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3億人口和百萬大軍,為何美國愣是不吞併2500萬人的加拿大?

直到今天,墨西哥仍流傳著一個名言:「叫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任何一個與美國當鄰居的國家,幾乎都是不幸的。

就拿墨西哥來說,在19世紀40年代以前,墨西哥也曾是拉丁美洲響噹噹的大國。然而經歷了一次美墨戰爭,美國竟然從墨西哥手中整整挖去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曾經龐大的墨西哥,整整「縮水」了一半。

當然在偌大的北美和南美,墨西哥絕非美帝國主義鐵蹄下唯一的犧牲品。雖然「門羅主義」的出台,美國將整個美洲都視為自己的後院。對於美洲各國,那是想揍就揍,想搶就搶,從不講一絲道理,種族滅絕的罪行真可用罄竹難書來形容。甚至只是為了吃上最便宜的香蕉,美國竟悍然入侵中美洲國家——瓜地馬拉

然而在美洲,卻有一個國家幸運地逃過了美國的征服和欺侮,它便是美國唯二的兩個鄰國之一——加拿大。

一、火燒白宮

加拿大作為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其廣袤的國土內蘊含著數之不盡的礦產、石油以及水資源。但其人口和軍隊數量,卻與美國有著天壤之別。那麼問題來了,美國為何放過了加拿大?為何唯獨只有面對加拿大時,美國就露出了其罕見的善心呢?

事實上,美國曾不止一次想要吞併加拿大。甚至還有兩次,美國人曾經親自下場,進攻過加拿大,但都以慘敗而告終。

第一次入侵加拿大,還是獨立戰爭時期。早在1774年,北美十三州決定獨立建國之時,就曾給同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發出倡議,呼籲他們組成自己的代表大會,推選一個代表團來費城參加大陸會議,共商反英大計。

在傑弗遜、富蘭克林等人看來,加拿大和美國同為英國殖民統治的受害者,理應和自己站在一起。因此富蘭克林還將加拿大人稱為13州居民的同胞。只要有了加拿大人相助,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理應更加容易。

然而令美國國父們失望的是,加拿大人對於獨立並不感冒。相反他們依然以英國人自居,仍把自己視為「英國國王最忠實的臣民」。而這群親近英國的加拿大人,也被稱為「效忠派」。

1775 年 3 月,大陸會議派遣三名特使赴蒙特利爾進行宣傳。三人中有德高望重、長於外交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有兩名馬里蘭人。此外,還有一名天主教牧師和一名法國人隨行。在數十天的遊說工作中,使團發現毫無起色,最後得出結論:「對這個地區的佔領,最終必須由劍來決定。」

在美國人看來,放任加拿大人繼續效忠英國人,無疑會給敵人提供一個絕好的立足點。卧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

1775年11月,美國策划了對加拿大的一次武裝遠征。遠征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里奇林一線進攻蒙特利爾。

當時,美國人已經在蒙特利爾城布下了很多探子,等美軍主力一到,蒙特利爾果然不戰而降。

另一路則由本尼迪克特·阿諾德率領,準備沿肯尼伯克河直取魁北克城魁北克原為法國殖民地,英國人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法國人手中將其奪下。因此在魁北克城內,英國人聚集了重兵。

由於城池地勢險要,且兵力眾多,阿諾德久攻不克,所部傷亡過半,僅僅只剩700多人。隨後,阿諾德又向蒙特利爾求援。

兩軍兵合一處後,原本準備在新年前夜發起進攻。不想次日凌晨天氣突變,風雪交加。蒙哥馬利見城中毫無動靜,以為守軍未做防備,遂掉以輕心,不料突遭伏擊,飲彈身亡。

阿諾德部亦進展不利,從城中撤出。這次攻城美軍損兵折將,陣亡 100餘人,另有 400 人被俘。1776 年 5 月,英軍大舉增援魁北克,美軍不得不全部撤走,入侵加拿大的行動宣告失敗。

