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刺」導彈為何成為戰機的噩夢?

網友提問:俄烏衝突中,很多俄羅斯戰機被「毒刺」導彈擊落,「毒刺」憑什麼成為戰機的噩夢?

「毒刺」導彈

熊偉:這次衝突中,小小的攜帶型防空導彈確實給俄軍戰機,特別是直升機造成很大傷害,其根本原因還是俄軍戰機的技術水平不高,戰術呆板,面臨的導彈水平不低。

蘇-25攻擊機用火箭大攻擊地面目標

首先是俄軍戰機缺少精確制導的空地彈藥,於是攻擊機、轟炸機很難在數千米高的中高空對目標進行精確轟炸,不得不依靠航空火箭彈、普通炸彈,在低空進行轟炸和攻擊;武裝直升機很難在遠距離、高速飛行中攻擊目標,只能用精度差的火箭彈攻擊,或者懸停著發射反坦克導彈。這就給攜帶型防空導彈,特別是「毒刺」導彈提供了很多良好的攻擊機會。而且俄軍每次空襲出動的戰機數量,明顯偏少,也沒有電子戰飛機等其它戰機提供掩護,有點單打獨鬥的味道。這樣一兩架戰機空襲,很難給地面的敵人造成足夠壓制,也增大了自身面臨的危險和困難。

衝突初期,20多架俄軍直升機突襲基輔戈斯托梅爾機場

第二,俄軍直升機的奔襲距離過遠。比如對基輔的空中突襲,數十架直升機越過邊境後還需要飛行約200千米,耗時一個多小時。雖然攜帶型防空導彈射程只有數千米,但俄軍直升機編隊的飛行路線受到烏克蘭方面雷達,以及北約預警機等探測系統的監視,目標、路線都比較明顯。俄軍事先又沒有摧毀烏克蘭軍隊的通訊、指揮系統,這都給沿途烏軍,特別是基輔附近地區的烏軍,留下充裕的準備時間。地面車輛搭載防空小組,很快就能集中到基輔周邊地區布防。

第三,攻擊俄軍戰機的,不僅有「毒刺」這類紅外製導導彈,還有其它制導形式的,給俄軍戰機的防禦、規避帶來很多困難。

英國「星光」防空導彈

比如英國的「星光」導彈,採用目視跟蹤、激光駕束制導,也就是射手瞄準目標,導彈自動往瞄準線上修正。對付「毒刺」導彈,拋撒照明彈(紅外誘餌彈)是最主要的對抗方式,但對付「星光」,這個辦法就不對路了,必須靠機動、隱蔽或反擊壓制。

相比「毒刺」導彈,激光駕束制導的導彈來襲時,會有激光照過來,戰機上的激光告警器可以發現。此時固定翼飛機進行大過載機動,可以讓對方的瞄準線大幅度改變,導彈被迫進行大過載機動,導致無法跟上瞄準線,最後脫靶。直升機,只要迅速隱蔽,比如降低高度躲到樹林、建築物後方,導彈就無法命中自己。「星光」導彈在整個攻擊過程中,都需要射手瞄準目標,因此另外一架戰機嚮導彈發射位置進行攻擊,也能擊斃導彈射手或迫使他躲避,從而讓這次攻擊失效。

因此,對付這類導彈的戰術還是有一些的。但俄軍戰機在這方面表現不佳,甚至出現卡-52武裝直升機懸停在低空,被激光駕束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從後方擊中的情況。這也許是俄軍直升機的戰術水平不高,也許是兵力不夠,無法出動足夠數量的直升機做到相互掩護。

