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篇文章在網上非常火,就叫《北電之死》,其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電投入賭注的WiMax技術最後失敗了,所以北電就死了!那麼這個WiMAX到底是什麼鬼呢,威力如此之大?
今天就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吧。WiMAX,全稱就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聯接入。名字有點長,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簡單多了,就5個數字——802.16。從802.16這個名字就能看出它和802.11(無線區域網,也就是Wi-Fi)之間的關係。是的,WiMAX和Wi-Fi都是IEEE(電氣與電子工業協會)所定義的通信技術協議標準。
Wi-Fi之前我層重點介紹過,是無線區域網技術,而WiMAX是城域網技術。其實,簡單來說可以理解成WiMAX就是加強版的Wi-Fi。加強到什麼程度呢?Wi-Fi最多無障礙傳輸幾百米,WiMAX呢,理論上可以傳輸50公里。除此之外,它還有傳輸速率高、業務豐富多樣等特點。
WiMax 的帶頭大哥是IT巨頭,核心是英特爾,也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種演進路線。基於無線WiFi網路基礎上,實際上已經把很多局部地區覆蓋了,怎麼才能實現更大範圍的無線覆蓋呢?城域級的無線就必須要進軍電信業,那就要在原來的802.11基礎上推出新的技術版本,也就是是802.16 !
2005年,Intel和諾基亞、摩托羅拉共同宣布發展802.16標準,進行移動終端設備、網路設備的互通性測試。
WiMAX確實很猛。它採用了許多新的技術,如OFDM正交頻分多址和MIMO多天線等。
在技術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闊的情況下,WiMAX迅速成為通信圈的新寵,極大地動搖了3GPP和3GPP2的地位,對傳統三大3G標準構成了實質威脅。為了不落人後,在2005年WiMax進軍移動通信業時,高通耗費了六億美元,戰略性收購了專門研發OFDM技術的Flarion公司。並在2007年提出了UMB(Ultra-Mobile Broadband) 計劃,把CDMA和OFDM、MIMO都整入UMB標準中,想繼續維持CDMA的優勢。
既然WiMax是由WiFi演進過來的技術,那麼WiMax到底是IT網路還是電信網路?WiMax論壇 (WiMax Forum) 的組成份子複雜,各懷鬼胎,在毫無共識的情況下產業發展整個亂了套。除此之外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電信設備的兼容性。如同高通敗在W-CDMA基站的廣覆蓋上,LTE可兼容WCDMA,且利用現有基站配套設備,而WiMax基站卻要從頭建起。更何況LTE從頭到尾就是電信業主導的通信標準,輪不到讓Intel這種IT巨頭分這塊餅。
正如前面所說,WiMAX簡單理解就是Wi-Fi的加強版,所以,它實際上並不算是移動通信技術,而是基於IP網路之上,是IT技術往電信領域的「入侵」。WiMAX技術主導者是英特爾、IBM、摩托羅拉、北電,以及北美一些運營商。英特爾與摩托羅拉向WiMAX項目注資9億美元,算是開了張。緊接著,美國運營商再注資30億美元,一下子就把火燒旺起來了。
這下子,整個行業更加沸騰了。大量的WiMAX相關研究論文被發表,很多企業都紛紛投入到這項所謂「3.5G」技術的懷抱。眼看形勢一片大好,北電當然亢奮啦,搞不好WiMAX能徹底逆襲傳統通信呢!這就是為什麼北電全力下注的歷史背景了!亞洲除中國大陸之外,幾乎都成了WiMAX的試驗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都部署了WiMAX。台灣也全力押寶WiMAX,並發了多張WiMAX牌照。台灣的全球一動、威邁思電信、遠傳電信、大眾電信、大同電信、威達超舜電訊等六家運營商,都搶到了WiMAX牌照,準備大幹一場。
不過高通和WiMAX聯盟的談判最終失敗告終,最後高通所有的晶元都不支持WiMAX,而英特爾當時也沒有預見到智能手機的崛起,所以根本沒有重點發展手機晶元。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英特爾,加上麾下一群醬油黨,結果可想而知了。所以說,這場戰役其實已經分出了輸贏。
不出所料,在缺乏產業鏈支持的情況下,WiMAX的形勢急轉直下。因為網路設施跟不上,晶元供應跟不上,產業鏈發展嚴重不足,WiMAX的使用體驗非常差,WiMAX陣營開始瓦解。到了2010年,WiMAX標準的最大支柱英特爾先撐不住了,宣布解散WiMAX部門。帶頭大哥都跑了,還怎麼玩?再然後,當初孤注一擲轉向WiMAX的加拿大北電,破產了。
損失慘重的不僅僅只是北電!2012年投入了500多億美元的台灣運營商一盤賬,發現六家運營商的WiMAX用戶加起來還沒有15萬!總而言之,WiMAX陣營徹底輸掉了這場戰爭,WiMAX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未來將是物聯世界,讓我們相約2019年11月19-21日,相約2019(第三屆)全球物聯網大會—尋找思考者!
聲明:本文系《洞悉——物聯網發展1000問》系列文章第七十六篇,旨在希望通過系統性與行業專業視角就物聯網產業當前發展現狀與經濟潛力予以分析和分享。IOT物聯網,萬物互聯,互聯萬物。
作者:王正偉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 全球物聯網大會主席 頭條號-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 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