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歌手為什麼都不好好拍MV了?華語樂壇MV消亡史

意料之中,周杰倫先行曲甫一上線,就在各大平台霸屏,伴隨著各類或褒或貶的評價和解讀。能有這份全民影響力的,非周杰倫莫屬。



但我想說,這麼貴的MV怎麼能讓胖了的朗朗搶了風頭




話說回來,MV曾經是歌手發新專輯的標配,也捧紅過不少人。比如,上一個因參演《說好不哭》MV而出圈的三吉彩花。


三吉彩花



只是如今,MV的影響力大不如前。


大多數歌手也很少再會花費心思去製作一支MV,好幾年才回魂一次的周杰倫除外。以至於提到MV,可能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還是多年以前那些聽了又聽的老歌。


這一期,我想和大家來考古MV,聊一聊MV這種音樂內容形式自誕生以來的發展和變遷。




01


MV,即「Music Video」,音樂錄像帶,照維基百科的說法:


MV是音樂與影像一次以藝術性為目的的結合。




但其實,MV在古早的雛形階段,就已經顯現出它耀眼的商業價值。


1894年,美國的約瑟夫·斯特恩和愛德華·馬克斯創作了一首歌叫《迷路的小孩》。為了推銷這首歌的曲譜,他們以播放幻燈片的形式來展現歌曲內容,結果因此賣出了200萬份。


這種圖說音樂的形式被認為是MV的鼻祖,而MV對歌曲銷量的加成作用,可見一斑。


在這之後,隨著影像技術發展,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搖滾樂興盛,Beatles、Queen等樂隊先後藉助影像來推廣自己的歌曲,MV的內容形式也在過程中慢慢成熟。


Queen樂隊《We Will Rock You》mv畫面



從單純的圖畫同步到穿插一些歌手跳舞的現場畫面,以及電影片段來共同詮釋歌曲。


但那一階段,歌曲推廣的主流渠道還是廣播電台,直到MTV的出現,MV有了集中傳播的舞台,歌曲的宣發因此從電台逐步轉到了電視台。




上世紀80年代,正處於美國有線電視頻道密集上線時期,像主播新聞的CNN、主播紀錄片的Discovery等頻道先後誕生。


1981年8月1日上線的MTV則是史上第一個 24小時播放MV的音樂頻道。


為了壯大聲勢,MTV當時也是搞足了噱頭,先是在正式開播前,播放了一則登月主題宣傳片,並且大膽地把那面插在月球的國旗改成了MTV的LOGO,伴隨著旁白「Ladies and gentlemen,rock and roll」,以此宣告MTV的誕生。


緊接著,MTV播放了第一支MV,來自英國樂隊The Buggles的歌曲《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




但在剛開始,MTV整個MV曲庫也就只有120首歌,每天循環播放,所覆蓋的地區也以新澤西州周邊為主,影響力有限。


直到1983年,邁克爾 · 傑克遜發行了他的第六張專輯《Thriller》。


其同名單曲從排行榜冠軍之位掉落後,在經紀人的建議下,MJ拍攝了一支帶有恐怖元素的mv,並投放在MTV,進行不間斷播放。




正是這支彼時看來石破天驚的MV,助推唱片銷量節節攀升,《Thriller》很快成為世界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張破億的專輯。




MTV因此收視率大增,在1984年,趁勢舉辦了第一屆MTV音樂錄影帶大獎。


在當年頒獎典禮上,還算是新人的麥當娜,身穿婚紗,獻上了一段《Like a Virgin》的大尺度表演,轟動全場。


麥當娜



從MJ到麥當娜,人們逐漸意識到MTV所具備的造星能力,以及一首好的mv對於歌曲推廣、對於歌手成名的重要性。


可以說,正是由於MTV這個平台的出現,使得MV在電視媒體時代展現出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從而讓歌曲逐漸變成了一種聽覺和視覺融合一體的作品。




02


歐美的這股流行趨勢,很快就影響到了我國的港台地區。


在流行文化本就相對發達的香港地區,MV幾乎伴隨著粵語歌的一路發展。只是在初始製作階段,總有那麼點粗糙。


許冠傑那首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粵語歌《鐵塔凌雲》,mv以其演唱歌曲為主鏡頭,背後接連閃現巴黎鐵塔、富士山、自由女神像等世界各國地標,以此來展現「何須多見復多求 ,且唱一曲歸途上」的意蘊。


