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可能已經聽說過一種叫做「ECG」的功能,其又可以稱為「EKG」,這種功能近年來已逐漸應用於可穿戴設備。諸如三星Galaxy Watch 3、Apple Watch Series 6、OPPO Watch等都配備了心電圖感測器,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呢?
ECG是Electrocardiogram的縮寫,是測量心臟電活動的設備。心臟的每次跳動都會產生電波,這使它收縮並將血液輸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心電圖就是測量該電波,以知曉測量者心臟的健康狀況。它通過測量心臟中點活動量和兩次心跳之間的時間來做到這一點,這樣可以確定心臟的活動是否正常、緩慢、快速或不規則。
過去,這項技術主要用於專業醫生來對患者進行評估,醫生會將是個粘性電極貼片粘到患者的胸部、手臂和腿部。這些貼片與一台專門的機器相連,該機器可以顯示心臟的電活動狀況。而且整個過程非常簡單,完全沒有痛苦,只需大約十分鐘就能完成。
那麼,既然進行心電測量的過程如此簡單,為何還要將這一功能集成在智能穿戴設備中呢?其原因大概有這些:首先,智能穿戴設備在大家心中健康監測屬性佔比較多,之前就能夠實現運動監測,再是心率監測,而現在擁有心電監測無疑讓產品更有噱頭;其次對於患有心臟疾病的人來說,經常要監測其心臟健康,這時擁有一塊配備心電感測器的智能手錶就可以減少去醫院測量的次數。當然,基於手腕的心電圖絕不能替代專業的醫學心電圖測試,它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會有所幫助,但如果出現心臟健康問題,還是要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配備ECG的智能穿戴設備。消費級可穿戴設備中的ECG無疑是個利基功能,如果沒有心臟疾病,那就也沒有使用配有ECG穿戴設備的必要。而製造商顯然知道這點,因此並非所有的智能穿戴設備都有這一功能,有些是直接在系列中獨立出一個ECG版本。此外,為了銷售帶有ECG的可穿戴設備,感測器還需要獲得醫療許可,然後才能投放市場,而有些穿戴設備可能並未獲得相關許可,只為了噱頭就增加了這個功能。
而話說回來,具備ECG功能的可穿戴設備適用於那些出於各種原因需要定期評估自己心律的人。他們可能需要監測心律不齊或房顫等癥狀,並希望可穿戴設備可以提供一個預防的作用。所以,是否需要配備ECG的智能穿戴設備主要還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