通過這次不成功的征服活動,加拿大人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能打。在隨後的200多年時間裡,加拿大軍隊屢次響應其宗主國——英國的徵召,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相當不俗的戰功。而這份來自於極地的強悍,也讓美國人在加拿大人面前屢屢吃虧。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北美十三州順利地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為了避免受到政治迫害,大批十三州的保皇派被迫逃亡加拿大。要知道在獨立戰爭之前,加拿大被視為極北奇寒之地,完全不能和南方的膏腴之地相比。隨著大批「保皇派」的到來,加拿大實力大增。

因此美國和加拿大有的學者提出一個觀點,美國獨立戰爭不僅創立了美國,同時也塑造了加拿大。

對於迷信武力的美國人來說,有肉不吃是最大的罪過。加拿大豐富的資源,一直讓美國人垂涎欲滴。與此同時,駐紮在加拿大的英國殖民軍就像是懸在美國人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都可能墜下。為了奪取加拿大,為了徹底將英國勢力逐出北美,美國決定對加拿大發動第二次侵略戰爭。

1811年,美國對效忠英國的肖尼族印第安人發動了戰爭。在美國人的驅趕和屠殺之下,印第安人落荒而逃,進入了加拿大的地界。於是美國勒令加拿大,立即將這批印第安人交出來,誰知卻遭到了拒絕。

對於這個送上門的戰爭借口,美國自然不可能不利用,於是美國於1812年6月18日,同時向英國和加拿大宣戰,史稱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 年,美國卸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美國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發動戰爭,是因為拿破崙正在歐洲大陸上呼風喚雨,英國實在抽不出兵力增援加拿大。可以說,此時的加拿大是孤立無援的。

然而到了戰場上,美國人卻發現加拿大人可真不好對付。在加拿大,英國僅僅只駐紮了2200名正規軍,殖民政府所能利用的,大多是加拿大的民兵。在底特律和尼亞加拉,加拿大人多次挫敗美軍的進攻。

隨著拿破崙的落敗,英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派出更多兵力去收拾不知好歹的美國人。隨著英軍主力的加入,美國人就不夠看了。

這場戰爭分為東線和西線兩大戰場。在東線,美軍表現尚可,完全控制了伊利湖,與英軍在倫蒂斯蘭恩多次拉鋸,並將這種僵持狀態維持到了結束。

但在西線戰場,美軍卻兵敗如山倒。英軍將領約翰·舍布魯克率領英軍和加拿大民兵突襲緬因州,佔領了大半個緬因。與此同時,英國人還長驅直入,於1814年8月襲擊了華盛頓,將美國總統麥迪遜的官邸燒成了一棟焦黑的房子。若不是麥迪遜跑得快,恐怕也要做俘虜。

美軍收復華盛頓後,便用白油漆將總統官邸塗白,以掩飾燒焦的痕迹。於是直到今天,美國總統的官邸仍被稱為白宮。

就在美國落於絕對下風之時,拿破崙救了他們一命。原來拿破崙逃出了流放地,建立了所謂的「百日王朝」,英國只好將兵力抽調回本土,以應對拿破崙的進攻。無奈之下,英國人只好見好就收,和美國代表在比利時簽訂《根特條約》,同意回到1811年的狀態。

由此,美國的第二次入侵宣告失敗。

二、為抵禦美國,加拿大建立

兩次戰爭的失敗,讓美國人明白,加拿大確實不是那麼容易征服的。畢竟英國實力尚強,不能與之爭鋒。與此同時,加拿大人似乎對民主共和並沒有什麼興趣,因此放棄了兼并計劃。

柿子就要捏軟的,美國停止了對加拿大的入侵,而是將擴張方向轉向了西方和南方。隨後,美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印第安原住民以及墨西哥人都遭遇了滅頂之災。

美國人的咄咄逼人,讓加拿大人分外緊張。很多人都知道,加拿大的首都在渥太華,而不是經濟更加發達的多倫多、蒙特利爾或是魁北克。而加拿大之所以定都於渥太華,就是因為擔心美國的入侵。畢竟多倫多和蒙特利爾都在美加邊境上,易攻難守。而渥太華城有森林作為阻擋,相對不是那麼好攻克的。

