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21年地震應急綜合演練現場。 |
圖為演練現場的救援直升機。 |
圖為演練現場使用的一批新技術、新裝備。 |
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檢驗現代化城市治理水平和安全係數的重要指標。
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升現代化抗震救災能力水平,10月19日下午,深圳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組織開展了深圳市2021年地震應急綜合演練。本次演練是自2019年深圳市機構改革以來,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首次舉行的大規模實兵檢驗性演練。
此次演練模擬深圳鹽田附近海域突發5.9級地震,地震波及全市,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建築物破壞、人員傷亡、山體滑坡、地面坍塌,部分道路、水、電、油、氣、通信中斷,地鐵全網停運等場景。本次演練採取「1+1+10」的方式,即在鹽田區設立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統轄11個區的抗震救災工作,同時鹽田區作為主演練場,在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龍華、光明、坪山、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等10個區設分演練場,採取場景模擬與真實響應相結合、集中展示與多點呈現相結合的方式。
一直以來,深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安全韌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圍繞地震監測預報預警、震害防禦、應急救援,深圳堅持打基礎、補短板、強弱項,蹄疾步穩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引導群眾和社會各界積极參与防震減災工作,以細之又細的紮實舉措守護城市安全。
堅持夯實基礎
不斷完善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預防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應急管理方法。在自然災害來臨之前,只有科學預判災情,提前部署防範,才能抓住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先機。
深圳位於東南沿海地震帶,深圳境內及周邊分布有五華—深圳、珠江口、濱海等斷裂帶,具有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和潛在威脅。
目前,深圳已建設了31個地震台站、1個地震監測中心,實現了地震監測專業化和地震台網維護標準化,監測手段包括測震、強震、前兆,台網密度及監測能力位居全國大城市前列。
與此同時,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還積極協調配合省地震局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廣東子項目,完成了5個預警台基建和設備安裝及14個預警終端安裝工作。同時,協調接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7個地震台、2個海嘯浮標監測數據及南海區綜合信息系統。
為了進一步完善震情災情快速報告機制,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編製了《2021年深圳市地震局震情監視跟蹤和應急準備工作方案》,加強地震監測數據分析,及時核實前兆異常現象,開展地震趨勢會商研判,為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等重大活動提供服務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還制定了《地震監測台網管理規定》《地震信息報送及媒體應對工作指引》,積極穩妥處置了歷年發生在深圳的有感地震及其他振動事件。特別是今年5月賽格大廈發生振動後,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立即組織分析地震台網監測數據,排除事發時因地震引發大廈振動的可能,第一時間通過該局微博、微信發布「深圳沒有發生地震」的相關信息。
堅持防範風險
不斷鞏固地震災害防禦基礎
本次演練,深圳共出動各類應急力量3000餘人,各種搶險救援裝備近300台,同時演練也應用了一批新技術、新裝備。在現場救援方面,動用了精度高、定位準的地質雷達、成像雷達、音視頻生命探測儀等建築廢墟深度埋壓人員搜救技術裝備。
在消防救援方面,深圳動用了滅火無人機、消防機器人等先進滅火裝備;在醫療救護方面,協調救援直升機、快艇等裝備緊急轉運危重傷員。
在應急通信方面,深圳採用「一鍵通」、350M對講機、小型應急平台、專線網路、融合網路等高效的通信技術手段,為指揮部組織指揮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科技賦能,讓深圳的防震減災工作更具「智慧」。科技強安也是應急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作為「科技之城」,深圳將「智慧」賦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依託科技創新的優勢,探索應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新技術,以及智能大喇叭、智能桿、AI攝像頭等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建立起一整套「智慧化」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為城市構築起智能、高效的「安全屏障」。
目前,深圳已完成了全市震害預測與防禦對策、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為深圳規劃建設、抗震救災指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了進一步加強城市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建設,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積極協調市教育、氣象等部門,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省級1所)、科普教育基地(省級6個)和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65個)創建工作,進一步夯實基層防災減災基礎。今年以來,深圳申報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4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科普示範學校21所。
此外,按照中國地震局和省地震局部署,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還組織開展了全市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檢查,重點對學校、醫院建築執行抗震設防情況開展全面檢查,檢查學校建設項目320項、醫院建設項目83項、超限高層建築3項、交通工程25項、水務工程1項,提交了檢查報告。
為了加快推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深圳市各行業主管部門對標對錶國家實施方案、技術規範和省實施方案,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編製完成《深圳市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實施方案》,按照普查工作統一要求,明確部署市、區兩級普查任務、普查成果和數據共享清單,精準落實責任部門和時間進度,全面推動普查各項工作任務。
此外,在2020年12月,經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意,全市實施《深圳市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動方案》,由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等8家單位牽頭,推動實施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九項重點工程44項重點任務。該行動計劃在三年投入逾338億元,為深圳防災減災救災補齊短板、提升能力。
堅持融合力量
不斷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
為了適應機構改革任務要求和地震應急工作發展需要,深圳市應急管理局修訂和完善了深圳市地震應急預案,明確了抗震救災指揮部機構組成和各成員單位職責、應急響應級別及程序、保障措施等。
