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漲82倍——科技創新空調+巨無霸傳奇

貴州茅台作為高端白酒快消品的龍頭,國酒品牌文化悠遠流長,護城河是天然形成的。格力電器屬於耐用消費品製造,面臨惡劣的市場競爭環境,但其股東回報比躺著賺錢的茅台和壟斷型的銀行還高,可以說是中國家電行業的傳奇。

2003年,格力電器最低價7.60元,總股本5.37億股,市值為40.80億元。2018年,格力最高價55.48元,總股本60.2億股,市值3340億元。15年的時間,格力市值累計增加了82倍。

格力的成長之路考驗價值投資者的耐心。1996年11月18日,格力電器在深交所上市,發行價2.5元,發行2100萬股,總股本7500萬股。上市之際正值1996-1997年大牛市,開盤價17.5元,當時暴漲到78元,隨後震蕩回落至50元。由於股價爆炒透支了格力的業績,隨後出現了長達7年時間的橫盤以消化高估值,直到2003年止跌企穩迎來黃金時期。2003年的7月28日,格力7.60元的股價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屬於估值最底部。

格力的市值膨脹是凈利潤快速增長的結果。從利潤與市值來看, 2003年到2017年的15年間,公司收入由100億元增長到1400多億元,上漲14倍,凈利潤由3.37億元增長到210億元,上漲62倍。2003年,格力股價最低是7.60元,凈資產4元,每股收益0.63元,總市值40.8億元,對應的PB為1.9倍,PE是12倍,2017年PE為16倍,上漲1.33倍。按照「市值=凈利潤X市盈率」計算,62X1.33=82.6倍,正好和當前的市值膨脹速度相吻合。

專註家電空調大市場,科技創新引領形成壟斷。格力電器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空調企業,但早期從事空調的貼牌生產商,後來堅持打造自主品牌和科技研發,逐步完成了從上游零部件生產到下游廢棄產品回收的全產業鏈條布局。在確立空調行業的霸主之後,格力調整戰略轉入家電多元化經營,力爭再造一個格力,進軍中央空調、冰箱、小家電、手機等領域,旗下新增晶弘冰箱、大松生活電器、格力洗衣機、空氣能熱水器格力手機和智能家居。

從年K線圖上看,格力電器是一條「平穩-上翹-加速上翹」的回報率曲線。1996-2017年間,在成長與價值高估的時期,格力電器均出現了下跌走勢。1998、1999年、2001年和2002年的持續低迷是對次新股高估值的修復,跌幅分別是-4.65%、-9.11%、-0.72%和-17.90%;2010年和2011年也是調整年,跌幅為-4.28%和-2.91%,源於2009年股價又一次高估,PE突破20倍。跌幅較大的年份2002年和2008年下跌40.63%(2007年PE高達40倍),這兩年的下跌,正是價值投資者逢低估買票上車的最好的機會。

格力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耐用消費品高端製造業的市場很大,但競爭非常激烈,需要領先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最終構築不可取代的品牌護城河。即便是好公司,估值過高也不是最好的買入時機,7年的橫盤消化的是高估值,但荒廢的是青春。不僅要發現金子,還要有等待金子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