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自2019年10月開播以來,8位樂壇新生代歌手和8位華語樂壇前輩歌手,通過音樂與作品表達著不同成長、文化背景下的個性與鋒芒,實現著創造力與靈感的流動,為我們帶來更優質的內容作品與視聽體驗。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朝明
當下的電視熒屏,音樂類節目依然是綜藝領域的「剛需」。實質上,近年來,音樂類綜藝競爭格局愈加激烈,各大衛視平台立足自身特色,尋求差異化突圍,成為音樂類綜藝 「破題」「出圈」的關鍵。
昨晚(1月19日),東方衛視推出的原創國內首檔代際潮音競演綜藝節目《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迎來總決賽,最終周深、李克勤問鼎冠軍獲得「金聲拍檔」,阿雲嘎、費玉清和肖戰、那英獲得「優聲拍檔」,而隨著《囚鳥》《心動》《完美生活》等潮音金曲的燃情唱響,《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十二期代際潮音競演也划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音樂類型與風格,不僅代表了審美喜好的多樣性,甚至包含了生活方式乃至價值觀念的差異化。主打代際潮音競演的《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自2019年10月開播以來,8位樂壇新生代歌手和8位華語樂壇前輩歌手,共同聯手創作改編的每一首金曲,以多元化的「範式」讓經典金曲與當下潮流產生「化反」,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新力量,引發大眾收看熱潮。
在電視端,《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總決賽以CSM59城2.5%的收視率,創2020年綜藝收視新高,開播以來,《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連續5周收視破2並蟬聯11周衛視綜藝收視第一。在網路端,《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熱度不斷,在微博、騰訊視頻、QQ音樂等各大社交平台,節目單期熱搜達32個,12期節目全網熱搜高達221個。
不僅如此,節目傳遞出的音樂正能量也得到眾多主流媒體的點贊: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發表評論,稱節目為「潮流代際音樂節目」,前輩歌手和新生代歌手配對演出碰撞出火花,傳統和潮流得以在舞台上完美交匯。
《光明日報》點評道:「《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積極的實踐讓人們看到,好的綜藝節目完全能夠消弭觀眾的代際審美隔閡,以藝術、情感等共通語言為契合點,突破藩籬提取人們收視偏好中的『最大公約數』,以此打造出幾代人一起觀看、共同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不斷刷屏的背後,一方面是每期節目中音樂人得以嘗試更多風格,帶給聽眾更豐富的音樂種類;另一層面,其實原創音樂人之間也需要彼此交流,才能有更多的創作靈感。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為音樂人們創造了交流場,不同時代的音樂人得以聚在一起,通過音樂與作品表達著不同成長、文化背景下的個性與鋒芒,這些互動、交流後的靈感,實現著創造力與靈感的流動,為我們帶來更優質的內容作品與視聽體驗。
首創跨代際音樂合唱模式
通過每一場競演,《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喚醒著我們對於金曲的記憶,每一首經過重新演繹的作品讓我們重拾對於音樂的熱情,在喧鬧繁華的當下,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在節目里品味歲月中的音樂金曲,感受音樂的魅力。正如網友所說:「節目的吸引力在於,嘉賓之間的氛圍很舒服,開玩笑也特別有梗,在這種競技類節目裡面有這種氛圍真的很舒服。然後前輩歌手實力真的很強,每個新生歌手唱功也很好,而且看得出來都一直在進步。」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節目中有費玉清、那英、周華健、任賢齊、李克勤等「前輩歌手」,也有肖戰、阿雲嘎、劉宇寧、許魏洲、周深、王琳凱等「新聲歌手」,他們滿懷對音樂的熱忱,共同演繹著那些膾炙人口的流行金曲,碰撞出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律動火花。
對於競演歌手在節目中的音樂創作與表現,有網友表示:「節目中讓我再次領略和聲、對唱的美好,改編的團隊功不可沒。」也有網友說:「新歌手讓人期待,老歌手也都很有梗,很好的一檔節目。肖戰讓我挺意外的。雖然我比較喜歡他,但是我第一次直觀的感受到他對音樂那種滿溢的熱愛,讓電視機前的我也忍不住跟著歡喜,『有音樂真好』!」
音樂是人類感情的速記,能夠精確表達人們內心的感受與情緒,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成長環境,很多時候,這些回憶可以凝聚成幾首歌曲,只要流淌出來了,情感就迅速的集體調整到同一個頻道,產生共同的喜怒哀樂。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成功搭建的音樂互通橋樑和競演平台讓兩代音樂人在這個舞台將華語樂壇「流行金曲」的影響和價值最大化傳播,同時,在此過程中,觀眾的記憶點也被喚醒。