許冠傑《鐵塔凌雲》



不得不說,這mv畫面確實貼合歌詞,雖然現在看來更像是摳圖影像集合。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首歌喚起了當時香港人民深深的思鄉之情。


而這種「歌手主觀鏡頭演唱+各國都市風景幻燈片式閃現」的mv表現手法也深刻影響了之後的華語歌曲。


早期很多歌在製作MV時都喜歡套用這個模版,只是隨著技術發展,在視效上有所升級。費翔的《故鄉的雲》以及那英的《征服》,就可以看作是進階版代表。


費翔《故鄉的雲》



說到這首《征服》,我記得第一次在ktv看到MV畫面,彷彿看的是低配簡化版的《失樂園》+《傾城之戀》,不知道我是該繼續唱呢還是該切。


在起步稍晚的內地音樂市場,MV製作基本上是從山寨、模仿開始入門。不過很快,MV迎來了一個大發展階段。


得益於內地音樂產業從90年代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期,MV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歌曲宣傳手段,也越來越被唱片公司和歌手重視,再加上外部條件的推動。


首先,是湧現了一批創作者。90年代正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低谷期,很多電影院都改賣服裝了,變成歌舞廳了,電影行業的慘淡導致一批年輕導演無片可拍,無處可去,尤其以第六代導演為主。


於是,有些人選擇地下游擊式拍電影,有些人為了生計,也為了練手,就會選擇拍廣告,或者拍攝那時候還很新潮的MV。


那也是中國搖滾樂蓬勃發展時期,第六代導演的先鋒影像風格和搖滾樂結合,誕生了一批MV代表作。


比如張元為崔健拍攝的《快讓我在雪地里撒點野》《一塊紅布》;


崔健《快讓我在雪地里撒點野》mv



張揚為何勇拍攝的《鐘鼓樓》;


何勇《鐘鼓樓》mv



大家現在更熟悉的寧浩管虎等導演,也都是彼時搖滾圈最具人氣的MV導演。


不過,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搖滾樂的主流影響力有限,在更大眾化的市場,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那些流行歌曲MV。


張國立就給很多歌手拍過MV。1990年,上了春晚的屠洪剛嶄露頭角,想給自己的新歌整點新花樣,於是找來了當時正在北漂、各種找活乾的張國立。


張國立也沒啥拍攝經驗,只能通過各種渠道去找國外的mv做參考,最後博採眾長,加上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為屠洪剛拍攝了主打歌《感覺自己》,之後兩人又合作了一曲《霸王別姬》,這首歌成了當年的金曲之一。


《霸王別姬》mv 由張國立導演



屠洪剛的人氣因此更上一層樓,張國立拍攝MV的名聲也逐漸打響,成了音樂圈裡爭相邀請的MV大導。


此外,張一白也在中戲畢業之後,幹了好幾年的mv導演,拍攝了《好大一棵樹》《祝你平安》等MV。


孫悅《祝你平安》MV



正是有這些人不斷去跨界嘗試,為內地歌壇的MV製作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MV的播放平台逐漸成熟。90年代,時任央視台長楊偉光力主改革,提出了「要把中央電視台建立成世界一流大台」的口號。


於是,央視在那幾年先後開播了一系列具有新氣象、新風格的節目。1993年3月,中央台就推出了一檔主播音樂資訊和主推MV的綜藝節目《東西南北中》,主持人是許戈輝,後續經過改版,還推出了《中國音樂電視》《每周一歌》子等專欄節目。


主持人許戈輝



緊接著在當年五月,《東方時空》開播,其子欄目《金曲榜》,專門推廣華語流行樂,並且還策划了兩大榜單:流行歌曲盒帶銷售排行榜和東方時空金曲排行榜。




一聽就是滿滿的年代感。當時劉德華楊鈺瑩等歌手還為節目的開播錄製了ID。


對於很多人而言,這些音樂類綜藝節目就是他們接觸港台流行音樂的窗口。


換句話說,在央視壟斷電視媒體,影響力一家獨大,在電視媒體壟斷傳播渠道的年代裡,觀看MV包括觀看電視節目,都是一種大家被動接受的行為,從而造就了那一時期的大眾流行文化。


