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支邊青年:當年從下了車抱頭痛哭 如今安享晚年

每一張獎狀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映象網快訊(記者 巫曉 文/圖)60年前,18歲的河南汝南縣人李朝卿下了顛簸一周的汽車後,看到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心情就像旁邊抱頭痛哭的女娃娃一樣,有些絕望。

60年後,他和無數的軍墾人員一起,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在新疆建起了一個個兵團,如今,他生活得很安逸,享受著辛勤的勞動果實。

「剛下車,女娃娃抱頭痛哭」

至今,李朝卿仍然忘不了當時剛到127團時的那個場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剛下車,三五個女娃娃抱頭痛哭。」

1956年6月的一天,初中未畢業的李朝卿響應國家的號召,支援邊疆建設,「當時家裡人不讓我來,我偷偷報了名,後來,我們在汝南縣城集合,在一中門口吃了一頓飯,當時下暴雨,我從汝南步行走到了駐馬店,還在駐馬店住了一個晚上,看了一場戲。」

提起剛來時的場景,今年78歲的李朝卿依然記憶猶新。

第二天,李朝卿坐上了開往西北的火車,火車到達甘肅張掖後,他們又坐了一周的汽車才到達烏魯木齊,隨後又輾轉到達127團。

「當時烏魯木齊都沒有樓房,我們到達127團後,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三五個女娃娃看到後抱頭痛哭。」

「冬天沒有水吃,用鍋將雪化成水」

當時,艱苦的環境遠不止李朝卿眼前看到的這些戈壁灘。

「來到的第一個晚上,我們住在土窩子里,第二天就得趕緊幹活。」李朝卿回憶,當時剛來的主要工作就是開荒,將滿地的梭梭柳(一種植被)砍掉後造田。「當時的土地分塊,一塊有500畝土地」。

砍掉的梭梭柳要從土地里扛出來,「當時我只有1米4,比較弱小,我撿小的扛,肩膀上都磨出血泡。」

開荒初期,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建設,冬天吃水成了問題。李朝卿說,「當時我們將冰塊打下來,和雪一起放在鍋里化成水,然後將水中的泥土過濾掉,最後將乾淨的水存儲起來」。

由於當時居住的地方十分簡陋,是用土坯建設的房子,保暖效果很差,到了冬天,零下幾十度的低溫,「每天早上起床,頭髮上、眉毛上都能結一層霜」。

不過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朝卿滿懷希望,像無數的支邊青年一樣,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開墾著這片土地。

家人全部接到新疆 如今老年生活幸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邊疆的生活逐漸變好,1958年和1959年,李朝卿的直系親屬全部來到了新疆。

由於李朝卿在當時屬於有文化的人,後來去幹了文化教導員的工作,後來當過統計員、司務長、農機公司會計、副科長等職務,直到1998年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大多數年輕人,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李朝卿如今的愛人是其父親在1958年從老家帶過來的,再次之前他們沒有見過一次面,1960年結婚到現在,他們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如今李朝卿的三個孩子也已經事業有成,他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也沒有後悔當初從河南來到新疆。他回想過去的60年,也會懷念曾經吃過的苦。

據他介紹,當年從駐馬店汝南縣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700多人,如今在127團的還有20多人。今年是他們支邊60周年,在6月份,他帶著身體還比較健康的20多個當年支邊的河南籍老人一起去了位於石河子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去參觀,不少老人看到當年的老照片後淚流滿面。

60年前,127團只有幾間簡陋的房子和一望無際的蘆葦湖。如今,它已是一座新型城鎮。如果說這是一個神話,這也是一個由人創造的神話,由眾多軍墾人創造的神話,由眾多河南支邊青年創造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