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吉林:加快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新華社長春7月16日電 題:吉林:加快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新華社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吉林考察、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就糧食安全、生態保護、製造業發展等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吉林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著力抓住生態資源優勢推進生態保護,讓綠水青山煥發新活力;依託老工業基地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工業製造業轉型升級。吉林加快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務實奮進,勢頭昂揚。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東福米業現代農業信息化監視指控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監控系統查看稻田情況(2020年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全力推進黑土地保護,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10年間,吉林發揮農業大省優勢,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連續9年糧食年產量超過700億斤,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多年居全國前列。2021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800億斤,位居全國第五,相比2012年增加超過20%。

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8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地。近年來,吉林全力推廣保護性耕作,廣泛運用新技術涵養土壤肥力,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連續多年每年新增1000萬畝以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快速鋪開;產糧大縣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科技特派員」奔赴田間地頭對接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種良田;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金融、保險、倉儲等要素髮揮重要力量……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農民駕駛農機進行秋收作業(2021年10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如今,吉林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從2012年的不足500萬畝,增長至2021年的超過4000萬畝。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測土施肥、綠色防控飛防作業全覆蓋,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91%。2021年,梨樹示範基地玉米畝產達到1077公斤,創東北地區高產紀錄。

在吉林市昌邑區大荒地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讓農活變得「輕鬆」起來。田地里,感測器自動感應光照、溫度;大屏幕上,稻苗長勢、氣象信息、水肥數據一目了然;直播間中,村裡主播熱情推介,快遞發往全國。

從分散經營到集約發展,從單純種糧到多產融合,希望的田野上,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成為培育現代農業的「主力軍」。10年間,全省專業合作社數量翻了一番,增至10萬餘個,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延展產業鏈條,為農村發展帶來源源活力。

堅持綠色發展

東部長白山林海茫茫,虎豹棲息其中;中部沃野千里,糧食連年豐產;西部湖泡濕地星羅棋布,水鳥種群多樣……近5年,吉林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從82%提高到94%,優良水體比例從68.8%提高到76.6%。

這是吉林省長白山林區霧凇景色(2018年1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查干湖考察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

10年來,吉林全力推進建設生態強省,實施秸稈全域禁燒提升空氣質量,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實施「河湖連通」恢復濕地,努力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2015年開始,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轉而開啟林區涵養、裸露山體修復等工程,9400多萬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

巡護隊隊員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巡護(2021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0年前,曾有專家警示:野生東北虎很可能在中國絕跡。但如今,數據顯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的野生東北虎數量增長至50隻。

盛夏時節,查干湖畔片片翠綠,引得眾多遊人駐足拍照。當地系統性推進湖區環境保護,大湖重煥活力。出入有美景,收入有提升,群眾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遊客多了,收入高了,心裡美了。」查干湖老關東漁庄老闆娘尚影說。

查干湖所在的吉林西部,氣候乾旱少雨。2013年,吉林在這一區域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統籌規劃利用自然水系、興修水利工程,把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等河流汛期時的洪水存蓄到天然湖泡、濕地中。原本乾涸的流域,源源不斷地湧來活水,3000多平方公里濕地得到恢復和改善。

遊客在吉林省吉林市萬科松花湖度假區滑雪場滑雪(2022年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吉林依託生態優勢發展冰雪經濟,吸引滑雪場、冰雪度假區等高質量投資項目落戶。在松花湖滑雪度假區,每逢雪季,來自省外的遊客佔比超過一半以上。雪場邊上的吉林市豐滿區孟家村,許多村民開飯館、辦農家樂,依託冰雪資源步入小康生活。村裡60多位年輕人考取了滑雪教練資格,雪季擔任滑雪教練,月收入超過萬元。

越來越多外地遊客前來賞冰戲雪,吉林冰雪旅遊接待人數持續增長,虎年春節假期,全省接待國內遊客超過930萬人次,同比增長13.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近84億元,同比增長12.4%。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曾生產出新中國第一台轎車、第一列地鐵的吉林,10年來紮根工業製造業優勢,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推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當今世界製造業競爭激烈,要搶抓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的吉林,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衛星及應用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振興注入新動能。

這是在第十九屆中國(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現場展出的新能源車型(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走在長春街頭,不時能看到紅旗新能源電池可更換計程車穿梭而過,換電站也越來越多。這是吉林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切實舉措,也能為高寒地區新能源汽車性能檢測提供試驗樣本。

汽車是吉林的「名片」,近年來,吉林依託製造業優勢,著力推進關鍵技術研發,汽車產業變得更大、更新、更綠。從一度銷量不足5000台,到2021年銷量突破30萬輛,涵蓋新能源等多種車型的「紅旗」,4年間銷量增長63倍。

工人在吉林省長春市一汽解放總裝車間裝配車輛(2022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紅旗新能源汽車基地、比亞迪動力電池項目、玲瓏輪胎長春工廠……吉林大地上,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孕育成形。2021年,吉林新能源汽車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6倍,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4倍。

吉林大力吸引「新項目」「綠項目」落戶,與既有產業配套,為高質量發展蓄能。如今,吉林新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200萬千瓦,在建及併網項目容量相當於過去10年總和,採取新能源直供園區用電的「綠電」園區吸引眾多企業落戶。

在吉林省長春市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動車組製造中心調試車間,首席技能專家羅昭強(右一)與同事檢查復興號高鐵列車的電氣系統(2020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往返各大賽區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自主研發的國產雪車,這些「吉林製造」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收穫好評。10年來,吉林抓住製造業優勢,努力突破關鍵技術,先後形成軌道客車製造、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衛星及應用、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集群,孕育出高速列車、碳纖維遙感衛星等尖端產品。今年5月,「吉林一號」衛星又一次升空,如今「吉林一號」星座在軌衛星已達54顆,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吉林立足國家戰略、依託既有優勢、瞄準高質量發展,不斷開創吉林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在新時代吉林振興中實現新突破、創造新業績。(記者陳俊、褚曉亮、段續、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