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5:3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李丹超 曾藝 通訊員 斯金葉
每天晚飯後,70多歲的高福泉總要去麴院風荷散步,再約上老夥伴們到波香亭唱上幾段小曲。高福泉不曾想到,16年前參與的那次頗具爭議的行動,讓他得以在晚年時光醉夢西湖。
2002年初的一天,杭州大華飯店,高福泉坐在西湖環湖工程動員大會的會場。彼時的杭州市主要領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取消西湖景區收費。時任環湖綠地動遷建設工程處主任的高福泉,接到了退休前的最後一項重任:全面鋪開西湖綠化、整頓環湖風景線、改造景點農區……
西湖,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名片之一。早在1929年,杭州首辦西湖國際博覽會,「欲使天下人移愛慕西湖之心以愛慕國產」;2000年起,杭州市恢復西博會並每年舉辦一次,西博會成為「世界了解杭州、杭州走向世界」的窗口;2002年,西湖拆掉圍牆還湖於民,杭州對外開放的大門進一步走向縱深。
讓利於民本是好事,而在國內景區唯「門票經濟」的年代,特立獨行的西湖引來了針對景區運營模式的種種疑慮。
令高福泉驚訝的是,環湖工程實施以後的西湖不僅變大變美,還迎來遊客數量的快速增長,對比2002年西湖免費後的首個「十一」假期,2017年「十一」西湖景區接待遊客人次翻番,杭州每年收穫的旅遊綜合收入超過千億元。
「現在想起來,西湖免費何止是簡單的『讓利於民』,它以旅遊為導流入口的做法正是時下流行的互聯網思維,人氣好比流量,西湖先用一招『免費』賺盡人氣,流量來了自然一切都好辦了。」高福泉說。
免費便利了遊客,卻讓一群「景區人」感受到了壓力。西湖取消門票的前幾天,西湖景區花港管理處門票班的錢芳玲犯嘀咕了:不需要賣門票,自己是不是要失業了?2002年10月1日,西湖景區正式免費開放,景區售票處關閉了,錢芳玲所在的門票班全員被換崗到管理辦,售票員搖身一變成了「旅遊服務員」,「在景點到處跑,隨時回應遊客遊玩中的各種需求。」
巨大人流壓力之下,城市管理中服務缺失的細節問題隨之暴露。「怎麼讓遊客來了覺得值?來了還想來?」錢芳玲們在轉崗「旅遊服務員」後,又在退休後陸續加入西湖志願者服務總隊,成為西湖邊隨處可見的「紅馬甲」。
在看到大眾旅遊時代人們對於「度假式旅遊追求體驗、崇尚服務」的消費新需求後,杭州搶先一步提升景區和城市的旅遊服務水平、改善遊客體驗:細微如免費涼茶攤、西湖微笑亭、室外免費WiFi、「杭州找廁所」微信小程序,周到如「星級酒店、精品民宿、青年旅社」多層級住宿配套和「錢江新城燈光秀、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周邊美麗鄉村」多樣化旅遊新產品。
打破常規,不受限於景區營收的小算盤,注重名氣提升、城市發展的大算盤。集合了人氣財氣的西湖,在成功申遺、G20杭州峰會之後引來更多世界關注。數據顯示,2002年杭州接待入境遊客105.6萬人次,到2017年,這個數字接近4倍,達到402.2萬,西湖品牌被業內稱為旅遊景區超級IP。
開在杭州靈隱寺出口處的「IW」文創小店裡,老闆童心正在向來往的中外遊客介紹店裡的產品,有以《清·乾隆西湖行宮圖卷》為基礎做的恭賀卡,也有畫滿俏皮小猴的龍井酥。從2010年開始,童心接連在西湖邊開出三家文創小店,她說:「西湖品牌知名度提升,激活了文創產業。店裡所有的作品都取材於西湖,文創作品是最能啟發人們發現景區背後歷史、人文等基因的載體。」
如今看來,西湖免費正是杭州基於自身發展需要作出的時代抉擇,以旅遊名片帶動產業發展。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西湖這個超級IP成為推動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近年來,潘公凱、楊瀾、麥家、劉恆、余華、高滿堂等幾十位名人在西湖周邊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中國國際動漫節、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最憶是杭州」文藝演出……通過一個個品牌活動,西湖成了杭州的精神符號。
最近,西子湖畔又熱鬧了。第三屆淘寶造物節「搬」到西湖邊舉辦,首次設置了「非遺」專場,這讓西湖得以連接互聯網上過億對傳統文化充滿熱情的年輕消費者。童心意識到,西湖這個超級IP的全盛時代來了,讓更多人認可西湖的機會來了,她要不遺餘力地做好西湖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