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所愛》:唱出「世界這麼大」歌曲版

從2012年到2015年,《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已經經過了市場的洗禮,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的同時,也推送出為數不少的民族音樂。2015年再次起航,已經有了蛻變,它不再是單一的融合經典民歌的演繹,也不再是單純的民歌精選,而是一種歌曲與人文的結合,它在傳遞民族音樂的同時,也將廣西人民的人文氣質傳遞而出。當然,觀眾可以從《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感受到「世界這麼大」的「愛」與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畢竟在廣西這片甲天下的山水之地,民歌的內涵本身就存在。

由廣西衛視與世熙傳媒聯合出品的原創音樂公益節目,2015年《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共12集,採用「9集常態節目+3集主題歌會」的方式編排,以每期音樂使者尋找發現四位民間音樂愛好者參與的方式,完成「一次頂級音樂人助力民間音樂愛好者的音樂蛻變之旅。」該節目由李泉、袁惟仁兩位固定的金牌製作人坐鎮的同時,還以每期變動的兩位明星嘉賓加盟為流動,同時選手經由他們一周的培訓後,從原生態的個體變成表演者,成功從山野草根走到聚光燈下,與龐大的交響樂團和電聲樂隊配合,以驚艷的音樂表演設計、極致的舞美音響配置,完成一場華麗的音樂冒險。

《一聲所愛·大地飛歌》作為一檔具有娛樂性質的民歌表演節目,它能通過各個民族的音樂傳達出那份屬於民族本身的天籟之聲,讓觀眾驚嘆聲音之美,也感受到那份旋律帶來的舒適之感。節目採用VCR的方式介紹表演者,讓觀眾和導師通過音樂使者的採訪較為準確、真實的了解表演者背後的人生。當然,這種人生是真實的,不帶任何修飾的。而這一群表演者,幾乎都是來自底層,比如李大為是馬場工人、曲比烏力是大山裡的孩子,陳欣是賣小龍蝦的,藍嵐是家庭主婦。如此,就形成了一種小人物的發聲平台,讓他們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當隨著鏡頭展現曲比烏力的生活時,觀眾看到了曲比烏力的生活細節——要知道音樂使者沈鵬是在苞谷地找到他的,而他辛辛苦苦來回背的全部苞谷一年只能賣五六百元,並且吃的也是極其的簡單,玉米和野菜湯——也看到了公益的力量,因為希望小學的建立,讓大山裡的孩子有了良好的學習場所。再者,當金牌製作人李泉和袁惟仁看到曲比烏力和連扎妹妹演唱最牛校歌《瑪薇》時,驚嘆他的音樂天賦,又表達了對他的愛,並以贈送吉他的方式,讓其繼續堅守音樂,繼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乃至去影響周圍的人。

曲比烏力和連扎妹妹通過彝族語言的歌曲《瑪薇》所呈現的樂觀與熱情,構成了廣西衛視《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最華美、最動聽的樂章。每期節目中,觀眾將投票選出舞台上最能打動人心的「音樂奇蹟」,而給節目的表演者將成為愛心大使,用自己贏得的「凌雄大愛公益基金」、「美麗天下公益基金」助力鄉村小學,並送到孩子們的手中,從而完成「美麗鄉村音樂教室」的建設。25號21:20播出的第二期節目,看看愛心將傳遞到何處?

《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是用一個人的音樂奇蹟,為孩子們的未來贏得了更多的可能性,並讓公益在音樂與愛心中延續。或許,正就是該節目的真正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