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泰國原預計對台灣遊客加收觀光簽證費、作業費的消息,讓島內民眾炸了鍋。原來泰國方面規劃自10月1日起,在台北及高雄各設立一處簽證中心,申請團體簽證將加收470元新台幣手續費;個人簽證費用不調漲,但每日限額100人。
消息一出,立刻引來島內媒體一片撻伐之聲,雖然最後泰國方面在壓力之下,決定暫緩實行,不過還是讓島內氣憤不已。
原來台灣方面早已對泰國開放「免簽」, 且今年八月才延長泰國「免簽」優惠,但泰國簽證卻要從十月一日起漲價,不但沒有免簽,反而成為東南亞簽證最貴的國家,根本就是打臉「新南向」政策。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台當局對這件事沒有半點聲音, 甚至還有「政務委員」張景森立即跳出來表示:
泰國調漲簽證費用是對泰國觀光不利,反觀泰國來台的觀光客會增加,對台灣是有利的,甚至於讓台灣觀光收入凈增百億新台幣。
張景森
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也強調:
自從泰國免簽實施之後,去年從東南亞到台灣的觀光客成長30%,泰國來台灣觀光客更增加接近50%。
吳釗燮
兩人一唱一和,一副急著為泰國辯白的姿態,讓人實在無語。
有台灣媒體看不下去,直言「這就是熱臉貼著冷屁股」、「唾面自乾」。
其實,為了降低兩岸貿易依存度,蔡當局以「洪荒之力」推進「新南向」。近日她還沾沾自喜表示:
2016與2017年間,台灣與「新南向」國家間的貿易總額已增長約16%,從960億美元增加至1,110億美元。
不過在這些看似漂亮的成績背後,其實另隱藏著台當局不想說出的一面。
今年上半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與港澳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41%,是近八年新高。亦即,蔡英文不斷對大陸市場潑冷水,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不減反增。相對的,台當局寄以厚望的東盟市場出口佔比,卻從2016年的18.5%,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17.7%。兩年多的投入,等於做白工。
蔡英文自詡台灣目前經濟是處在「二十年來最好狀態」。這個「最好狀態」,有半數要靠出口成長貢獻。今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與港澳的出口金額創歷史新高。
同一時間,台灣對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均低於平均值,對泰國與新加坡的出口更呈現衰退。蔡英文所謂經濟的「最好狀態」,靠的還是大陸,而非新南向國家。
「新南向」的成績只能靠尬吹,而島內經濟最近也有崩盤危險。南投溪頭觀光業崩盤,飯店民宿都玩不下去,有的會館甚至直接結業;而以文創產品著稱的鹿港妖怪村銷售額也下降兩成;台南安平古堡知名小吃營業額平均減了3至4成,觀光業蕭條比以往更甚。
為什麼會如此慘淡?原來是島內觀光市場的主力——退休團體「銀髮族」不玩了。為什麼他們不旅遊了?原來是年金改革大砍退休金,最高打了有六折,錢少了,自然就得勒緊褲腰帶,「不聚餐、不送禮、不購屋、不坐遠程計程車、不旅遊、不唱卡拉OK……因為一切都變得不OK了」。
台媒統計,目前島內退休軍公教約51萬人,加計在職近64萬人,合計約115萬人。這群超過百萬的軍公教大軍,一直被譽為「社會的穩定力量」,工作、退休有保障,也是主要的消費來源。
但自從兩年前年改議題開始發燒後,這一社會階層的穩定消費力開始鈍化。雖然根據官方報告,年改後當局每年可省284.86億新台幣,但有專家表示,副作用要比省下的錢多得多——當退休軍公教原本該消費的285億瞬間不見時,長期滾動的實際影響可能是855億。同時,年改影響甚至延伸至下一代,社會福利捐款也有所縮水。
觀光旅遊業更是遭遇重創。軍公教是旅遊主力群體,但在7月年改上路以後,出島旅遊意願低落。據台灣觀光管理機構統計,6月份台灣60歲以上出島旅遊人次約為24萬,然而到7月只剩18萬人次,整整少了6萬人次。
島內5家上市櫃旅行社,在7月暑假旅遊旺季出現營收全面衰退的罕見現象。各家龍頭旅行社各有4%到35%不等的跌幅。旅遊業者坦言,這種情況一般是遇到金融海嘯、恐襲或疫情才會出現,沒想到這次衰退的主因竟是島內「年改」政策。
《中國時報》指出,台當局大砍退休金預算,好像是賺到了,但一旦「年改」引發「消費大斷崖」骨牌效應,將台灣置於經濟倒退的風險中。整體來看有賺嗎?
可笑的是,繼補助新南向國家民眾到台灣旅遊,台灣外事部門亞太司司長葛葆萱近日表示:
為了鼓勵台灣民眾到帛琉、或其他「友邦」旅遊,近期內將組成旅遊業者踩線團,目前相關作業正在規劃中。
島內觀光已然大跳水,固然還要照顧「友邦」,台當局「一心為人」的品格真是讓人嘆服。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直航》欄目
✑撰稿:方一帆
✎編輯:陳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