其後,加拿大又在美加邊境地區加強了防禦,試圖嚇阻對手。然而即便如此,加拿大和美國在國力上,依然產生了難以逆轉的差距。而美國對於加拿大的野心,也從來沒有消失過。

到了1860年左右,美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入侵加拿大又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正在進行殘酷的南北戰爭。自家內戰還沒有打完,竟然就惦記著別人的國土,由此可見美國真是個侵略成性的國家。

此時的美國,正在宣揚所謂的「昭昭天命」,也就是所謂的「命定擴張論」。該論主張「乃據吾等昭昭天命之義,盡取並支配神賜之洲以大行託付於我之自由權利與聯邦自治。」

說白了,美國就是想吞併整個美洲為己有。而在這一點上,加拿大和其背後的英國「大哥」又是最大的阻礙。因此,不滅掉加拿大,美國就別想真正稱霸美洲。當時美國報紙認為,既然南方各邦都獨立了,就應去加拿大「找補」。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重新統一併且擁有了一支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部隊。一些極端分子開始舊調重提——「咱們為何不直接滅了加拿大呢?」紐約和芝加哥的報紙不斷宣揚著戰爭:

「等著瞧,這次戰爭一結束,我們就來修理你們,」

對於美國人的野心,加拿大自然洞若觀火,為了不受南方鄰居的惦記,他們決定要讓加拿大變得強大、能夠保護自己。在加拿大人看來,英國距離美洲太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他們開始考慮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自治性聯邦國家,自己主導加拿大的財政以及軍事。

對於加拿大人的懇求,英國出人意料地予以了贊同。英國自由派學者邊沁認為,北美英屬殖民地遲早都要獨立,何不加快這個進程呢?讓加拿大人擔負起自己的防禦任務,不就正好減輕了英國的負擔?

1867年7月1日,加拿大正式獨立建國,成為了自治領國家。雖然名義上承認英國的宗主權,但實際上已經是獨立的聯邦國家。

就在加拿大獨立之時,壞消息又傳來了。原來,美國花費700多萬美元,從俄羅斯那裡購買了阿拉斯加的所有權。由此,加拿大被美國南北夾擊,國防態勢危如累卵。於是,加拿大人提出了「從海洋到海洋」的擴張計劃。

僅僅只有四、五年的時間,加拿大的領土便成倍地擴張,使加拿大的領土西到太平洋,東到大西洋,北到北冰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三大洋國家,領土擴張到990萬平方公里。不僅如此,加拿大人還大修鐵路,形成一個縱貫東西的鐵路線,將整個加拿大聯邦合為一體。

此時美國人口是3900萬,而加拿大則是430萬。加拿大整合了自身所有的力量,加上了英國海陸軍的支持,已經足以抵禦美國人的入侵。因此,美國對加拿大的第三次入侵最終胎死腹中。

對於加拿大的存在,美國一直又恨又怕。在加拿大成立之初,美國眾議院便對這個「英國君主制」的自治領國家表示遺憾。有些議員惡狠狠地詛咒,這個自治領必將解體。

20 世紀初,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表示,「我希望在我 60 歲以前看到英國的旗幟在北美地圖上消失」。還有人說:「要使美國的國旗飄揚在從格蘭德河到北極的整個北美。」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美國,加拿大人又開始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危而擔心了。

三、加拿大曾準備入侵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大發戰爭財,而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開始承認了自己的衰敗。

一戰中,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債,並還有高額的利息要歸還。英國試圖通過各種外交渠道緩解沉重的債務負擔。美國卻想利用這些債務徹底壓榨英國,削減他們的國力,從而將世界霸權從英國人的手中奪取過來。

當時,英國和美國雖然號稱同盟,但實際上已經各懷鬼胎。

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決心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因此處心積慮地制定了各種計劃。為此美國軍方出台了一份稱為《聯合陸海軍基本戰爭計劃——紅色方案》(又稱紅色計劃)的 94 頁詳細文件,計劃發動突然襲擊以奪取哈利法克斯港,切斷加拿大與英國的聯盟關係。