烏克蘭軍隊曾用本國生產的這種反坦克導彈擊落俄羅斯武裝直升機

第四,俄軍戰機的電子對抗能力不足。

對抗「毒刺」這樣的紅外製導導彈,拋撒照明彈是常用手段。上世紀80年代在阿富汗,游擊隊手裡就有美國援助的「毒刺」導彈,蘇軍戰鬥機、直升機就主要靠拋撒照明彈來干擾它們。但那時的「毒刺」還是早期型號,如今的「毒刺」已經有很多改進和變化,比如換裝了雙波段導引頭(紅外線、紫外線兩個波段),改變了掃描方式,提高了區分誘餌的能力;更換了微處理器,反應速度更快。最新型號的「毒刺」還採用了焦平面陣列導引頭,能通過紅外圖像區分飛機和照明彈。對這種導彈,照明彈只能在剛投放時暫時干擾導引頭的跟蹤,距離稍微拉大就會被識破。而且照明彈需要在輻射波長上考慮紅外、紫外波段,讓自己的輻射特徵更接近戰機本身。但是俄軍戰機在干擾手段上的進步,這些年很小。少數研製成功的機載電子戰設備,也很少採購和裝備部隊。

F-15戰鬥機拋撒干擾彈

米-24武裝直升機拋撒干擾彈

現代戰機在遭遇防空導彈時,都會連續拋撒很多照明彈,因此一架戰機上攜帶的照明彈,往往只能應付兩三次導彈來襲。俄軍的蘇-25等攻擊機在這方面還能勉強應付,因為它們在敵方上空停留的時間較短。米-24、米-28等武裝直升機,還有米-17運輸直升機,這個時間就長了,遭遇多次攻擊後,很容易陷入沒有干擾彈的境地。

第五,相比戰機的自衛手段,現代攜帶型防空導彈的進步確實更大,不僅是速度、殺傷威力,制導技術上的進步更大。特別是對飛行高度低、速度慢的直升機,攜帶型防空導彈已經有很大威脅。

即便是美國的武裝直升機,如果是一兩架碰上三四個防空導彈小組,也很難全身而退,不會比俄羅斯的直升機強多少。因此在戰術上,美軍武裝直升機往往是「碾壓式地以多欺寡」:掌握絕對制空權後,攻擊敵方防禦非常薄弱,特別是防空火力很薄弱的地方。少數與敵方正規軍「對磕」的戰例,也是以美軍武裝直升機落敗而告終。比如2003年3月24日凌晨,美軍第3步兵師曾派出32架「阿帕奇」攻擊伊拉克麥地那師,結果遭到高炮、機槍和攜帶型防空導彈反擊,當場就被擊落1架(2名飛行員第二天被俘),還有30架都負傷(其中十幾架都是重傷),勉強飛回己防區外圍迫降。它們還只是深入前線不到60千米。為了報復,第101航空旅在3月28日夜換了一條線路進攻,並且事先用戰術彈道導彈壓制目標,結果卻撲了個空,一無所獲,反而因為夜晚能見度低,墜毀2架「阿帕奇」。

當年在伊拉克,即便是面對比烏克蘭軍隊更弱,以高炮、高射機槍為主,攜帶型防空導彈不多的伊拉克軍隊,美軍也曾損失不少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被烏克蘭擊毀的米-28武裝直升機

因此在如今的俄烏衝突中,攜帶型防空導彈成為俄軍戰機的噩夢,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導彈現在確實很厲害,對戰機的威脅越來越大,無論哪國戰機碰上都難對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俄軍戰機的技術水平不高、戰術選擇餘地小,被迫跳入這麼一個困難的戰局。

熊偉:2001年開始擔任《兵器知識》雜誌副主編至今,2003年獲得副編審技術職稱。至今已在《兵器知識》《我們愛科學》等期刊上發表科普文章200多篇;參與央視七套軍事科技》欄目的策劃,撰寫了《未來戰場》《槍械大師》系列片的腳本文案,央視國防軍事頻道的《現代都市作戰的步兵裝備》等腳本文案;主編過中國科普文選(第二輯)《利甲狂飆》一書,參與編著了《繪軍事》系列漫畫軍事圖書,組織和執行了「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國家名錄」項目軍事技術組的工作。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熊偉

策劃:金赫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來源: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