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射洪成為一座「三線」工業城市,見證歷史洪流。
射洪山區中曾建設過多座軍工廠
1960年代中期,一些重點建設單位先後在射洪選定項目,這些項目大部分在1966 年相繼開工建設。
總後勤部和成都軍區後勤部在縣內籌建軍工企業,前後分別建立了染造廠(3533),汽車大修廠(7449),被服廠(3536)和橡膠廠(3537)。
射洪四川射洪縣碧庄鄉山溝中,3536廠職工工作場景
從3533廠到7449廠
1965年,三線建設拉開了序幕,由南京3503廠負責包建3533廠(染造廠),廠址選在當時射洪縣柳樹區的瞿河鄉,他們帶領民工修路、建房,一座現代化的工廠迅速建成 。
當時,為了保證工廠生產用水,還修建了涪江的引水涵洞,但由於涪江水量不足、交通不便,3533廠改遷江津。原廠址改建為汽車大修廠,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7449廠。
高峰時期,四九廠職工700人左右,電影院、消防站、公安、車站、食堂、醫院以及幼兒園、小學、初中等學校一應俱全,據說後期籌辦過高中。加上家屬和周邊的老百姓,常住人口超過2000人,比當時很多鄉鎮都要熱鬧。
今天的四九廠已經告別了當年的喧囂,重新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但遺落的山溝里的大量建築,還是很容易勾起半個世紀前的回憶。
3537廠,從射洪到貴州
這是位於武安鎮蔡家溝的原3537廠舊址,現在的廠房已經非常破敗,鮮有外人知曉。
3537廠在射洪的時間很短,但仍然留下了當年的建設痕迹。
從射洪出發,沿著武安方向的公路西行3公里,右轉進入蔡家溝,遠遠地就能看到幾棟紅磚的房子,旁邊的路突然變得寬敞起來,3537廠到了。
選擇一個山溝,幾乎是所有軍工廠選址的標配,群山環繞的37廠也不例外。幾年前,我在潮水般的文字中看到了對於3537廠的零星介紹。
3437廠建立初期的規劃主要是生產橡膠、軍用鞋。後來因為成都至南充的鐵路規劃生變,3537廠於1968年搬離射洪,去往它的新家——貴州龍里縣;後來它發展成為了全軍四大膠鞋定點生產廠。
3536廠,從射洪到綿陽
1966年三線建設時期,解放軍3536工廠建於射洪,生產軍需被服。90年代初3536廠遷往綿陽,一代人在此留下青春......
1980年起,3536廠由全生產軍用服裝,改為生產軍、民服 部分原料和產品自產自銷。加工各類款式的純毛料,中、高檔軍民服裝,對外加工純毛料民用西裝,自產自銷的馬褲呢軍大衣、滌卡棉大衣,被用戶譽為佳品。
改革開放後,全國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3536生產的軍裝和民品用仍然需要運到140公里以外的綿陽火車站運出,每年運輸費就達40餘萬元。
此時,經濟社會發展逐顯變革,城市化浪潮初露端倪,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這裡的工人還在為進城和子女上學的事情發愁,建設「分廠」,成為了時代的選擇。
在3536生活的孩子們
彼時,3536廠的搬遷得到了綿陽的支持,一期工程於1990年開工,1992年就建設完成,3536逐步開啟了外遷之路,並最終結束了她的「射洪時代」。
在3536生活的孩子們
射洪,一座「三線」城市
直到2010年,我回射洪參加工作,還能不斷地接觸到當年這些軍工廠出來的老工人,他們在工廠,在學校,繼續從事著與當年工種相關的工作。
三線建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射洪的工業經濟發展,在那個農業化為主的時代,說從建廠的那一刻開始,工業的血脈就在射洪流淌開來。
這些工廠雖然大都地處偏僻,但因為有國家戰略背景,物資保障得力,福利待遇優越,很多大學生畢業後不到其他單位,而是爭先進入軍工廠。
90年代之前,絕大多數軍工企業都呈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與現代化的生活場景,曾經為很多人描繪過美好生活的模板與願景。
90年代後,7449廠改製為四川環聯汽車部件公司,射洪的「三線」時代徹底終結。
規模宏大的三線建設涉及龐大的人力、物力,最終大都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歸於平靜,要麼消失,要麼搬離山溝擁抱城市。
而對於射洪來說,50年前正是這些由國家主導的工業建設項目,為射洪帶來了現代化的先聲,他們劈山開路、築起廠房、架起橋樑,引入了當時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迅速填補了工業門類,在那個貧瘠的年代為射洪刻上了工業的烙印。
(圖文來自方輿射洪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