二戰之前,美軍雖然不能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但對付加拿大還是綽綽有餘的。當時加拿大軍隊,人數僅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與此同時,加拿大絕大多數人口多分布在美加邊境一線,形成了一字長蛇陣。美國一旦發動進攻,能夠輕易切斷東部、中部以及西部的聯繫,從而各個擊破。而紅色戰爭計劃,就是按照這個來做的。

美國陸軍擬從三個方向入侵加拿大,以奪取尼亞加拉瀑布附近的加拿大能源工廠。

:從佛蒙特州出發奪占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從北達科他州出發奪取溫尼泊的鐵路樞紐,從中西部發起衝擊佔領安大略湖的戰略鎳礦。與此同時,美國海軍將佔領大湖區並封鎖加拿大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港口。

軍事計劃者在戰爭計劃的附件中寫道:

「這項政策將準備要加拿大和紅色方案涉及的各省和領土以和平宣言的形式變成美國的州和領地。」

對於美國的企圖,實際上加拿大人也有所準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加拿大早在1921年就制定了抵禦美軍的計劃。而在這個計劃中,加拿大竟然要入侵美國。

加拿大計劃的制定者是該國軍事行動和情報活動的領導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雄人物巴斯特·布朗。布朗認為,加拿大戰線太長,不利於防守。要擊敗美軍入侵,最佳方案是先下手為強,攻佔美國邊境一些地區,建立緩衝區。

在加拿大人的方案中,加拿大軍隊要主動出擊,獲得奧爾巴尼明尼阿波利斯西雅圖蒙大拿州,然後再尋求在更大範圍內擴展領地。

當然,加拿大人入侵美國,絕不是為了攻佔更多領土。布朗強調,加軍必須快打快撤,盡量破壞美軍的公路、鐵路以及後勤設施,儘快撤往加拿大本土。與此同時,加拿大還將騷擾紐約、波士頓、華盛頓等城市,拖延美軍的軍事集結。

若美軍的攻勢被減緩,英國「老大哥」的支援就必將到來。與此同時,按照《英日同盟》,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敵人——日本,也會在美國西海岸登陸,與在東海岸登陸的英軍形成鉗形攻勢。若三國聯合進攻,導致了美國的混亂。墨西哥也可以乘機北上,奪取被美國侵佔的加尼福尼亞、德薩斯、新墨西哥等州。

有趣的是,當時美國出台了「禁酒令」,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布朗認為,美國人「又胖又懶惰,特別喜歡喝酒」。加軍「王師」一到,這些酒鬼必將「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而這,就是加拿大入侵美國的「防衛1號計劃。」

隨著英美關係的「緩和」,英國曾以「美國已經不會入侵加拿大」為由,命令加拿大於1928年取消了這一計劃。但他們萬萬也沒想到,僅僅兩年之後,美國就制定了入侵加拿大的計劃。若非「大蕭條」的爆發,恐怕美國對加拿大的第三次入侵就會進入實踐階段。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認為納粹德國對自己的威脅更大,因此選擇與英國結盟。至於加拿大,則和英國一起,成為了美國的盟國。進攻加拿大,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此「紅色計劃」被束之高閣,成為最高機密。直到1974年,才公之於眾。

二戰之後,英國徹底衰敗,雄霸世界的美國終於可以在北美暢通無阻。而加拿大,也從英國的「自治領」,變成了美國人的小弟。

毛澤東曾評價:「美帝國主義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不逼不得已了。」美國沒有吞併加拿大,並不是因為心慈手軟,而是因為加拿大人確實利用智慧和勇敢,保護了自己。讓美國無計可施。

加拿大這個國家,本就是為防止美國入侵而建立。而現在,加拿大卻將本國的防務徹底交給了美國,自己則馬放南山、享受生活。後來,美國曾多次讓加拿大提升軍備,不要事事都靠自己。然而加拿大卻一直置若罔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美加兩國終於從勢不兩立的對手,變成了好到能穿一條褲子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