在去年組織的以「抗震救災、生命至上」為主題的地震救援及救災物資調撥演練基礎上,今年組織開展的深圳市2021年地震應急綜合演練以「練預案、練指揮、練流程、練隊伍、練保障」為重點,通過演練檢驗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決策指揮和組織協調能力;磨合機制、優化流程;提高市、區、街道各層級信息報送能力,檢驗應急指揮操作流程的完整性和規範性;鍛煉隊伍實戰能力,檢驗應急隊伍的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及協同作戰能力;檢驗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在演練科目上,本次演練共設置了近30個科目,主演練場模擬了地震會商、緊急疏散、人員搜救、基礎設施搶修、受災群眾安置、醫療救護、物資緊急投送、地面坍塌處置等科目,分演練場演練了地鐵停運疏散、重要經濟目標防護、危化品泄漏處置、橋樑斷裂救援、海上遊客被困救援、地質災害處置、「孤島」通信修復等科目。通過演練,檢驗組織指揮、協調聯動、快速反應、應急救援和通訊保障能力,切實達到了「練預案、練指揮、練流程、練隊伍、練保障」的目的。
而在城市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方面,目前深圳已構建起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骨幹(按照災種和行業領域進行建設,主要包括電力、生態環境、建築工程、交通運輸、防汛搶險、森林消防、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通信運營、海上搜救等10大類)、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社會應急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此外,針對地震應急工作,正在依託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組建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伍,下設地震監測預警組、測震組、現場調查評估組、工程抗震組、振動監測組5個組。
在城市避難場所建設管理方面,深圳堅持高質量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切實提升室外應急避難場所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目前全市正常開放室外應急避難場所447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663處。
社區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格,是人民群眾棲居的家園,也是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最後一公里」所在。截至目前,全市662個社區中,已有165個社區被國家減災委命名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21年3月,深圳市減災委辦公室、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深圳市氣象局、深圳市地震局聯合印發《深圳綜合減災社區創建實施方案》,在「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的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打造減災社區的深圳地方標準,推動全市所有社區達到「深圳綜合減災社區」標準,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
堅持預防為主
不斷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
夯實基層基礎是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中之重。而提升全社會應急能力,就必須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切實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從源頭上防範化解群眾身邊的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近年來,深圳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社會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支持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積極推進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唐山大地震紀念日、國際減災日等重要時段,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渠道、多手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今年5月,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舉行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宣傳活動,包括防災減災部門諮詢宣傳專題展、減災救災圖片展、自救互救演練、應急救援特種設備展、百米減災主題畫卷長廊、主題風箏領航展、防災減災科技展示區、直升機展等,向公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人民群眾應急自救能力。
與此同時,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紮實開展防震減災知識「五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宣傳工作,通過打造一套覆蓋不同人群的防震減災宣傳產品體系、開展一系列線上線下防震減災科普宣導活動、構建一個防震減災融媒體線上線下宣傳矩陣,進一步實現深圳防震減災科普內容規範化、形式創新化、宣傳移動化、服務精準化,營造全社會參與防震減災科普活動的濃厚氛圍,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逃生自救能力。
在「學習強安」APP(目前註冊用戶逾376萬人次)上,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在平台設置「防災減災」板塊,以視頻、漫畫、授課、演示文稿等多種形式開展防震減災宣傳,取得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
接下來,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還會持續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全面向公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人民群眾應急自救能力。
相關
防震減災知識
多樣化科普
10月19日,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深圳市地震局)在鹽田區舉行2021年防震減災科普宣導與應急救援裝備技術展,以多種形式向市民科普防震減災知識。現場觀摩的群眾既可聽到工作人員對防震減災知識的生動講解,也可以看到或體驗一大批深圳防災減災領域的現代化先進裝備。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邀請了30多家單位和企業前來參展,活動分為「2021年深圳防災減災知識『五進』成果展示板塊」「防震減災實物案例及新技術板塊」「防災減災大型裝備板塊」「防震減災科普互動體驗板塊」四大板塊。
在2021年深圳防震減災知識「五進」成果展示板塊,為推進防震減災知識「五進」工作,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今年創新科普形式,製作一批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精品。現場為市民展示一批精美的防震減災主題海報,顯示屏上循環播放著動畫片、秒懂視頻、科普課程等各類有關地震知識的產品;工作人員為前來參與活動的市民發放防震減災科普讀本、全彩漫畫、明信片等,並耐心講解防震減災知識。
在防震減災實物案例及新技術板塊,展品數量超一百餘種,涵蓋監測探測、應急救援、通信保障、家庭備災裝備四大類裝備,包括光纖地震計、紅外線熱成像儀、無線自組網寬頻多媒體指揮調度系統、多脈衝電涌保護器等。
在防災減災大型裝備板塊,現場展出一批大型車輛,包括地震應急救援車、森林消防水車、水罐泡沫消防車、龍吸水排水車、通信保障車等,讓參與人員一堵深圳防災減災領域裝備,感受深圳不斷推進應急能力水平。
前來參與活動的IT從業人員陳先生對記者說,現場活動產品形式豐富,工作人員的講解通俗易懂,讓他學習到了不少防震避險知識。安全專家馬先生也表示,「希望身邊的人能夠多多學習防災減災知識,了解突發自然災害的正確應對方法,掌握自救和互救的訣竅。」
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宣導與應急救援裝備技術展,推進深圳防震減災科普內容規範化、科普形式創新化、科普宣傳多樣化、科普服務精準化,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技能,從而營造「防震減災 全民行動」的濃厚氛圍。
撰文:崔璨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