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能源車投資很熱,但好像 A 股 ETF 裡面,都沒那些造車新勢力」,哪個 ETF 能覆蓋這些新勢力?近期有讀者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的確,談及這波新能源車的熱潮,都無法忽略類似蔚來、小鵬、理想等一眾叫得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造車新勢力,他們也往往被認為代表著國產汽車顛覆性的力量,一年多 50 倍的漲幅,更是堪稱 「神話」。
哪個 ETF 能更好的覆蓋造車新勢力們?尋尋覓覓,發現了一個小眾的指數:中證港股通科技指數(HKC 科技)。
不一樣的科技指數
是的,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要買造車新勢力,得通過 HKC 科技指數 (931573)。
談及 「科技指數」,估計許多基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去年大熱的恒生科技指數,當然還有它的近親恒生互聯網指數 —— 在過去一年多中概互聯網股腰斬再腰斬的行情中,許多人都通過這兩個指數在抄底加倉。
不過作為專業基民,當記住:科技≠互聯網,恒生科技指數與別的科技指數比如 HKC 指數,也是大不同的。
由中證指數公司推出的 HKC 科技指數有多別緻,這裡貼一張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的十大權重股,你應該就會有直觀的感受了。
是的,HKC 科技指數的第一大權重股不是許多人想當然以為的騰訊,而是醫療行業的葯明生物,與此同時還有三家新能源車企殺入十大權重股:比亞迪、理想、小鵬。
是的,在中證指數公司的編製方案中,科技包含了以下領域:
通信、互聯網、醫療器械、生物科技、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等行業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科技主題空間
所以按照傳統的行業分類,信息技術只是第三大行業,排名第一第二的是可選消費和醫藥生物。
如果你對中證指數公司的科技類指數熟悉的話,應該知道這種科技指數的編製思路,是中證指數公司一貫為之的,比如 A 股的科技龍頭指數,同樣是類似的去向。
對比中證 HKC 科技與恒生科技的權重股,還是能看出兩者巨大的差別。
下表是恒生指數公司公布的截至五月底的權重股清單,可以看到其依然側重的是傳統科網股,十大權重股前七名全部是資訊業,直到第八名才有了第一個非科網股的舜宇光學。
HKC 科技 「包容」 出阿爾法
顯然,HKC 科技相比恒生科技,對行業有更強的包容性 —— 相比恒生互聯網,自然就更強了。
為什麼包容性很重要?
很大程度在於當一個組合包含了多個行業,這些行業彼此之間的弱相關性,可以為你提供更穩健的組合。
這裡,且讓我們將基民熟悉的港股兩大投資方向做一個對比:恒生互聯網指數代表的港股互聯網股,和恒生醫療保健指數代表的港股大健康股。
下表是 2019 年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這兩個指數的收益對比,很清晰可以看出這兩個指數的表現還是有差異的,2019 年醫療更強,隨後互聯網迎頭猛趕,到 2021 年初兩者表現幾無差距。隨後互聯網就先開始了跌跌不休,而醫療保健則是到當年 7 月還有一個新高,隨後才開始跌跌不休,到 2022 年 4 月的這波調整,兩者又表現相若,均回吐了 2019 年以來所有的收益,並均進一步有所回撤。
下表是這兩個這一期間周漲幅的相關係數,0.75 對於兩個股票指數而言,算不上強相關。
只要你學過投資組合,就該明白僅僅是包含這兩個行業的指數,就會呈現比這兩者更好的風險水平。
更何況,HKC 科技指數,除了包含互聯網科技和醫療保健之外,還有新能源車、晶元,這些子行業的加入,進一步加強了其分散效應。
下圖則是將恒生科技和 HKC 科技兩個指數與上述兩個指數的 2019 年迄今回報作為對比,可以看到兩個科技依靠更廣的內涵,表現均是強於恒生互聯網和恒生醫療保健的。當然,兩個科技之中,HKC 科技又是有碾壓的優勢。
下表則是四個指數的逐年回報 (2022 年為截至 6 月 30 日數據),可以看到 HKC 科技在 2020 年大牛市漲幅最猛,在 2021 年的回調中跌得最少,2022 年上半年這波,依然略好於恒生醫療保健。
如果再進一步對比四個指數 2019 年迄今的一些風險衡量指標,可以看到HKC 科技的波動率是倒數第二低的,僅次於恒生醫療保健,而其最大回撤又是四個指數中最小的。
如果未來醫療走強
雖然是因為造車新勢力而找到 HKC 科技,但其實此時此刻真正讓我對其另眼相看的,反而是其健康產業的比重。
EarlETF 的老讀者應該注意到,我對於 「喝酒吃藥」 這傳統核心資產的觸底反彈,其實關注許久了 —— 在互聯網、新能源這些概念都經歷了大漲之後,調整時間不短幅度不淺的這些核心資產,尤其是大醫藥,同樣存在輪動的可能。
或許,這已經不是一種可能性,而是正在發生的現狀了。
下表是 2022 年前六個月幾個指數的逐月表現,可以看到恒生醫療在 6 月已經是跑贏恒生互聯網這個板塊的。
對於專業投資者,或許會重倉押注港股醫療類基金,但筆者不建議普通基民尤其是以長期持有的基民去如此操作。
對普通基民,過於細分行業的押注,帶的最大問題就必然是組合波動、回撤過大 —— 看看今年 1 月恒生醫療保健單月 14.51% 的跌幅也就一目了然了。
正因此,對普通基民,立足長期持有,我反而覺得 「重倉」 不如 「配置」,類似 HKC 這樣包含互聯網、醫療、新能源等的綜合性組合反而更好,更小的波動更小的回撤,反而能有更好的持有體驗。
HKC 科技不是一個新指數,早在 2014 年就已經發布。不過去年年中開始才陸陸續續有基金公司發行 ETF,截至 6 月 30 日,規模最大的是景順長城中證港股通科技 ETF (513980),份額已突破 20 億份,場內規模超 12 億元,由於是港股通類 ETF,支持 T+0 交易,成交很是活躍,是一個不錯的交易品種。