就像網友所言:「音樂的力量是無限的,榜樣歌手之所以被稱為榜樣歌手是因為他們帶來了無數經典的作品,即使時光流轉,這些歌曲依舊在我們的心中。年輕歌手的加入給經典作品又增添了一抹靈動,也在這個舞台上不斷成長,榜樣歌手也勇敢走出舒適圈,追求更完美的自己,或許這就是《我們的歌》的魅力,讓音樂在兩個世代中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節目中,我們看到了費玉清和許魏洲「清風許來」組合的創作力,他們是其中年齡差距最大的一組,在音樂風格上也各有所長,在每一期節目里,他們並沒有因年代差異而產生隔閡,無論是交流、編曲、合唱都其樂融融,將《一剪梅》等老歌唱出了新味道;還有「勤深深」組合,李克勤和周深的組合就像經典與新聲的情感對話,奇妙的音場共振讓我們驚喜不斷。
不同的榜樣歌手與不同的新聲歌手組合到一起,又是各種不同的感覺,李克勤與周深像是琴瑟和鳴,任賢齊與劉宇寧是搖滾動感,肖戰與那英又是一動一靜,時動時靜,在這12期節目里,16位歌手通過音樂上的交流,不斷的突破、挑戰和嘗試,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視聽盛宴。
同時,《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也是音樂逐夢之旅,除了能看到傳統經典與當代創新的相遇外,新生代歌手與前輩歌手在互動中不斷學習傳承、不斷磨練成長也是節目的重心。
潮音金曲全新改編
音樂創作新鮮感十足
作為一檔音樂類綜藝,《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精選膾炙人口的潮音金曲,在對經典歌曲改編的過程中,也加入新的元素,重新賦予了潮音金曲新的氣息,前輩歌手和新生代歌手對於金曲的改編在保留其原生形態的同時,融入了新的情感內核,並加入當下的時代潮流,賦予其全新時代內涵和審美趣味。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節目中加入巴薩諾瓦元素的《軍港之夜》、RAP改編的《綠光》、全新風格的《心動》、加入音樂劇元素全新演繹的《新鴛鴦蝴蝶夢》、融入怒音唱法的《如果雲知道》等經典曲目的全新演繹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經典金曲的生命力。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對經典老歌進行全新詮釋也順應了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普通大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滿足了人們對經典老歌的懷舊情懷,而成功的「老歌新唱」也是歌手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
不僅如此,也有中西弦樂對撞的《卷珠簾+鳳凰于飛》和融入充滿大漠風情的吐魯番弦樂十二木卡姆元素的《天涯》,為我們展示國風曲風的不同表現形式,這些多元化的音樂中,歌者以自身對民族音樂和優秀傳統藝術的觀照,將本土元素更多地帶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刷新了觀眾對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固有印象和認知。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舞台上的金曲與新曲,總能貼近觀眾,它們大多旋律優美、朗朗上口、便於記憶,且包含濃烈的情感。而這一點彷彿已不是當今那些「新銳」「先鋒」的創作者所追求的,他們的作品往往難度很大、技巧很高,但首要目的不再是訴諸情感,而是承載或實踐某種前衛、深刻的創作理念。
更重要的是,《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不依靠賽制產生刺激感,不強調輸贏帶來的戲劇化,而以音樂作品帶來的視覺、聽覺和情感上的共鳴體驗為節目的核心立意,將功夫用在節目質感的打造上,讓觀眾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回歸音樂本身。
沉浸式競演感
讓節目本身成為一種「集體音樂盛宴」
音樂作為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一門藝術,其不論是唱、奏或聽,都涵蓋著關乎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從這個意義說,音樂恰是對人類感情的直接模擬和升華。
於是,我們從《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主打的代際潮音「競演儀式」過程中,通過音樂的現場觀感,一方面構築了不同的音樂文化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使電視節目觀眾獲得了以往感受不到的親臨現場的沉浸感。
這種「沉浸感」更容易將個體介入到儀式之中,形成直接的互動體驗,進而構建出具有感召力的「媒介儀式」。因為,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的情感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
「我們的歌,唱出青春樣。」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做到了當初的「約定」,讓代表金曲價值的前輩歌手和有著音樂夢想的新聲歌手在節目的舞台上盡情放歌,讓經久不衰的華語樂壇金曲價值得以最大化傳播,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賦予這些經典金曲作品新時代的氣息,使得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時代潮音。
同時,也讓新生代音樂力量的創作激情得以展現,而代際之間的對話和互動,融合與借鑒,音樂匠人的優良傳統在這個舞台上屢屢上演,這個舞台也見證了他們把這份精神之光做到了薪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