會」。從嚴肅的宗廟祭祀、社祭及民間信仰中孕育演化的廟會活動,因商貿、愉悅等功能的融入,展現出一幅五彩斑斕的生活畫卷,成了百姓娛樂、購貨和遊戲的場所。過年逛廟會,成了中國人不可或缺的風俗習慣。

2020年1月,北京司馬台長城腳下的古北水鎮景區舉行「長城廟會過大年」活動,遊客可體驗廟會市集、民間花會、廟會小吃、街頭民藝、冰上運動、露天溫泉、夜賞花燈等活動。圖為遊客體驗壓制餄餎面。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雖然中西節日傳統不同,但通過節日尋找愉悅與幸福的路徑一致。同樣發源於民間文化的西方狂歡節、萬聖節等,與中國春節廟會異曲同工,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都是勞動者自己的節日,這些共通性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2019年10月,萬聖節服飾遊行在美國舊金山舉辦,人們穿上風格各異的服裝,迎接萬聖節的到來。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據專家考證,現代意義上的廟會起源於隋唐時期的宗教活動,在明清時期得到完善發展。廟會在20世紀50年代曾一度消失,而1985年舉辦的地壇春節廟會,因其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創了新中國大規模舉辦春節廟會的先河。

與春節廟會相同,西方狂歡節、萬聖節等西方「廟會」,源自宗教且在歷史發展中擴展了其原本內涵,加入了本地文化特點,內容豐富多元。無論是化裝舞會、彩車遊行,還是假面具和「鬼敲門」等,都由其傳統文化延展而來,是其民俗文化的縮影與延伸。

而中國廟會隨時代變遷,也不斷融入新內容、新形態,但展示民俗始終是廟會活動最基本的底色,無論是舞獅、秧歌、武術和雜技,還是地方劇、手工藝展示等,都充溢著自由感、宣洩感的生命體驗和感官享受,都是在「想像力和知性自由活動」中獲得快樂,即審美愉悅的。因而,中西方「廟會」儘管表現方式大相徑庭,但其形式之美,及其個體冀望都是相同相通的。

每個民族都有隻屬於本民族的自然環境、經濟政治背景、歷史文化傳統、民俗習慣、行為方式、審美趣味等。這一切因素所構成的民族特色反映到廟會活動中,對廟會形態有無法抗拒的滲透力,使其具有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格之美。

近些年,不少中國地方春節廟會把中華文化及其風土人情推介到海外,備受歡迎。不少華人社區、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在春節期間均有大型活動,以舞龍舞獅、古裝遊行等表演為主,集市為輔。廟會作為中華民族一種重要的民俗文化現象,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逐步被納入更強大和更具理性化的文化系統中,在文化影響方面有巨大的潛力。

2019年2月,紐約曼哈頓唐人街舉行第20屆紐約新春愛心花車大遊行慶祝中國春節,吸引各族裔民眾夾道觀賞。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西方「廟會」都是從民俗歷史文化中吸取養分,當然都有歷史的意蘊和民族的特性。廟會活動反映出民風民俗和普遍人性的民族化,是創造才能和精神生活的結晶。

民俗文化的傳承性、穩定性和滲透性,決定了廟會文化的穩定性、程式化和趨同化,這也使得二者在豐富性與多樣性、知識性與趣味性、民族性與世界性、先進性與新穎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方面各有側重的同時,都反映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嚮往和追求。(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