後來隨著政策鬆動,國外的傳媒集團逐漸進入內地市場,和內地電視台進行合作。


像之前提到的改變了MV地位的MTV,就在國內推出了《MTV天籟村》《學英語》《SMG星當家》等合作節目。


尤其是《MTV天籟村》,全天候滾動播放各類MV,涵蓋了華語流行樂,也有日韓、歐美等彼時的最潮流。




值得一提的是,這檔節目不僅能捧紅歌手,也能捧紅主持人,從初代的VJ瞿穎李霞、再到朱珠,提起她們,也是很多人關於MTV的回憶。


朱珠



除此之外,星空傳媒旗下的Channel V 很多人可能也印象深刻。


這些節目的陸續開播,為MV提供了播放平台,進一步擴大了MV的影響力。


反過來,MV影響力越大,也在不斷推動著唱片工業體系去改變傳統的宣發模式。比如唱片公司會撥出更多的預算去為歌手製作MV,然後去投放電視台,進行大規模宣傳。


不僅如此,借著MV的聲勢,這些平台已不止是單純的傳播渠道,而是介入到了流行音樂的評價體系之中。


Channel V旗下有《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MTV與央視合辦了《CCTV-MTV音樂盛典》,是華語樂壇最具權威性的音樂類頒獎典禮之一。




什麼「謝謝CCTV、謝謝MTV」的獲獎感言,不僅被搬上小品舞台改成了段子,也成了一個日常梗。而像前段時間流傳甚廣的「夜曲一響,上台領獎」片段,則出自《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現場。




除了有創作者、有傳播平台,最重要的是在終端的消費場所,MV也成了市場所需,其構成了音樂消費場景的重要一環。


尤其是在90年代中後期,量販式KTV 崛起。從1995年錢櫃登陸上海開始,到2001年,其進軍北京,由錢櫃引領了一股KTV高速發展熱潮。




在線下娛樂活動還不太豐富的那些年裡,去KTV成了大家最普遍的娛樂方式,唱的多了,那些歌的MV也就都記住了。


這裡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在量販式KTV流行之前,家庭卡拉OK曾是主流。但那時候,很多老歌並沒有配套的MV,精明的老闆們就會用一些其他畫面來填充,於是形成了MV歷史上最畫風清奇的一個發展階段。


有堪比動物世界的,有人文地理好比探索世界的,最多的則是那些穿著清涼的泳裝美女。


現在想想,大叔大嬸大爺大媽們,閑來無事,跟著那些辣眼的MV畫面,搖搖晃晃,踏著細碎舞步,哼唱著歌,也是那時美好生活的一個側面。




03


到了2000年之後,MV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沉澱,迎來了黃金期,那也是很多80、90後的青春期。


伴隨著新一代歌手出道,MV也成了很多人的青春回憶。


比起以往,這些MV的敘事性更強 ,畫面更精美,製作更精良。


周杰倫《怎麼了》mv 在英國多佛爾白崖取景



翻翻那幾年歌手們的新歌發布新聞,拍攝MV都是件需要高調宣傳的大事兒,還常常會以海外取景、斥巨資之類的作為噱頭。




在這個過程中,也湧現了一些具有個人辨識度的MV導演。比如提起周杰倫的MV,除了他自編自導之外,很多歌迷應該都會對鄺盛這個名字有印象,《以父之名》《半島鐵盒》等一大半周杰倫早期的歌,MV都是由鄺盛拍攝完成。


《以父之名》鄺盛



除此之外,給周杰倫拍攝了《說好不哭》的陳奕仁,也是很多歌手的御用MV導演,像五月天(《乾杯》)、蘇打綠(小情歌》)的很多代表作都出自其手。


蘇打綠《小情歌》mv



相比而言,周格泰執導的MV則偏向於劇情化,光良的《第一次》《童話》,梁靜茹的《勇氣》等MV,就像是一部融合了各種韓劇情節的微電影。


尤其是《童話》,那個親嘴最後流鼻血的畫面我至今還記得:


