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作者:高善文
作為市場參與者,我想談一談金融危機的預警、傳導和政策干預問題:
基於有效市場假說的分析思路,金融危機是不可預警的。與其預警金融危機,不如讓做空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讓市場可以實現更有效的價格發現和價格修正功能。
金融危機的擴散和加劇主要在債務市場沿著三個鏈條展開,即流動性危機、清償力危機以及實體經濟失速,相關的政策干預也應沿著上述三個鏈條進行。
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應對潛在金融風險最好的政策干預就是選擇不干預。讓子彈再飛一會,不需要急於去救助,過度防範會導致很多風險定價工具和市場自律機制無法正常發育。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
防範金融危機的三個重要問題——預警可行性、傳導機制與政策干預
文 高善文
防範系統性金融危機,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政策意義。學界的許多研究通過大量的理論推導、實證分析和數值模擬,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啟發性的觀點,落腳在中國的政策建議也值得深思。作為市場參與者,我想談一談危機防範和干預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01
金融危機是否可以提前預警
第一個問題涉及金融危機的預警。眾所周知,金融市場理論中有一個特別有影響力的假說,叫做有效市場假說。基於有效市場假說的分析思路,會發現預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金融危機可以預警,那麼通過基於預警指標體系的交易,本身就可以獲取巨額的利潤。這就使得,所有基於公開信息和理論模型能夠反覆地、成功地做到的預警,最終是不可能發生的。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大家對經濟學理論的批評很多。人們紛紛質疑,為什麼這麼多的經濟學家、著名學者,都沒有預料到這麼巨大的危機。一些有效市場假說、理性預期理論的捍衛者提出非常重要的反駁就是,如果危機是可以預期的,市場早就把它預期到了,並可以基於這種預期獲利,但這反過頭來又會使得危機預警失效。
回顧20世紀以來的金融危機歷史,每一次危機過後,都會有很多人說要對危機進行預警。但在100多年的歷史中,並沒有看到哪些人能夠持續地預警金融危機。
20世紀30年代,華爾街股票大幅下跌,有人站出來說早就預料到股市會崩盤。後來,好事者認真地查看了他的預測記錄,發現他在前十幾年的時間裡,每一年都在「預測」明年股市要崩盤,最後終於蒙對了。然而這種預測,無論在操作上還是政策干預上都是毫無意義的。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又有很多人提出要預警危機。但即便是擁有著強大經濟研究能力、政策執行經驗豐富的美聯儲,依然沒有預測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還沒等歐美學者弄明白2008年的教訓,2012年的歐債危機又爆發了,也沒有任何人預警出來。
我認為,預警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從根本上來說金融危機就是不可預警的。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預警金融危機」都是在白費工夫。
從政策角度來講,一個更有價值的問題是——為什麼市場自身事前對危機沒有警覺。如果市場能對危機有一些警覺,它自己就會採取很多修正措施,反過來使得危機不會發生,或者明顯降低其破壞力。如上面所說,事前的危機預警具有商業上的獲利空間,可以通過做空賺錢,這一激勵本身就有很強的力量防止市場走向危機。
為何市場沒有充分發揮出這種防範的力量,部分地跟現實中存在的諸多摩擦關係較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實中的很多市場是沒法做空的,例如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