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敗逃台灣時,帶走了多少財寶?

1948年,是國共內戰的第二年,當時國民黨政府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眼看敗局逐漸顯露,蔣氏父子其實也是非常焦急的,當年6月12日,在上海的蔣經國蔣介石寫了封信,說:「我政府確已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有垮台的可能性。除了竭盡全力解決危機外,似也不得不作後退的打算…,若遭到失敗,則非台灣似不可以立足」。

老蔣收到兒子的信,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局勢,糾結了兩個月之後毅然決定向台灣撤退,意圖把台灣作為後方,在那裡休養生息,等待國際局勢動蕩再圖「復國」。

蔣介石是軍人出身,當然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經過一系列密謀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搬家」舉動。

蔣介石與宋美齡

01丨 搬空國庫,十不存一

1949年元旦,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隔江相望,渡江僅僅是時間問題,眼看國民黨失敗命運已無可挽回。

在這一天,新華社則發布了新年賀詞,提出了一個有氣勢的口號:「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另外,美國方面已發覺老蔣已經沒有利用價值,開始在國民黨內部找尋新的代理人。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正式宣布下野,李宗仁為代總統。

雖然老蔣名義上下野,但其在背後仍以國民黨中央總裁的身份,控制著國民黨黨政軍的實權,李宗仁僅僅是一個傀儡,不能動用資金,調動不了一兵一卒,命令也出不了南京城。老蔣依然是國民黨現任主席,完全有理由控制國民黨的黨務工作。

他派遣俞鴻鈞負責裝運金、銀、外幣的工作任務。這人是蔣介石心腹,曾任上海市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而他的工作也「執行得很出色」。

在2009年12月,老蔣的「賬房管家」吳嵩慶的兒子吳興鏞,在他父親亡故後,無意中發現他遺留下的「軍費筆記」,裡面詳細記載了當年蔣介石歷經十多年分六次「搬空國庫」的經過:

第一次,1948年12月1日深夜,在那時候的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的主持下,將260萬兩黃金、400萬銀圓,從上海運至台灣。

第二次,黃金共96萬兩,由吳嵩慶用軍艦運至廈門後用軍機轉運至台灣。

第三次,1949年2月8日,空運六十萬兩黃金到台北。

第四次,1949年8月,湯恩伯將近20萬兩黃金空運至台灣,吳嵩慶同樣也參加了這個任務。

第五次和第六次,同樣是在1949年8月,從美國分別空運中央銀行的儲備黃金達二十萬兩。

這批被國民黨搶運走的財物,總價值約700萬兩黃金。有400萬兩左右為黃金,其餘為銀元、美鈔等。

等到上海解放,解放軍進入中國銀行國庫時,三個籃球場大小的國庫空空如也,國民黨離去後,上海的所有銀行金庫里的黃金加起來只有6180兩,不到原國庫的百分之一。

這些本屬於上海中國銀行的黃金被運到台灣後撥付給了台灣銀行

國民黨搶運國寶的」崑崙號」軍艦.

02丨 半個故宮的精華

國民黨搬到台灣去的國寶文物到底哪些呢?

這裡要提一下故宮博物院南遷的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危在旦夕。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為了保護好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共13427餘箱。其中,書畫9000餘幅,瓷器7000餘件,銅器2600餘件,玉器無數,文獻3773箱。還有《四庫全書》及各種善本、刻本,當時國內發現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陀羅尼經》五代刻本,國內最古老的石刻「岐陽石鼓」。

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5批遷運至南京。

1937年「七七」事變後,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巴縣存80箱,峨嵋縣存7287箱,樂山縣存9331箱。

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首都南京。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台灣,保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其中古物1434箱,圖書1334箱,文獻204箱。其中包括器物、書畫類文物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官檔案文獻38萬冊。雖然看起來數量不很多,但轉運的這批,均為「文物中的文物,國寶中的國寶」,這些珍貴文物是從古到今最寶貴、最具文化特色的珍貴文物。如毛公鼎散氏盤、肉形石、翠玉白菜等,是台北故宮博物院中排在前十一位的鎮院之寶。

1951年後留在南京的文物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1萬餘箱,剩餘2221箱留於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值得稱道的是,抗日戰爭期間,這13427箱故宮文物的精華顛沛流離,被輾轉流離,先至南京,後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跨越兩萬里、14年光陰。再次重返故都時,經過清點,除了運去台灣的那部分,幾乎無一損毀、遺失。這在旁人看來是個奇蹟,其實,不過是那時候的故宮人把文物看得比命還重。

翠玉白菜


晉 王羲之 遠宦帖 國寶 限展品

03丨被帶走的國學大師

不僅僅是金銀財寶,文物,國民黨敗退台灣時,也帶走了一大批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這其中,就包括:

1.著名文學家 胡適 1962年猝死在一個酒會上,時年71歲。

2.儒家孔子第77世孫,最後一代衍聖公孔德成,2008年逝世,享年88歲。

3.佛家:一生從事佛教事業的喇嘛教七世活佛,章嘉,1957年病逝,享年67歲。

4.道家:建立中華道教總會的第63代天師,張恩溥,1969年逝世,時年65歲。

5.國畫大師張大千,1983年病逝,時年84歲。

6.語言學家,作家,被稱為幽默大師的林語堂,1976年病逝,時年81歲。

7.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1990年逝世,享年95歲。

8.散文家,翻譯家梁秋實,1987年病逝,時年84歲。

9.國畫大師黃君璧,也是宋美齡的國畫老師,1991年去世,時年93歲。

10.教育家,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1962年病逝,時年73歲。

11.五四學生運動領袖傅斯年,1950年病逝,時年54歲。

12.最後這位應該有點說道,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溥心畲,他於1963年因癌症病故,時年67歲。

04丨後續

1949年,經歷幾十年戰爭的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國民黨這一搬空國庫的行為,無疑給新中國重建又增加了重重困難。

而戰爭失敗隨蔣介石逃往台灣的兵力大約有60萬左右,其中陸軍30餘萬,海軍4萬餘人,空軍在抗戰時基本損失殆盡。還有千餘輛坦克車,五百餘架飛機,軍艦七百餘艘。連同家屬及民眾共計約200餘萬人。

正是因為還有這些兵力和武器家底,加上幾乎掏空國家剩餘的錢糧,國民黨能夠在台灣得到喘息之機,也為台灣在戰後幾十年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一度領先我們大陸發展十幾年 ,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總以發達國家自居,瞧不上大陸 同胞,也有很大程度上是這個原因。

殊不知,台灣之所以在前幾十年發展得這麼好,完全是以當時整個國家的剩餘家底,在推動一省發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