光良《童話》MV



在那些年,MV可以說是歌手作品實力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MV的重要性,甚至成了很多明星出道、成名的渠道之一。


當然,初出茅廬的新人,或是當紅偶像客串出演MV的傳統一直都有。


王傑當年為了打開香港市場,《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MV就找來了劉德華合作。在張學友的眾多MV中,不乏張曼玉王祖賢周海媚等人的身影。


像周杰倫因為人氣高,彼時媒體還會以「Jay女郎」來稱呼出演他MV的女主角們。從徐若瑄可愛女人、林依晨《雙節棍》江語晨《最長的電影》,到周迅《四面楚歌》古力娜扎《紅塵客棧》等等,有些人因出演他的MV而紅,有些人的合作則是雙贏。


周杰倫《雙節棍》mv



而館長我,最喜歡的則是《龍捲風》里的陳怡蓉。


陳怡蓉



順便說一句,前段時間因為直播跳操翻紅的劉耕宏和他的老婆vivi,也是周杰倫MV的常客。


周杰倫《發如雪》mv



大家都對哪些MV印象深刻,可以在評論區討論。




04


MV的輝煌期並不算長,畢竟MV最重要的功能,是給歌曲做推廣和營銷,而華語樂壇的衰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我之前也聊過這個話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互聯網普及,mp3免費下載大肆流行,實體唱片沒人買了,唱片公司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一個個的連出唱片的錢都沒了,動輒幾十上百萬一首的MV製作預算就更別提了。


另一邊,在更大的範圍內,電視媒體的資源也逐漸向網路傾斜。


一個明顯的轉變,是更年輕一代的朋友,接觸MV的渠道不再是電視時代的MTV和Channel V,而是音悅台。這也印證著韓流來襲。


音悅台當年之所以崛起,就和其擁有大量韓國組合的MV有關。


古早的歌迷或許有印象,其實早在2005年、2006年左右,周杰倫每次上台領獎,除了說幾句類似 「誰叫我是周杰倫」這樣的年少輕狂的話之外,就是苦口婆心地勸說大家,不要盲目地哈韓哈日,然後給大家灌輸「華語音樂就是最屌的」理念。




然而,如同華語樂壇的黃金年代,不是只有周杰倫一個人稱王,而是有那麼一群人爭霸,僅僅一個人的振臂高呼,阻擋不了時代大潮,哪怕他是周杰倫。


2012年,鳥叔一首《江南style》火遍全球,是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點擊量超過10億的視頻,成了某種斷代標誌。




加速迭代的流量成了此後國內娛樂市場的主角,歌手、演員,在資本層面通通都被愛豆取代。


音樂產業淪為娛樂行業的附庸。


大部分的新一代的歌手,沒有大眾市場,只有粉圈狂歡。歌曲討好粉絲就行,MV也是拍給粉絲看,華語樂壇面臨的是系統性的全面敗壞。


可以看到的是,這些年來,曾經的MV主要傳播渠道MTV 、Channel V 從漸漸無人關注,到徹底被關閉,KTV 也從巔峰期的十萬多家到現在少有人問津。


而當下熱熱鬧鬧的短視頻,更是進一步顛覆了傳統音樂產業的宣發玩法。就像MTV的盛行殺死了廣播電台,毫無疑問,短視頻的出現也加速了MTV的終結。


現在,一首歌能不能火,或許早在創作之時就已註定。


不用看其立意和內涵,看的是:歌詞是否朗朗上口,旋律是否符合短視頻推薦機制。哪怕是MV,有適合短視頻二創元素的內容,才會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也正因此,製作一首流行歌變得有跡可循。而當短視頻的點擊量能轉換成實際的收入,為了生計,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也不得不去迎合這種潮流。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音樂產業變得越來越同質化,越來越無趣,也就不足為奇了,


或許,流行音樂和MV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了,一切都只關乎洗腦和二創。


而那些最偉大的作品,最終只留存在了我們的記憶之中。





參考資料:

《MV的概念界定、分類和五個發展階段》,王阿蒙

《遠去的MV,是多少人的羅曼蒂克消亡史》,蹦迪班長

《MTV中文頻道停播,又一個「爺青結」》,音樂財經

《中國家庭卡拉OK簡史:為什麼MV里總有泳裝美女?》,遊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